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土耳其鹰嘴豆
‘壹’ 鹰嘴豆详细资料大全
鹰嘴豆(学名: Cicer arietinum Linn.)是豆科鹰嘴豆属植物。一年生草或多年生攀缘草本。高1-2米,茎直立,多分枝,被白色腺毛。托叶呈叶状,或具3-5个不整齐的锯齿或下缘有疏锯齿。花于叶腋单生或双生,花梗长0.5-2.5厘米。荚果卵圆形,膨胀,有种子1-4颗。种子被白色短柔毛。花期6-7月,果期8-9月。
分布于地中海、亚洲、非洲、美洲等地。中国甘肃、青海、新疆、陕西、山西、河北、山东、台湾、内蒙古等地引种栽培。生长于海拔约2000-2700米。
鹰嘴豆营养成分全,含量高。子粒含蛋白质23.0%,碳水化合物63.5%,脂肪5.3%。此外,还含有丰富的食用纤维、微量元素和维生素。鹰嘴豆可同小麦一起磨成混合粉做主食用,可改善食品的营养价值,又不破坏其风味和物理结构。鹰嘴豆粉加奶粉制成豆乳粉,子粒可以做豆沙、煮豆、炒豆、油炸豆或罐头食品。鹰嘴豆的青嫩豆粒、嫩叶均可作蔬菜。
(概述图参考来源:)
基本介绍
- 中文名 :鹰嘴豆
- 学名 :Cicer arietinum Linn.
- 别称 :回鹘豆,桃豆、鸡豆、诺胡提、羊角状鹰嘴豆、鹰咀豆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 纲 :双子叶植物纲
- 亚纲 :原始花被亚纲
- 目 :蔷薇目
- 亚目 :蔷薇亚目
- 科 :豆科
- 亚科 :蝶形花亚科
- 族 :鹰嘴豆族
- 属 :鹰嘴豆属
- 种 :鹰嘴豆
- 命名者及年代 :Linn.,1753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或多年生攀缘草本。高1-2米,茎直立,多分枝,被白色腺毛。托叶呈叶状,或具3-5个不整齐的锯齿或下缘有疏锯齿;叶具小叶7-17片,对生或互生,狭椭圆形,长7-17毫米,宽3-10毫米,边缘具密锯齿,两面被白色腺毛。 花于叶腋单生或双生,花梗长0.5-2.5厘米,花冠白色或淡蓝色、紫红色、长8-10毫米,有腺毛;萼浅钟状,5裂,裂片披针形,长约6-9毫米,被白色腺毛。荚果卵圆形,膨胀,下垂,长约2厘米,宽约1厘米,幼时绿色,成熟后淡黄色,被白色短柔毛和腺毛,有种子1-4颗。种子被白顷颂祥色短柔毛,黑色或褐色,具皱纹,一端具细尖。花期6-7月,果期8-9月。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约2000-2700米。对土壤要求不严,从沙土、沙壤土到重壤土均可生长。鹰嘴豆能在连小麦都不能种植的恶劣土壤上生长。但以在排水好、质地疏松的轻壤土上生长发育得最好。其适宜的pH值为5.5.-8.6,最适宜温度为白天23-29℃,夜间15-21℃。鹰嘴豆出苗至开花所需有效积温为750-800℃,出苗至成熟所需有效积温为1900-2800℃。鹰嘴豆抗旱、耐旱能力较强,在年降雨量280-1500毫米的地区均可生长。但在雨水过多和排水不良的条件下,植株生长不良。分布范围
鹰嘴豆起源于西亚、地中海沿岸和衣索比亚,分布于地中海、亚洲、非洲、美洲等地。印度、土耳其、巴基斯坦、缅甸、墨西哥、衣索比亚、西班牙、伊朗、摩洛哥和孟加拉均有引种栽培。中国甘肃、青海、新疆、陕西、山西、河北、山东、台湾、内蒙古等地引种栽培。 鹰嘴豆繁殖方法
根据市场需求,选择丰产、品质优良和商品性好的品种,并精选种子。播种期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及地温和墒情确定,一般春播4-5月,夏播6月。秋播10-11月。播种方式可采用45厘米等行距和35-50厘米宽窄行。卡布里类型播种量为5-8千克/亩,迪西类型播量3-4千克/亩,播种深5.6厘米。尽管鹰嘴樱兄豆对不同的株行距有较强的适应性,但对于直立株型的品种,合适的群体密度是每平方米50株左右,对于披散株型的品种,合适的群体密度约为33株。栽培技术
整地施肥
选择中上等肥力水平的旱地或灌溉方便、无盐碱为害的地块,与小麦、玉米、高粱、棉花和甜菜等作物建立3年以上的轮作体系。土质以沙壤土为佳,盐碱地和重茬地都不宜种植鹰嘴豆。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进行伏耕或秋耕,耕深以25-30厘米为宜。春季及时进行耙、耱保墒和整地。播前整地必须达到“齐、平、松、碎、净、墒”的六字标准,使土壤处于待播状态。 基肥宜采用有机肥,于秋播时直接撒入田间,每亩用量1000千克。种肥宜于播种时开沟施入,深8-10厘米,肥料离种子5-8厘米以免烧芽。用量为三料过磷酸钙10千克/亩。根部追肥于初花期进行,距植株10~15厘米,深度10-15厘米,用量为尿素10-12千克/亩,追肥、开沟和培土作业一次完成。叶面追肥于盛花期进行,叶面喷施,每亩用喷施宝5克,磷酸二氢钾100克或尿素200克。田间管理
中耕除草: 鹰嘴豆苗期生长量小,易受到杂草的严酷竞争。然而,如果在生长的最初阶段,即播后的66天内,保持田间无杂草,鹰嘴豆迅速生长的冠层会有效地控制住后期杂草的生长。据试验。播后第30天和60天铧锄中耕,对控制杂草最为有效,而且可疏松土表,增加土壤通透性,并切断土壤毛细管,有保墒的作用。另外,出苗期前每公顷(15亩)喷除草醚1000-1500克,扑草净255.495克,草不绿1000-1500克或豆科威1000克等,都有明显的除草和增产效果。 灌溉: 在鹰嘴豆的大部分冬播地区,由于播前和生长初期降雨较多,土壤湿度适宜,不需要灌溉。在春播地区和干旱的冬播区。由于播前和生长前期降雨较少,不能满足鹰嘴豆对水分的要求,需要适当的灌溉。在鹰嘴豆需水临界期,即4-6片真叶期和荚果形成期,灌溉对保证高产是必要的。超过两次的灌溉,从经济上讲一般不合算。 施肥: 鹰嘴豆施有机肥和饼肥效果好。单施氮肥或钾肥增产效果不明显。对于磷肥,依土壤和肥力不同,每667平方米施用五氧化二磷的最佳量通常为1.5-3千克。当土壤中磷含量偏低时,如果有灌溉条件,每亩施用2-3千克五氧化二磷的增产效果最好;在土壤干旱且无灌溉条件时,每亩1.5千克五氧化二磷的用量最为经济合理。在微量元素肥料中,施用钼肥对鹰嘴豆的增产最有效。其次是锌肥。收获储藏
鹰嘴豆开花结荚期很长,结荚部位分散,植株上下部成熟期往往不一致。因此,宜于70%的荚呈黄白色。而籽粒与荚之间已经分离之时及时进行收获。收获过早,未成熟籽粒多;收获过晚则落荚严重。收获可手工连根拔起或镰刀收割。收割后拉运至晒场晒干,压场脱粒,人工扬场清选,有条件的地方可用扬场机和清粮机进行清选。清选后的鹰嘴豆籽粒,应及时摊开晾晒,直至含水量达12%以下,再用磷化铝熏蒸后入库贮藏。豆象是鹰嘴豆储藏时最易发生的虫害,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磷化铝等药物熏蒸。储藏期间必须注意通风、降温和除湿。病虫防治
病害
对鹰嘴豆为害最严重的有褐斑病、枯萎病、干性根腐病和矮化病等。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如卡布里类型可选ILC482(叙利亚),迪西类型可选1B、C12/34和C235(印度和巴基斯坦)。②采用轮作倒茬、间混套作和适期早播等栽培措施。③种子处理,可选用多菌灵和福美双按1:3混合拌种,也可用50℃热水浸种15分钟杀菌。④化学防治,可选用波尔多液、代森锌、克菌丹和百菌清等进行叶面喷施,每7-10天1次,连续2-3次。虫害
与其他豆类作物相比,田间生长期间为害鹰嘴豆的害虫较少。其中为害最严重的是豆荚螟、甜菜夜蛾和棉铃虫。防治方法:①豆荚螟,可采用异狄氏剂喷雾防治;②甜菜夜蛾,可采用拟除虫菊酯喷雾防治;③棉铃虫,可采用硫丹和拟除虫菊酯喷雾防治。不同鹰嘴豆品种对豆荚螟、甜菜夜蛾和棉铃虫的抗虫性也不同。迪西类型品种的抗虫性显着优于卡布里类型品种。因而,如果种植地区的虫害非常猖獗,就可考虑更换目前的卡布里类型品种为迪西类型品种,以提高品种的抗虫能力。主要价值
食用: 鹰嘴豆的淀粉具有板栗风味,可同小麦一起磨成混合粉作主食用。鹰嘴豆粉加上奶粉制成豆乳粉,容易消化和吸收,是婴幼儿和老年人的食用佳品。用鹰嘴豆粉可做成各种风味点心,也可做成独具特色的色拉酱。鹰嘴豆籽粒可以做豆沙、煮豆、炒豆或油炸豆,也可制成罐头食品。青嫩豆粒、嫩叶也可作蔬菜。 饲料: 小粒型鹰嘴豆籽粒还是优良的蛋白质饲料,磨碎后是饲喂骡马的精料。茎、叶是喂牛的好饲草。 经济: 鹰嘴豆的淀粉是棉、毛、丝纺织原料上浆和抛光的上等材料和工业中的胶黏剂。叶子可提取靛蓝染料。 药用: 鹰嘴豆有较好的药用价值,其主要功用为补中益气、温肾壮阳,主消渴,解面毒和润肺止咳。籽粒可用于防治胆病和糖尿病以及治疗失眠和预防皮肤病,还可作为利尿剂和催乳剂。茎、叶和荚上的腺体分泌物对支气管炎、黏膜炎、霍乱、便秘、痢疾、消化不良、肠胃胀气、毒蛇咬伤和中暑等疾病有较好疗效,还能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
‘贰’ 鹰嘴豆是什么豆
鹰嘴豆又叫桃亏猛郑豆、鸡心豆,属于豆科攀援植物,株高在两米左右,茎杆直立多分枝,其果实在每年的秋季成熟,养殖鹰嘴豆时,要为其施加有机肥、饼肥,提高土壤肥力,在病害频发的季节,应该为鹰嘴豆七天喷洒一次除菌药剂。
鹰嘴豆属于哪种植物
鹰嘴豆在生长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褐斑病、枯萎病,导致植销颂株茎叶长斑腐烂,所以在夏季温度较高、空气闷热时,要为鹰嘴豆每七天喷洒一次多菌灵药剂,避免细菌滋生,提高植株的抗病性。
‘叁’ 鹰嘴豆起源于什么时期
鹰嘴豆的学名为Cicer arietinum L.,中文的别名有桃豆、鸡头豆、羊头豆、脑豆子等(图10-33);英文名为Chickpea或Gram。染色体2n=16。
图10-33 鹰嘴豆
1.具叶和花序的枝2.旗瓣3.翼瓣4.翼瓣基部详图5.龙骨瓣6.龙骨瓣背面7.雄蕊鞘8.雌蕊及子房上的茸毛9.柱头10.具叶和荚的枝11.种子12.种子及种脐与合点的突起 13.幼苗
(据Westphal,1974)。
起源与传播
鹰嘴豆的遗传多样性中心位于西亚和地中海沿岸。其根据是公认的鹰嘴豆原始种Cicer areticulatum产于土耳其的东南部;1970年在土耳其Hacilar的史前遗址中发现了公元前约5450年的鹰嘴豆残存物,在巴勒斯坦也发现了公元前4000年的鹰嘴豆残存物。人们认为鹰嘴豆极有可能是在距今7000年前在其起源态缓地被驯化闷激成功的。
据悉,除鹰嘴豆的起源地区外,在公元前2000多年,尼罗河流域也已有鹰嘴豆栽培。稍晚一些时候,即公元前1000~2000年间,印度开始栽培鹰嘴豆,其北部地区的鹰嘴豆最初是从陆上引进的,南部地区的鹰嘴豆蚂闭袜最初是从海上引进的。更晚一些时候,鹰嘴豆由地中海地区传入西班牙和葡萄牙,尔后由此传播到北美洲,16世纪引种到中、南美洲,特别是墨西哥、阿根廷和智利。目前,在热带非洲、澳大利亚及其他地区,也有广泛栽培。鹰嘴豆何时传入中国还不清楚。20世纪80年代中国又从国际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中心(ICARDA)和国际半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所(ICRISAT)引入了数百份鹰嘴豆品种,已在甘肃、新疆、青海等地试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