土耳其为什么又战场
A. ‘叙利亚,伊拉克,土耳其,俄国’为什么会发生战争
是以叙利亚为中心打的,开始是叙利亚民众大游行、暴乱,后出现了多个反政府派别,联合对巴沙尔政府开战,叙利亚内战爆发。之后伊拉克的黎凡特伊斯兰国势力打进叙利亚本土,与巴沙尔政府抗衡,战争升级。美国为首的北约随即参战,帮助反对派打击巴沙尔政权,土耳其是北约成员国,理所应当卷入战争。俄罗斯也以打击恐怖组织的名义,协助巴沙尔政权,也介入叙利亚战争,叙利亚战争扩大化。此外,世界各国的许多人们,包括百姓、退伍兵、逃犯等等,也都抱着不同的目标和宗旨,纷纷远赴叙利亚,亲临这场战争。开战以来,参战人数起伏不定至今无法统计,许多新式武器都在此搬上战场,战争异常激烈,这不仅仅是叙利亚各派的较量,更是各大国之间的博弈,叙利亚战争是近代历史一场规模庞大的战争,是当今世界的焦点。
B. 奥斯曼土耳其崛起后为何要远征欧洲为何不远征亚洲
奥斯曼帝国是古代土耳其人所创造的强大帝国,其领土跨越了欧亚非三块大陆。在奥斯曼帝国所存在的600多年的时间当中,对东欧以及地中海沿岸国家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奥斯曼帝国的皇室的祖先原本是生活在中亚地区的游牧民族,当年蒙古西征的时候,奥斯曼家族为了躲避战乱,于是便举族开始西迁。经过了多年的跋涉之后,奥斯曼家族进入到了小亚细亚半岛,成为了当时的罗姆苏丹国的雇佣军。
经过历代酋长和苏丹的努力,奥斯曼家族在小亚细亚半岛站稳了脚跟。当罗姆苏丹国衰落之后,奥斯曼家族的领袖奥斯曼一世成功摆脱宗主国的统治,并且将征服之剑指向了日薄西山的拜占庭帝国,奥斯曼一世率领骁勇善战的游牧战士不断对拜占庭帝国作战,当奥斯曼一世的生命走到尽头之时,土耳其人征服了拜占庭帝国在小亚细亚半岛最后一个据点布尔萨城,这座城市的陷落为土耳其人进军欧洲扫平了道路。
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奥斯曼帝国的土耳其人很少参与东方的事务,他们一直执着的向欧洲进军,奥斯曼一世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奥尔汗在精心准备后率军渡过达达尼尔海峡,土耳其人首次踏入了欧洲的土地。通过奥尔汗、穆拉德一世和巴耶塞特一世三代人的努力,奥斯曼家族占领了巴尔干半岛的许多土地,而土耳其人的迅速扩张则让欧洲的居民惊恐不已。
直到公元1453年,土耳其人在穆罕默德二世的带领下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宣告灭亡,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标志着奥斯曼帝国开始放缓对欧洲的入侵,帝国的苏丹开始将注意力放在东方的伊朗高原和非洲北部的土地。不过奥斯曼帝国对东方的入侵远没有他们入侵欧洲时顺利,奥斯曼帝国曾和伊朗的萨法维王朝以及阿夫沙尔王朝进行了两百多年的持久战,结果以两败俱伤而告终。
当奥斯曼帝国的苏丹明白自己无法在东方占到太多便宜之后,土耳其人便开始重新进入欧洲战场,可是此时的欧洲人以及开始强大起来,他们在1683年的维也纳之战中重创奥斯曼帝国的军队,这场战争成为了奥斯曼帝国命运的转折点。而奥斯曼帝国之所以要坚持入侵欧洲,《奥斯曼帝国和现代土耳其》的作者斯坦福·肖曾这样解释:“在奥斯曼帝国初期,土耳其人发现他们入侵欧洲要比对付东方的邻居更容易,东方的那些强大国家总能让奥斯曼帝国吃到苦头。”
确实,在十七世纪之前,对于土耳其人来说,帝国东方的邻居要比西方的邻居更加强大,他们在西方作战时往往战无不胜,在东方作战时却尝试到了屈辱的滋味。在奥斯曼家族刚刚崛起的时候,蒙古人在伊朗建立的伊儿汗国仍然存在,在这段时期,土耳其人是不敢挑衅伊儿汗国的,虽然伊儿汗国也已经衰落,但是相比于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家族则更畏惧成吉思汗的子孙。
到了公元1402年,让欧洲人尝尽失败之苦的奥斯曼苏丹巴耶塞特一世开始挑衅东方的帖木儿,此时的土耳其人已经被在西方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巴耶塞特一世的挑衅直接导致中亚之王帖木儿率军来袭,面对帖木儿强大的军队,巴耶塞特一世虽然英勇奋战,但是仍然成为了安卡拉之战的失败者,他本人也在被俘后郁郁而终,奥斯曼帝国进入了“大空位”时期,这场战败险些使奥斯曼帝国亡国,直到公元1421年才结束分裂。
在十六世纪初期,“冷酷者”塞利姆一世曾发动了三次东征,其中有两次都是针对伊朗的萨法维王朝进行的。在塞利姆一世和萨法维王朝的战争中,奥斯曼帝国的军队虽然在战场上战胜了萨法维军队,但是却无法彻底摧毁萨法维王朝,萨法维王朝的统治者伊斯玛仪一世被塞利姆一世击败后,便利用辽阔的国土对奥斯曼帝国的军队进行消耗,结果导致奥斯曼帝国无法扩大战果,在占领萨法维王朝西部的一些土地后便开始回师。
塞利姆一世在灭亡埃及的马穆鲁克王朝后,曾打算继续征服萨法维王朝,但是由于自己病情的恶化,才使萨法维王朝逃过一劫。塞利姆一世去世后,他的继承者苏莱曼一世继续对萨法维王朝作战,但是苏莱曼一世遇到了和父亲一样的问题,虽然苏莱曼一世占领了巴格达等地,但是始终无法深入萨法维王朝的腹地,伊朗高原恶劣的天气让土耳其人苦不堪言。
苏莱曼一世去世之后,奥斯曼帝国和萨法维帝国开始进行消耗战,在那段时期,两个国家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直到十六世纪末期,萨法维王朝的中兴之主阿巴斯一世顺利登基,在阿巴斯一世的带领下,萨法维王朝开始对奥斯曼帝国进行反击,阿巴斯一世经过近十年的残酷战争,成功击败了土耳其人,并且收复了曾经被奥斯曼帝国占领的许多土地。
C. 伊朗土耳其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伊朗—土耳其战争指奥斯曼帝国与伊朗萨非王朝进行的掠夺性战争。战争目的是为了争夺阿拉伯的伊拉克、库尔德斯坦、外高加索的所有权以及欧亚两洲间最重要的战略和贸易交通线的控制权。
这场战争自1514年起,断断续续进行到1746年,是打着伊斯兰教的两大流派——什叶派与逊尼派捍卫者之间的斗争的幌子进行的。
得到逊尼派封建贵族上层人物支持的土耳其占领者,遭到了15世纪末产生的以萨非王朝为首的伊朗国家的反抗,萨非王朝宣布什叶派为国教。土耳其苏丹谢里姆一世残酷地镇压了1513年安纳托利亚的什叶派教徒起义,杀死什叶派教徒4万人。从此,开始了对什叶派的伊朗的战争。
伊土战争的第一个时期奥斯曼帝国不仅拥有封建民军,还拥有常备军——土耳其近卫兵和强大的炮兵。
伊朗军队由骑兵弓箭手近卫军、负责保护本部族领导机构并时常携带家小驱赶牲畜远出的游牧民族的骑兵民军和少量的地方封建主的民军组成。库尔奇伊和民军战士的武器是马刀和长矛。在恰尔德兰平原双方首次大战,土耳其苏丹谢里姆一世的军队在军事上各方面都占优势,打败了沙赫伊思迈尔一世的萨非王朝军队并占领其首都大不里士城。
但是,由于给养不足,加之近卫兵内部发生骚乱,谢里姆一世被迫放弃了阿塞拜疆。其他地区的军事行动仍在继续。在科奇希萨尔附近的交战中,伊恩迈尔一世的军队再次大败。土耳其炮兵在这次交战中又一次起了决定性作用。
至1516年前夕,谢里姆一世已占领了西亚美尼亚、库尔德斯坦和包括摩苏尔在内的北美索不达米亚。1516~1517年,土耳其在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埃及、希贾兹建立了自己的统治,1519年又统治了阿尔及利亚的一部分。
1533年,苏丹苏里曼一世与奥地利签订了和约。土耳其在其北陲安全得到保障之后,于同年重新对伊朗采取军事行动。
1536年,土耳其侵占了格鲁吉亚西南部的一部分,该地区成为伊土两国争夺外高加索和美索不达米亚统治地位的主要战场。由于伊朗军队也有了炮兵,所以战争进行到1555年时,双方已不分胜负。1555年5月29日,伊土两国在阿马西亚城缔结和约。
按照和约规定,伊朗保有所占领的外高加索的一些领土。奥斯曼帝国把阿拉伯的伊拉克划入自己的版图。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则由两国瓜分。伊朗得到了萨姆茨赫—萨阿塔巴戈公国的一部分、卡尔特里和卡赫齐亚。土耳其获得了阿布哈兹、古里亚、伊美列丁以及拉济人的领土。两国承认卡尔斯城地区为中立区,全城已遭洗劫,城堡被夷为废墟。伊土战争的第一个时期,就这样以1555年双方缔结和约而结束。
伊土战争的第二个时期,始于1578年,时断时续地持续了约半个世纪。土耳其利用萨非王朝国内封建内讧的机会,再次进攻伊朗。
这期间,土耳其依靠的是他的附庸——拥有强大军队的克里木诸可汗。1578年,土军违反1555年和约,修复了卡尔斯城堡,继而进入外高加索境内,占领了萨姆茨赫—萨阿塔巴戈公国的一部分。1578年8月10日,伊朗沙赫的军队在奇尔德尔附近被击溃,土军侵入东格鲁吉亚和东亚美尼亚,后又侵入北阿塞拜疆并在这里占领了希尔凡。
自1579年起,土军和克里木汗的10万军队共同夺取了整个阿塞拜疆和伊朗西部。沙赫阿拔斯一世在位期间,伊朗恢复了昔日的强盛,不仅夺回了被土耳其侵占的西部领土,而且还吞并了一些新的领土。
然而,由于对乌兹别克封建主进行战争和镇压反封建的起义,阿拔斯一世不得不于1590年3月21日同奥斯曼帝国签订了对伊朗非常不利的伊斯坦布尔和约。按照这项和约,几乎整个外高加索和路里斯坦、库尔德斯坦的颇大部分都划归奥斯曼帝国统治。
16世纪与17世纪之交,阿拔斯一世进行了军事改革。
最初,他建立了一支常备部队,其中包括一个1.2万人的火枪兵军团和一个1万人的骑兵军团;还建立了火炮工厂和由炮手组成的炮兵部队。火枪兵和炮手只从波斯人中招募。至改革完成时,伊朗军队的兵力达12万人,计有常备军4.4万人、封建民军7.5万人,封建民军中有3万克济尔巴希人和由土库曼人、库尔德人、卢尔人及其他游牧部落和定居的伊朗封建主组成的4.5万民军。阿拔斯一世的军队很快增至30万人。伊朗为准备与强大的奥斯曼帝国进行战争,还与土耳其的敌对国——俄国和欧洲诸国建立了政治与外交关系。
1602年,阿拔斯一世对土耳其开战。
整整一个世纪以来,伊朗国第一次成为进攻的一方,而军事组织未作根本改变的奥斯曼帝国却成为防御的一方。1603~1604年,在苏菲安附近的数次交战中,伊军打败了土军,攻占并洗劫了大不里士、纳希契凡及其他城市。遵照阿拔斯一世的命令,有30余万亚美尼亚人从被征服的亚美尼亚被赶往伊朗内地。
在1602~1612年的伊土战争中,伊朗获得全胜。1613年11月20日,交战双方在伊斯坦布尔签订了使伊朗保有全部战果的和约。
由于对1613年伊斯坦布尔和约的条款不满,土耳其于1616年开始对伊朗采取报复行动。
在1616~1618年萨非王朝与奥斯曼帝国的新战争中,土耳其又遭失败,于1618年在谢拉布签订和约,条约基本上重申了伊斯坦布尔和约的各项条款。在最后两次战争中,伊朗大大扩张了自己的领土范围,接着就开始了进一步的征服。
1623~1639年的伊土战争起因于沙赫阿拔斯一世的军队入侵阿拉伯的伊拉克。阿拔斯一世利用伊拉克人反对苏丹穆斯塔法一世统治的起义之机,攻占了巴格达市,随后占领了整个阿拉伯的伊拉克。
阿拔斯一世于17世纪的前25年里,对东格鲁吉亚的几次远征,破坏性特别大。外高加索人民对其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在格鲁吉亚,萨阿卡则领导的广泛的反伊朗起义,动摇和削弱了伊朗在外高加索的统治。
与此同时,土耳其在欧洲的战事中遭数次挫折后,在苏丹穆拉德四世在位期间,便重新致力于征服东方。
1625年,土耳其占领了阿哈耳齐赫,夺取了萨姆茨赫—萨阿塔巴戈公国,将其变为土耳其的一个省。穆拉德四世还进犯了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
同时,他的部队还占领了包括摩苏尔在内的北美索不达米亚。可是他未能占领巴格达,对该城长达9个月的围攻毫无成效。
1630年,土军转攻外高加索和伊朗西部,毁掉了哈马丹城,屠杀了全城居民。1639年5月17日,签订了卡斯列—席林条约。
按照这项条约,伊土两国间的疆界没有变动,但阿拉伯的伊拉克归属土耳其。
伊土战争的第三个时期开始于18世纪初,土耳其苏丹艾罕默德三世对伊朗重起战端。
1723年春,土军乘萨非王朝国家崩溃之机侵入外高加索,占领了第比利斯、整个东格鲁吉亚、东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
与此同时,土军还征服了伊朗西部的路里斯坦省。土耳其人的胜利直接威胁着俄国在高加索的利益。彼得一世远征波斯和土耳其的军事胜利迫使伊朗沙赫塔赫马斯普二世同俄国签订了1723年彼得堡条约。
1724年6月23日,俄土君士坦丁堡条约在伊斯坦布尔签订。
根据这项条约,1723年俄伊彼得堡条约列举的里海沿岸所有地区转归俄国,而外高加索的其余地区和包括克尔曼沙赫、哈马丹两市在内的伊朗西部则转归土耳其。1724年的君士坦丁堡条约的条款有利于土耳其,这是由于法国对它支持的结果,因为法国害怕俄国势力加强。土耳其不满足于已占领的大片领土,其军队又向伊朗东部推进并攻占了加兹温。对土耳其侵略者进行抵抗的只有波斯和阿塞拜疆的人民群众。
18世纪30年代初,统帅纳迪尔成为伊朗的实际统治者。
1730年,他击败了土军并将其逐出哈马丹、克尔曼沙赫和南阿塞拜疆。
然而,当纳迪尔忙于镇压阿富汗阿布达尔部族的霍腊散起义时,唯恐纳迪尔的声望增高的塔赫马斯普二世向土耳其人出征,以期提高个人威望。塔赫马斯普二世的军队在哈马丹城下遭到失败。
1732年1月10日,他被迫与土耳其签订和约。和约使土耳其侵占的阿拉斯河以北的外高加索领土合法化。
1732年底,纳迪尔推翻了塔赫马斯普二世,事先与俄国签订腊什特条约后,便亲自出征土耳其。
按该条约规定,吉兰省立即归还伊朗,而库拉河以北的领土待将土军从外高加索境内驱逐后归还。
1735年6月14日,纳迪尔的7万军队在卡尔斯城下打败了苏丹的8万大军。
1736年,纳迪尔加冕为伊朗沙赫,着手改组军队,以期增加兵员和装备,尤其是炮兵。在这方面他得到英法两国军事专家的帮助。纳迪尔—沙赫在巩固了萨非王朝国家的统一之后,为了从土耳其手中夺回阿拉伯的伊拉克和外高加索,于1743年对土耳其重新开战。3年战争双方未分胜负而结束。
16至18世纪的伊士战争造成了各族人民的大批死亡,交战的任何一方都未获胜。战争阻碍了伊土两国生产力的发展,加速了一些由许多民族和部落松散地拼凑而成的封建国家的崩溃。
伊土战争的非正义性,在被征服的各民族人民中间——特别是在17至18世纪——不断激起民族解放运动和反封建运动,这些运动都为交战国的某一方所利用,以建立自己的统治。伊土战争对外高加索人民来说是他们自古以来的历史上苦难最深重的时期。在血腥的伊土战争中遭到削弱的伊朗和土耳其,日益沦为在近东和中东建立霸权的英法两国的殖民地。
在伊朗和土耳其,武装力量的基本形式是封建民军,武装力量的主要兵种是用矛、盾、马刀、弓箭、短剑和火枪武装起来的正规骑兵和非正规骑兵。伊朗的正规骑兵和土耳其的正规骑兵是军队中灵活机动的部队。常备步兵与骑兵相比则处于从属地位。
D. 伊土战争是怎么回事
伊土战争是奉逊尼派为国教的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同以什叶派为国教的伊朗萨菲王朝为争夺阿拉伯伊拉克、库尔德斯坦和外高加索,控制欧亚两洲间重要战略和贸易交通线而进行的掠夺性战争。战争的结果未分胜负,两败俱伤,加速了西亚这一古代文明的衰落,为西欧资本主义强国占领和奴役中近东创造了条件。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萨菲王朝的伊朗都信奉伊斯兰教,是中世纪西亚地区的两个大帝国,但由于派别不同,争夺宗教统治权和争夺两河流域领土的斗争十分激烈。萨菲王朝奉什叶派为国教,土耳其则信奉逊尼派。在土耳其帝国内部有许多什叶派教徒,萨菲王朝利用自己的代理人在安纳托利亚四处活动,鼓动叛乱反对逊尼派奥斯曼人的统治,对土耳其构成威胁。1513年,土耳其苏旦塞利姆一世残酷镇压了什叶派教徒的叛乱,屠杀5万之众,并乘机对伊朗的萨菲王朝发动了战争。
伊土战争共分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从1514—1555年。1514年8月23日,奥斯曼军队在查尔迪兰(南阿塞拜疆)与8万波斯骑兵展开决战。土耳其部队不仅有步兵、骑兵,还有强大的炮兵,伊朗部队则主要是装备马刀和长矛的骑兵。伊朗军队以逸待劳,但军事上不占优势。使用滑膛枪的土耳其耶尼切里兵团在大炮配合下摧毁了伊军抵抗,击败了沙赫伊思迈尔一世,占领了伊朗首都大不里士。1515年科奇希萨尔一战,伊朗军队再次败北,土耳其炮兵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到1516年,塞利姆已占领了西亚美尼亚、库尔德斯坦和包括摩苏尔在内的北美索不达米亚。1516—1517年,土耳其又占领了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埃及、希贾兹和阿尔及利亚部分领土。1533年,苏莱曼一世在同奥地利签订和约使其北翼安全得到保障之后又对伊朗开战。1536年,土耳其占领了格鲁吉亚西南的部分领土。这里是伊土两国争夺外高加索和美索不达米亚统治地位的主要战场。伊朗军队有了自己的炮兵之后,双方的战争互有胜负。1555年5月,两国在阿马西亚城缔结和约,伊朗保有所占外高加索领土,土耳其则把阿拉伯伊拉克并入自己的版图。两国平分了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确认卡尔斯城区为中立区。
伊土战争第二时期从1578年起,延续近半个世纪。土耳其乘伊朗萨菲王朝发生内部争斗之机再次进攻伊朗。这一时期,奥斯曼帝国拥有克里木诸可汗强大军队的支持。1578年,土军撕毁1555年和约,修复卡尔斯城,开进外高加索境内,并占领南格鲁吉亚的部分土地。8月10日,伊朗沙赫军队在彻尔德尔附近被击溃,土军侵入东格鲁吉亚和东亚美尼亚,尔后进入北阿塞拜疆并占领希尔万。1579年起,土军同克里木可汗军队(10万人)联合作战,夺取整个阿塞拜疆和伊朗西部地区。但是在沙赫阿拔斯一世在位期间(1587—1629年),伊朗东山再起,不仅收复了被土耳其侵占的西部领土,而且吞并了一些新的领土如阿富汗等。由于忙于对乌兹别克封建主进行战争和镇压国内民众起义,阿拔斯一世被迫于1590年3月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签订了屈辱性的《伊斯坦布尔和约》。根据条约,伊朗几乎把整个外高加索和卢里斯坦、库尔德斯坦大部领土(伊朗西北部)都割让给了奥斯曼帝国。
16、17世纪之交,阿拔斯一世进行了军事改革,组建了一支由火枪兵军(1.2万人)和骑兵军(1万人)组成的常备军,成立炮兵教练场和炮兵部队。改革后的伊朗军队兵力达12万人,其中常备军4.4万人,封建民军7.5万人。大力扩军之后,阿拔斯一世的军队达到30万人。为准备对奥斯曼土耳其的战争,争取主动地位,伊朗还同土耳其的敌人俄国和欧洲一些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602年,阿拔斯一反一个世纪以来的被动防御地位,第一次主动对土耳其发动了战争。由于军队体制没有作出相应改革,土耳其面对伊朗的攻势有些力不能支。1603—1604年,伊军在苏菲安附近的数次交战中打败了土军,攻占并洗劫了大不里士、纳希切凡等城市,把30余万亚美尼亚人迁往伊朗境内。1602—1612年的10年战争,伊朗大获全胜,1613年11月签订的《伊斯坦布尔和约》肯定了伊朗的全部战果。
土耳其对该条约心怀不满,遂于1616年对伊朗采取报复行动,但在3年的战争中再遭败绩,1618年的《萨拉卜和约》重申了《伊斯坦布尔和约》的内容。伊朗乘战争获胜之机大大扩展了自己的领土,遂准备进行新的战争。1623年,伊朗军队入侵阿拉伯伊拉克,引发了1623—1639年战争。阿拔斯一世趁伊拉克人民反对土耳其苏丹穆斯塔法一世统治举行起义之机,兴兵攻占巴格达,继之占领了整个阿拉伯伊拉克。17世纪前25年,阿拔斯一世对东格鲁吉亚进行了数次远征,遭到外高加索各族人民的顽强抵抗。
苏丹穆斯塔法四世在位期间(1623—1640年),鉴于土耳其对欧洲的征战屡遭挫折,因而致力于征服东方。1625年,土耳其占领了阿哈尔齐赫,从伊朗手中夺得了萨姆茨赫——萨塔巴戈公国,并将它变为自己的一个省。土军还进犯了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占领了北美索不达米亚和摩苏尔,但围攻巴格达9个月未能成功。1630年,土军转战外高加索和伊朗西部,洗劫哈马丹城,全城居民均遭屠杀。1639年5月,伊土签订《席林堡(佐哈布)条约》。伊土边界保持现状,但阿拉伯伊拉克划归土耳其。
伊土战争第三时期始于18世纪初,土耳其苏丹艾哈迈德又对伊朗发动战争。1723年春,土军乘萨菲王朝崩溃之机侵入外高加索,相继占领第比利斯、整个东格鲁吉亚、东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同时,土军还征服了伊朗西部的卢里斯坦省。土耳其的胜利直接威胁到沙皇俄国在高加索的利益。彼得一世1722—1723年对波斯的远征和土耳其的军事胜利,迫使伊朗沙赫塔赫马斯普二世同俄国签订1723年的《彼得堡条约》。1724年6月,俄土《君士坦丁堡条约》在伊斯坦布尔签订。条约规定,1723年俄伊彼得堡条约列举的里海沿岸所有地区转归俄国,外高加索其余地区、伊朗西部和克尔曼沙阿、哈马丹两城转归土耳其。土耳其取得如此有利于自己的条约,主要是由于法国的支持。
土耳其强占大片领土后仍感不足,于是又在1725年进军伊朗东部并攻占加兹温。1730年,伊朗的实权人物纳迪尔率军打败土军的进攻,并将其驱逐出哈马丹、克尔曼沙阿和南阿塞拜疆。塔赫马斯普二世为提高个人声望,令纳迪尔镇压阿富汗阿布达利部族霍拉桑起义,自己亲征土耳其,但在1731年的哈马丹城下一战被土军击败。1732年,他被迫与土耳其签订和约,承认土侵占的阿拉斯河以北外高加索永久归属土耳其。1732年,纳迪尔推翻塔赫马斯普二世,并同俄国签订《拉什特条约》(1732年),答应肃清外高加索土军后把库拉河以北归还俄罗斯,以换回吉兰省。1735年6月,纳迪尔率7万大军在卡尔斯城下打败了8万土军。1736年,纳迪尔即伊朗沙赫王,着手改组军队,扩大军队数量和改善装备,特别注重发展炮兵。他的军队近代化计划得到英法军事专家的帮助。萨菲伊朗重新统一稳定之后,纳迪尔沙赫为夺回土耳其控制的阿拉伯伊拉克和外高加索,于1743年对土再次发动战争。3年的伊土战争未分胜负。
16—18世纪的伊土战争除各族人民遭到大批屠杀外,任何一方均未获胜。战争阻碍了两国生产力的发展,加速了这些落后民族和多部族松散联合而成的封建国家的崩溃。这场长达200余年的战争是伊斯兰教两大封建国家为争霸中东而进行的掠夺性战争,因此在被征服的各族人民中间不断激起民族解放运动和反封建斗争,而双方又对这种矛盾和斗争加以利用,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在外高加索各族人民的命运中,伊土战争是他们许多世纪的历史上苦难最深重的时期。伊朗和土耳其在血腥的战争中两败俱伤,日益沦为正致力于在中近东建立霸权的英法两国的殖民地。
伊土战争时间虽长,但军事学术上却无甚发展。双方军队的主要类型是封建民军,主要兵种是装备矛、盾、马刀、弓箭、短剑和火枪(16世纪末开始装备)的正规骑兵和非正规骑兵,其中前者是军中的快速机动部队。从16世纪(土耳其)和17世纪(伊朗)组建的常备步兵处于从属地位。但到17、18世纪,步兵的作用有所提高,这主要是由于西欧经验的传人。步兵装备了射击武器(前装枪、火枪),并按正规军体制编成。炮兵作为一个兵种在土耳其出现较早,它曾是奥斯曼土耳其向外扩张的有力武器。同时,纳迪尔沙赫的军队中也有战象队,交战时用于突击敌战斗队形中央,减轻步兵压力。使用射击武器之前,战役结局通常取决于大批骑兵的冲击和围歼,因为骑兵能突然而迅速地攻击敌军。随着正规步兵和炮兵的出现,骑兵变成了战斗队形的主体。骑兵掩护侧翼安全,并以骑兵冲击完成对敌突击。军队作战采用疏开队形,到17、18世纪则采用线式战斗队形。对溃逃之敌一般不予追击。夺取要塞多靠长期围攻。军事学术在伊土战争中发展迟缓,这是因为两国处于落后的封建社会而且正走下坡路,两国军队都有大量非正规的、不同部族的封建步、骑兵民军,武器装备以冷兵器为主,五花八门,极不统一。
E. 俄土战争历史故事
两百年中十次厮杀的俄土战争1877年~1878年发生的俄土战争,是俄国为夺取黑海出海口、进而控制黑海出口的两海峡,并向巴尔干扩张而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进行的第十次大规模战争。俄罗斯帝国从1480年建立以后,经过伊凡四世的征服和罗曼诺夫王朝的侵略,发展成为欧洲列强之一。当时,它的南面屹立着强大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土耳其人占领着俄国南部的广大地区,封锁了俄罗斯靠近黑海和走向海外的所有通道。沙俄帝国为了打开南边的出海口,在17~19世纪期间,同奥斯曼帝国先后进行了10次颇大规模的战争。
通过1676年~1681年的俄土战争,俄国确立了对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的统治,从此为它的南进扩展创造了条件。1686年~1700年的俄土战争,使俄国夺取了亚速地区。在1710年~1711年的俄土战争中,俄军战败。俄国拆毁亚速海沿岸的工事,将亚速归还土耳其。1735年~1739年,俄国再次进攻土耳其,又一次攻占亚速,进而夺取土耳其属地克里木汗国的奥恰科夫等地。后因参战的奥地利与土耳其单独媾和,俄国也相继与土议和,虽然被迫放弃了战争中所占地区,但是再次取得了亚速。1768年~1774年的俄土战争,以俄国获胜结束,和约使俄国取得了第聂伯河与布格河之间的地区, 首次获得在黑海的自由航行权,同时, 土耳其承认克里木汗国“独立”,从而进入俄国的势力范围。1787年~1791年的俄土战争是俄国正式兼并克里木而引起的,俄国又在战争中获胜,土耳其被迫承认俄国对克里木的兼并,并宣布放弃格鲁吉亚,还将南布格河与德涅斯特河之间的地区划归俄国。至此,整个黑海北岸地区纳入了俄国版图。
1806年~1812年的俄土战争,起因于俄国干涉土耳其属国的内部事务,俄国战胜后取得了比萨拉比亚和西格鲁吉亚。1828年~1829年的俄土战争,是俄国乘土耳其陷入政治危机而宣战的,俄军贸然进占土耳其属国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两公国。俄国获胜后,迫使土耳其承认多瑙河口和黑海东岸广大地区归属俄国,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对俄国商船开放,多瑙河两公国自治并受俄国保护。1853年~1856年的克里木战争,也是奥斯曼帝国参加英、法、撒丁同盟一方对俄罗斯帝国进行的一场俄土战争。在战争中,土耳其由于紧靠克里木战场,付出了损失40万人的代价,但终于同英、法一起最后赢得了战争的胜利。根据1856年签订购《巴黎和约》,交战双方相互归还所占领土,并共同保证奥斯曼帝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同时规定:关闭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黑海中立化,俄、土都不得在黑海拥有舰队和基地;比萨拉比亚南部划归摩尔多瓦。这样,俄国在以往 8次俄土战争中所获得的权益,受到了严重的损害。1877年~1878年的俄土战争,是俄国利用巴尔干地区斯拉夫民族运动高涨的机会发动的。这时,俄国经过1861年的改革,逐渐医治了克里木战争的创伤,在经济和军事实力上都有很大提高,于是又一次向奥斯曼帝国宣战。1877年 4月,俄国出动四十多万军队,在巴尔干和高加索两个战场发起进攻。
6 月,俄军主力越过多瑙河,抵近战略要地普列夫纳,但是久攻不下,于是改取围困战法,后来得到罗马尼亚军队( 4万人)的配合与支援,才在12月迫使被围土军投降。同时,在高加索战线上,俄军的进展起初也不顺利,在土军反击下,撤回边境转入防御,但是到了11月,俄军在重新组织进攻后终于攻占了卡尔斯要塞,并继续向南面推进。1878年 1月,俄军在获得保加利亚军队的支援后,冒着严寒翻越了巴尔干山脉,于 4日占领索菲亚,20日又攻陷阿德里安堡,随后便向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进逼。形势对土耳其极为不利,但俄国的军事行动也引起了欧洲列强的极大不满。于是,俄土双方在 1月31日宣布停火,3 月 3日签订了《圣斯特凡诺和约》。根据和约,俄国建立了受其保护的“大保加利亚国”,并获得大片土地和钜额赔款。由于英国的干涉,俄军想要控制博斯普鲁斯海峡的目的未能达到。
同年6~7月,欧洲列强召开了柏林会议,对俄土和约作了修改,迫使俄国仅仅得到它在克里木战争中所失去的南比萨拉比亚以及巴统、卡尔斯等地。俄国想要控制黑海出海口两个海峡的目的,最终成了泡影。尽管如此,通过多次战争,俄国还是扩大了疆域,把其南部边界推进到了普鲁特河、黑海、高加索山脉一线;而奥斯曼帝国则在战争中不断被削弱,以致日益衰落,成为列强宰割的对象。
F. 土耳其为什么会惨遭俄罗斯逆袭
云石:俄罗斯为什么能实现对土耳其的逆袭?
11月24日,一架俄罗斯SU24战机在执行叙利亚空袭任务时遭土耳其战机击落。
因着这事儿,俄土关系一时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而这几日事件的持续发酵,更使二者之间的一举一动,深深牵引着大家的神经。
云石君已对俄土矛盾的深层次原因做了解读。云石君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在俄土交火之初,土耳其是横跨欧亚非的世界级大国,而俄罗斯仅是个小小的莫斯科公国。可在接下来的几百年中,土耳其却被俄罗斯步步蚕食,最终被压制成一个蜗居伊斯坦布尔与小亚细亚半岛的二流国家。
这是很不合理的。毕竟当年土耳其与俄罗斯的强弱对比实在太过悬殊。为什么有着世界级大国地位的土耳其,却被俄罗斯这个屌丝成功逆袭?云石君在这一节中做个分析:
在许多人看来,土耳其之所以会败给俄罗斯,最主要的原因是俄罗斯获得了工业的加持,而土耳其却深陷农耕泥沼,迟迟无法转型。
这种认识其实是有偏差的。毕竟在俄土对抗的中前期,工业革命尚未发生,工业对文明质量的提升作用也还相对有限,单凭于此,是不足以让俄罗斯取得对土耳其的战略优势的。
而即便工业时代来临后,俄罗斯工业水平也长期不过就是个二流末的水平,直到苏联兴起才一飞冲天。而反观土耳其,由于与基督教文明地缘关系十分紧密,所以在伊斯兰世界,它绝对是吸收西方先进技术成果最多的一个。这也就是说,即便土耳其在文明成色上比近代俄罗斯稍有差距,但也并不明显。凭借庞大的体量,土耳其绝不至于这么早就被俄罗斯打垮(俄罗斯真正进入工业时代是在苏联时期,而在那之前,土耳其就已经被俄罗斯打的丢盔弃甲,彻底沉沦。)
关于这一点,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中俄《尼布楚条约》。尼布楚条约的签订时间是在17世纪末,当时的清朝,是一个十分纯粹的农耕国家,但它依然很容易的就将俄罗斯排挤在东亚以外,并将这种地缘平衡维持了一百多年,直到鸦片战争后才被打破。
奥斯曼土耳其的国力,并不逊于清朝,甚至由于地处东南欧,所以它对欧洲技术的吸纳,要远远强过远在东亚的中国。而土耳其从16世纪开始,就已经陷入了被俄罗斯步步蚕食的大坑之中。
那么,还有什么原因,引发了俄土双边关系中,两国地位的颠覆性逆转呢?
在云石君看来,主要有四方面原因:
第一,纵向的内在实力此消彼长
俄罗斯所处的东欧板块,在古代属于远离文明核心区的寒冷边缘草原。以中世纪以前的人类文明发展水平,尚不足以对这种寒冷地带有效开发。
但到中世纪中后期,虽然工业时代依然尚未到来,但欧洲农耕文明的千年积累,已使农业生产技术大大提高,从而初步具备了在较寒冷地区开展农业种植的能力。
当然,光具备农业开发能力还远远不够的。东欧地势平缓,利于游牧武装驰骋,如果不能有效消除游牧武装的侵袭影响,即便出现一些农耕立国的国家,在政治上依然得受游牧势力钳制,难成大气。这也就是说,游牧势力依然在是东欧草原的主宰。
如果东欧一直保持这种游牧主导的形态,那土耳其倒是不怕的。虽然游牧政权的武力超强,但游牧为主的落后生产方式,决定了建立其基础上政权,缺乏强大且稳定的物质保障,这也就导致游牧势力的对外扩张,通常体现为一时性的烧杀抢掠,而不可能有什么长期战略规划。这也就是说,土耳其就算一时在战场上失败,但只要有足够的国力维持持久战,那么游牧势力鉴于己方战争资源有限,天然缺乏持续战争的潜力,所以根本就不可能有大举攻占的企图,甚至会主动寻求以商业贸易的方式来获取稳定收益。
但热兵器时代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热兵器的出现,大大抵消了游牧骑兵的武力优势。而相对于冷兵器,热兵器的制造,又需要更加丰厚的物资基础支撑——这意味着单位创造能力更高的农耕政治势力,凭借热兵器的加持,取代了游牧势力对东欧的主导。具体到现实层面,就是俄罗斯系莫斯科公国的兴起,和蒙古系金帐汗国的没落。最终,莫斯科公国消灭了压在自家头顶的金帐汗国,建立起了农业基础主导的俄罗斯帝国。
当旦东欧在文明形态上完成游牧主导到农耕主导的转型,土耳其的麻烦就来了。东欧地域广阔,可开发土地众多,在排除游牧武装袭扰后,农耕文明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东欧物质基础大幅增长,这为其进行战略扩张提供了保障——换句话说,东欧地缘势力对土耳其的威胁,已经从游牧时代的土匪般烧杀抢掠,过度到了农耕思维下占人领土,纳为己有。
而东欧向农耕主导转型后的另一个战略思维变化,就是开始谋求对商业路径的控制。这一方面是由于农耕生产模式下,物质财富的积累大大增加,带动了商业交换需求的大幅增长;另一方面,物质财富的增长,使得俄罗斯可以承担得起打造、供养商船、军舰的开销;而农耕相对于游牧的高技术含量,也给海船的制造和维护提供了技术支撑。既然已经具备了开展海上贸易的能力,俄罗斯当然要寻求对黑海——地中海这条关键航线的控制,与土耳其的冲突自然也就不可避免。
总而言之,东欧文明形态从游牧到农耕的转型,既增强了其打击土耳其的能力,又激发其打击土耳其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土耳其建立在东欧游牧文明物质层面脆弱性基础上的相对优势被消解,反应到地缘政治层面,就是土耳其与东欧的原有地缘平衡线被打破,俄罗斯凭借近水楼台的优势,夺取了黑海北半部海岸线附近的原土耳其领土,甚至开始渗透至巴尔干地区。
这对土耳其的打击是非常之大的,这些领土的易手,其效应不仅仅体现在双方地盘的此消彼长(以当时奥斯曼土耳其的体量,这点领土实在是九牛一毛),更意味着土耳其对黑海——地中海贸易绝对主导权的丧失。
虽然凭借对伊斯坦布尔这个地缘中枢的控制,土耳其依然能够扼住俄罗斯的咽喉。但俄罗斯挺近黑海后,已对土耳其构成了巨大的战略压力,以致土耳其必须充分考虑俄罗斯的感受——而这种考虑的结果,就是伊斯坦布尔的战略价值无形中相对下降。
如果土耳其不想承担跟俄罗斯全面开战的严重后果,那它自然就会对黑海——地中海航线投鼠忌器。换句话说,黑海——地中海贸易线路,由土耳其单方面主导,变成土耳其——俄罗斯共同主导。
而俄罗斯挺近黑海,也打破了土耳其地缘结构的完整性。以伊斯坦布尔为核心的黑海——爱琴海沿岸,是奥斯曼土耳其的本部核心区。要确保本部核心区的安全,土耳其必须实现对黑海与东地中海沿岸土地的掌控。
东地中海暂且不说。就黑海而言,土耳其必须占领黑海周边海岸线领土,将其变成自家内海,才能有效构筑保卫伊斯坦布尔核心区的外围防线。可当俄罗斯在黑海北半部海岸线站稳脚跟后后,黑海就变成了俄土两家共有,其之于伊斯坦布尔的的北方地缘屏障功能被消解。这使得土耳其在战略上面临巨大的压力。
当黑海作为伊斯坦布尔北方地缘屏障的作用消失后,土耳其为了维护本部核心区的安全,就只能被动扩军,在以伊斯坦布尔为首的黑海沿岸城市大量布防,通过现实武力的增长,来抵消地缘屏障被破后的国家安全风险增加,这意味着土耳其的国力不得不大量浪费在无意义的防御式消耗中——最要命的是,这种消耗还是无止境的。
俄罗斯地缘实力的不断提升与土耳其国力的持续性失血,使二者的强弱对比逐渐发生变化。而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对二者间的逆转构成重要影响:
二、横向的势力范围增益减损。
国家与文明体系的发展壮大,除了纵向的内在实力提升,与横向的势力范围拓展。而势力范围的拓展,除了自身实力这个内在因素外,与外部地缘政治环境也大有关系。
在这一层面,土耳其的地缘政治环境是极为不利的。土耳其是横跨亚欧非三大洲交界,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地缘中枢。这一特殊的地缘价值,曾经给土耳其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只要占住伊斯坦布尔,土耳其就可以从国际商业贸易中雁过拔毛,获得源源不断的财富。
但凡事有利皆有弊,土耳其能够获取这么大的商业收益,很重要一点就是,它地处西方、伊斯兰世界的战略中枢,周边都是当时已大规模开发的优质地缘板块。正因为开发充分,这些板块才与外界开展大规模贸易的资本,土耳其也才有坐地生财的可能。
可是,这也就意味着,土耳其失去了四周继续拓展的战略空间。由于周边地缘板块开发程度较高,当地土着势力也颇具实力,土耳其再想夺人地盘,就不得不面对强势的阻击。
具体来说,土耳其西有欧洲、北有俄罗斯,东有伊朗萨法维帝国,这三者都实力强劲,难以轻辱。至于南面,北非倒是已被土耳其收服,而再往南开拓,就是全球最大的撒哈拉大沙漠,完全杜绝了土耳其继续向黑非洲拓展的可能。所以,到俄罗斯兴起的时代,土耳其的版图开拓已经基本到头,再往前,已没有太大拓展空间。相反,随着欧洲、俄罗斯等文明的兴起,他们还会加大对土耳其的战略压力,使土耳其的势力范围不增反减。
而俄罗斯则不同,虽然在西、南方向,俄罗斯也同样要面对面临欧洲、土耳其等成熟文明体系,但在东方,俄罗斯所面对的,不过是早已落伍于时代的蒙古——突厥系游牧部族。
游牧部族文明形态极端落后,原有的骑射优势又逐渐被热兵器压制消解,再加上它们内部四分五裂,所以征服起来十分容易。这意味着俄罗斯可以用较小的代价,将这片广袤的土地收入囊中。
当然,这片土地上的文明之所以落后,乃是因为其地理环境极端恶劣,可开发程度较低。但是,开发程度的高低,除了地理条件这个基本因素外,又与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密切相关。随着人类缓慢向近代过度,已经初步具备了开发这些高寒带或者内陆荒漠地带的可能,而俄罗斯相对于那些游牧渔猎部族的高文明形态,决定了它在开发西伯利亚和中亚方面,具有更高的能力。所以,当这些地区落入俄罗斯之手后,其创造财富的能力,自然就超过了那些游牧部族。而且不同于曾经四分五裂的小游牧汗国,俄罗斯是作为一个庞大单一政治势力,来这些地区进行控制与开发,这意味着其开发的规划布局更加合理,而且还能减少彼此间冲突消耗的损失,开发的收益可以最大限度的转化为俄罗斯国力。
虽然北亚、中亚的恶劣地理环境决定了,这些地方的开发价值永远不可能赶上欧洲、地中海,但毕竟其体量庞大,聚沙成塔下来,也能赚到不少的资源——而且这种资源获取量,还会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提升。
地缘环境决定了,土耳其难以继续拓土开疆、俄罗斯却可以轻而易举的获得北亚、中亚的广阔领土,双方地缘实力差距的扩大,终究会转化到现实国力层面,成为俄土战争中俄罗斯力压土耳其的根本原因。
第三,国土地缘结构的规整程度。
国土规整与否,对国家安全环境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俄罗斯的国土还是比较规整的,早期局限于欧洲时,呈块状布局,后来虽然不断突破,但总体来说还是呈矩状结构。这种紧密规整,既有利于内部的整合,也减少了俄罗斯国土与外部的接触面,这意味着俄罗斯承担的外部压力相对较小。
当然,俄罗斯的地缘结构也有严重问题,具体来说就是西重东轻,亚洲部分开发程度较低。不过在当时,亚洲的外部邻邦皆深陷农耕泥沼,对俄罗斯的威胁有限,所以这一问题并不明显。
但土耳其就不行了,土耳其的国土极不规整,零散不说,大片国土都位于海岸线的狭长地区。在人类进入大航海时代后,海洋不仅不再是有效的地缘屏障,反倒是海权国家对外扩张的战略通途。
当然,土耳其的海权也曾经强盛过,不然不可能打下这么多的海岸线周围的领土。但随着欧洲国家海上实力的发展,土耳其的海权逐渐被压制,这使得它在地中海、印度洋、黑海等海域周边的领土,实际上已成为本部核心区难以掌控到的边缘地带——而在海上优势不再的情况下,土耳其对此却无可奈何。这也就是说,土耳其空有大片领土,但在海权没落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形成合力(进入19世纪后,这些边缘海岸线领土要么被欧洲占据,要么事实摆脱伊斯坦布尔的控制,成为割据一方的诸侯)。
最后,则是贸易路线的变化。大航海时代的来临,打破了伊斯坦布尔在欧亚贸易线路中的中枢地位。欧洲不仅可以绕好望角、合恩脚,经印度洋、太平洋直接航行至亚洲,还可以开发出苏伊士运河,以直接突破中东陆地的阻碍。甚至,由于俄罗斯对亚欧大陆北部的经营,已经在这片原先的荒蛮之地,开发出的新的东西方交流通道,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中东传统贸易线路的替换。
伊斯坦布尔在黑海——地中海航线中的地位已被俄罗斯部分消解;在东西方交流中的地位又被欧洲人用各种方式替换,这种情况下,土耳其的没落也就由此注定。(作者:云石)
G. 抗美援朝时期,土耳其为何那么积极他们真是战五渣吗
我们都知道新中国对外的第一战是抗美援朝,但严格意义上来说不算正确,其实是“抗十六国援朝”,当时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介入了朝鲜战争,一共有十六国出了兵,他们分别是: 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希腊、土耳其、哥伦比亚、泰国、菲律宾、南非、埃塞俄比亚
光是美军就出动了30多万人,其他国家大部分只是来做做样子,有几国都只派了一个营的兵力。
第二、三位的英国和加拿大很好理解,跟美国的关系很深,一个是铁盟一个是小弟,但第四不是澳大利亚或者法国,而是土耳其,他出动了5400多人。
土耳其又不是美国的传统盟友,跟朝鲜又没什么利益冲突,为什么这般踊跃呢?
要说原因,其实也比较好理解,跟朝鲜关系不大,只是因为土耳其想对付朝鲜背后的苏联。
土耳其的前身是奥斯曼帝国,苏联的前身是沙俄帝国,往前两百年,两国之间打了12次战争,要是再往上数,那次数还要更多,奥斯曼的很多土地都被沙俄占领了,绝对的世仇。
第一次世界大战,奥斯曼选择加入德国阵营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英国已经拉拢的沙俄,由此可见两国之间的恩怨有多深。
二战结束后,土耳其拼了命都想要加入北约,以免再次被苏联渗透,所以他参战且那么努力都是“纳投名状”。
那么土耳其军队的战斗力如何呢?
1950年11月25日,志愿军向德川进攻,迅速击溃了驻守的南朝鲜第2军团,接着向价川方向进攻,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官沃克得知消息后急忙命令土耳其旅防守德川后方的戛日岭,这里山高林密,易守难攻。土耳其人知道战败的消息也比较紧张,连忙修筑了工事,随时准备迎战。
他们很快发现“志愿军”到了,看到那些东方人拿着武器向阵地跑来,土耳其人也不多话,大炮机枪猛烈开火,“志愿军”瞬间溃逃。土耳其人眼见对方是战五渣,也冲出去抓了一百多俘虏。
此战土耳其旅大获全胜,己方虽然伤亡了数十人,但是击毙的人更多,加上这百多俘虏,真是一个胜利!所以连忙发电报邀功。
沃克也有些诧异,派了几个翻译官去审问,结果这些是溃败下来的韩国军队,好不容易从德川跑出来却被友军给揍了。
这次乌龙没让土耳其人泄气,他们相信总会遇上真正的志愿军的,11月27日晚就遇到了。
当时土耳其的1个步兵营和1个工兵连驻守在嘎日岭瓦院村,志愿军38军114师342团3营借着夜色赶到了,发现了土耳其人燃起的篝火。3营便分为两路,一路迂回上山包抄,一路正面冲锋拼刺刀。
这一战的最终结果是志愿军伤亡7人,土耳其伤亡300余人,被俘20几人。接着在28日,342团1营又与土耳其旅作战,土军700余人,为志愿军留下了110多辆 汽车 。
第二次战役中土耳其旅算是在用生命给其他国家部队争取撤退时间,根据权威军事杂志上的数据, 土耳其旅伤亡3514人,其中阵亡了741人,算是基本丧失了战斗力 。
不过这并不是说土耳其军队战斗力就真的很差,要知道这是第二次战役,就算美军都被志愿军狂揍,更何况土耳其这种拿去顶岗的部队。
不少跟土耳其军队交过手的志愿军都说,土耳其是仅次于美军的强敌,他们的执行力很强,也有悍不畏死的风格。
虽然二次战役伤亡很大,但是他们很快又轮换了生力军过来,土耳其一直是打完了整场战争,累积投入了1.5万人,在后面的战争中还是给志愿军造成过不小麻烦的。
比如接近尾声的金城战役中,土耳其旅接连进攻志愿军阵地23次,虽然没成功,但是也给志愿军造成了很大伤亡,屡败还敢屡战,血性可见一斑。
不过土耳其在朝鲜战争中最有趣的是俘获了一面“志愿军”旗帜,存放在伊斯坦布尔的博物馆里,至于来历有三种说法:
战争结束后,土耳其人感觉死了这么多人啥都没得到,回去不太好交差,于是找到老蒋自费采购了一面旗帜,拿回去宣传;
还有就是被土耳其给揍了的那群南朝鲜士兵中有老蒋派过去的顾问,所以俘虏的同时顺便缴获了;
个人认为最可信的是来源于在朝鲜半岛的华人后代,志愿军南下汉城后,不少华裔就举旗欢迎,当年消息闭塞,并不知道新中国的国旗,所以只能挂青天白日。当时39军打进汉城后就发现了这种情况,这也算是一个百姓的自保手段吧,有这样的情况,土耳其旅顺手拿走一面也很正常。
当然这只是流传的说法,作为当事人的土耳其并没有承认过,我也没办法去问,就当作一次误解,让旗帜好好躺在博物馆吧。
H. 二战时土耳其为什么不参战
土耳其吸取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次俄土战争的教训,不敢再次轻易卷入战争。
土耳其人从此开始了对自己政务的管理,他们进一步巩固安卡拉,并将其设为首都,废除了伊斯兰教君主政体。穆斯塔法·凯末尔成为新建立的世俗共和国的总统以及共和国人民党。之后,他被授予“土耳其之父”的姓氏。阿塔尔图克建立起民主政体。
阿塔图尔克的继任人,伊斯梅特·伊纳尼小心翼翼地不让土耳其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但战争结束后,土耳其却发现自己成了美国的同盟国。
当时亚美尼亚边境就是苏联边界的标志,由于土耳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成为对抗苏联的前沿阵地,故随之开始接受美国援助。后来土耳其军队参加了韩战,与美国的关系就更加密切了。此后不久,土耳其成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员。
(8)土耳其为什么又战场扩展阅读
土耳其共和国建立后,土政体始终为议会共和制,总统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并无太多实权。总统授权获得议会多数席位的政党领袖为总理,总理作为政府首脑,掌握行政权。
2017年4月16日,土耳其举行修宪公投。计票结果显示,支持修宪的比例为51.4%,修宪获得通过,土政体将由议会制改成总统制,土耳其总理职位将被废除,行政权完全移交给总统。总统可直接任命包括副总统和内阁部长在内的政府高官,还可以继续担任政党主席。
此外,总统还可任命最高司法机关“法官和检察官最高委员会”的多数成员。总统可以不经过议会批准颁布法令和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
I. 叙利亚动荡8年,周边大国角力不断,为何土耳其现在占了上风
叙利亚到现在已经动荡了8年了,各国势力鱼龙混杂,但是现在却是土耳其占了上风,这是因为现在的美国已经撤兵,土耳其就没了约束,所以才敢插手叙利亚内战。
一直到今天,叙利亚战争的扩大和局势的不断变化,让土耳其无法再继续坐视南方邻居不管。从空军战机击落叙利亚边境的俄罗斯战斗轰炸机,到直接派出大规模的部队参加对isis的围剿。土耳其迫于地缘政治因素,正紧跟着前人的步伐,让自己进入了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战场。
J. 俄国土耳其历史上有什么恩怨,为什么发生那么多次战争呢
如果问起,这世界上哪个国家的人最恨俄罗斯,抛开苏联解体后独立的波罗的海三国和乌克兰,那就非土耳其莫属了。从十七世纪到二十世纪,三百多年间,两国之间的大型战争,多达12次。
即使是今天,两国在叙利亚战场的暗中较量,也是持续不断。
那么,俄土两国间究竟有什么历史恩怨,为什么会造成今天这种水火不容的局面呢?
(叶卡捷琳娜二世女沙皇)
真正让土耳其痛不欲生的,是沙俄历史上的叶卡捷琳娜二世女沙皇。第五次俄土战争爆发后,俄军名将鲁缅采夫和苏沃洛夫大败土军,攻入克里木汗国和巴尔干,爱琴海的俄海军也大获全胜。
土耳其不得不休战求和,俄国获得了第聂伯河和南布格河之间地区和刻赤海峡,成功打通了梦寐以求的黑海出海口。
但是叶卡捷琳娜并不满足。1783年,克里木半岛、塔曼岛和库班地区也被俄国强行占有。至此,俄国得到包括黑海重要港口在内的大片海岸线,成为黑海沿岸国家。国势日衰的土耳其,只能间接承认了俄罗斯的吞并。
俄国在黑海区域的扩张,和英国的庞大殖民利益存在着尖锐的矛盾。英国希望利用土耳其,控制两个海峡,遏制俄国与其争霸。
第十次俄土战争时,俄军一直挺进到离君士坦丁堡只有12公里的地方,差点实现彼得大帝的夙愿。这次战争,不仅土耳其在整个巴尔干地区的领土被肢解独立,卡尔斯、阿尔达汉等也落入了俄国手中。
和俄国打了数百年的土耳其,慢慢沦落到墙倒众人推的境地。1911年发生意土战争,1912年发生巴尔干联盟战争。土耳其在巴尔干半岛上的广博领地,仅剩下伊斯坦布尔所在的一小块东色雷斯。
十月革命后的苏联,和土耳其的凯末尔运动一拍即合。两个世仇国家出现了少有的亲密。但二战后两国关系再次走入冰点。在冷战时期,土耳其一直是美国为首的北约,对抗苏俄的最前沿阵地。
直到今天,俄罗斯还念念不忘君士坦丁堡和南方出海口的梦想,让土耳其如芒在背。这对十世之仇的冤家,围绕各自的政治利益,在叙利亚局势中,暗地里仍然摩擦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