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土耳其 » 土耳其为什么不占领保加利亚

土耳其为什么不占领保加利亚

发布时间: 2023-05-14 17:22:35

⑴ 巴尔干战争简介:巴尔干地区发生的两次战争

巴尔干战争(The Balkan Wars)是指于1912~1913年间,在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发生的两次战争。

20世纪初,欧洲大陆到处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国家之间以及与国家之间矛盾不断加深,斗争愈演愈烈。巴尔干地区,重重矛盾在这里汇聚着、斗争着,1912年终于爆发了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黑山所组成的“巴尔干同盟”反对土耳其的战争。由于欧洲国家在巴尔干地区有着重大利益之争,它们干预这场战争又成为必然。对战争的干预导致欧洲国家之间矛盾进一步激化,于是也就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接上了导火线。

位于地中海和黑海之间的巴尔干半岛,饱经了历史上无数次战争创伤。20世纪初期,曾于14世纪初兴起于小亚细亚半岛西北部的国家土耳其仍控制着巴尔干半岛南部的大片领土和属地,阿尔巴尼亚还没有取得独立;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人民在马其顿、色雷斯一带还受政治压迫和迫害。

1912年3月,南方斯拉夫国家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签订反土同盟条约。5月,希腊和保加利亚订立盟约,黑山也在8月参加。这样就形成了四个巴尔干国家反土同盟,并决定利用意土战争的时机发动对土战争。但欧洲国家图谋巴尔干人民掌握自个的命运,他们各自怀着利益进行干预。 1912年10月8日,门的内哥罗(黑山)首先对土耳其宣战,保、塞、希也相继在17、18日向土耳其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土耳其军队撤出巴尔干。

土耳其 *** 拒绝了这个要求,并开始进行军队动员。这就构成巴尔干联盟对土宣战的直接口实。18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希腊也相继对土采取军事答猛岁行动。

巴尔干同盟各国在兵员数量和武器质量,尤其是在炮兵质量和军队战斗训练水平上,均胜过土耳其军队。这些国家的军队在民族解放斗争目标的鼓舞下,士气高昂。保加利亚军队在伊斯坦布林方向以三个集团军组成主要集团。塞尔维亚的主要兵力(三个集团军)对付土耳其军队在马其顿的集团。希腊的弗萨利亚集团军和伊皮鲁斯集团军分别准备对付萨洛尼卡和亚尼纳的军队。希腊海军准备对土耳其海军采取行动,保证盟国在地中海的制海权。门的内哥罗军队的任务是协同塞尔维亚军队在马其顿作战。盟军对土耳其军队形成了包围态势,准备在土耳其援军到达之前击溃敌军。

1912年10月22日,门的内哥罗军队与为数2万人的塞尔维亚伊巴尔部队共同对色雷斯北部和阿尔巴尼亚北部清睁的土耳其军队进攻,保军越过保土边界向南推进。位于保军集团右翼的第集团军击退上军。在左翼作战的保军第一、三集团军,在多次击退土耳其军队后,于10月22~24日在基尔克—基利塞(洛泽格拉德)附近击溃土耳其军队第三军,开始向南推进。1912年10月29日至11月3日,在卢累布林加兹发生激烈交战,土耳其军队第四军被击溃。土耳其军队仓促退却。1912年10月24日,塞尔维亚各集团军发起总攻,马其顿的土耳其军队集团被粉碎。在马其顿南部,希军于11月1、2两日在叶尼杰附近获胜,向萨洛尼卡展开进攻,该城守军于9日投降。

希海军封锁土海军达达尼尔海峡出口,实施了夺取爱琴海诸岛屿的战役。1912年11月28日,阿尔巴尼亚宣布独立。但盟军尔后的几次军事胜利并不符合一些大国的利益。俄罗斯(1547~1917)在支援巴尔干国家的同时,又担心保军进抵伊斯坦布林不利于自个解决黑海海峡问题。德国(1871~1918)和奥地利(1867~1918)则以为塞尔维亚和希腊是站在协约国一方的,因此不希望它们强大,却把土耳其看作是自个潜在的盟邦,因此竭力防止土耳其覆灭。在各大国的压力下,1912年12月,土耳其与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签订了停战协定。

1913年1月23日,土耳其境内知罩发生政变,新 *** (青年土耳其党)拒不接受和约条件。2月3日,巴尔干联盟各国重新开战。土耳其在接连遭到几次失败后,于4月签订第二次停战协定。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以签订1913年5月《伦敦和约》而告终。根据这项条约,土耳其丧失了它在欧洲的几乎全部领土。巴尔干各国人民摆脱土耳其压迫的愿望得以实现。

这场战争客观上具有进步的民族解放的性质。俄国革命家列宁指出:“巴尔干战争是标志着东欧中世纪社会崩溃的一系列世界事件中的一环。”

1913年6月29日至8月10日,以保加利亚为一方,塞尔维亚、希腊、罗马尼亚、门的内哥罗和土耳其为另一方进行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它是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原有盟国之间矛盾激化的结果,失去亚得里亚海出海口的塞尔维亚,要求马其顿偿付赔款。希腊也希望牺牲保加利亚(当时保加利亚已收回大部分土地)以扩大自个的领土。罗马尼亚向保加利亚提出对多布罗加的领土要求。在奥德同盟的唆使下,保加利亚于1913年6月29 日夜间,对马其顿的塞尔维亚军队与希腊军队采取军事行动。保军各集团军的进攻受阻,塞军进行反击,突破了保加利亚第四集团军阵地。战斗继续到7月6日,保军被迫撤退。

10日,罗马尼亚对保开战,未遇什么抵抗。21日,土耳其撕毁1913年《伦敦和约》,与保军作战,占领埃迪尔内。保加利亚在全面溃败的威胁下,于29日宣告投降。根据1913年《布加勒斯特和约》,保加利亚不仅失去已收回的大部分领土,而且丧失了多布罗加的南部。1913年保、土签订的《君士坦丁堡和约》又迫使保加利亚将埃迪尔内归还。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结果是巴尔干半岛的力量重新改组:罗马尼亚脱离1882年三国同盟,而与协约国靠近,保加利亚则加入德奥同盟。因失去非常多领土而大大削弱了。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王国像扎进奥地利身边的一根刺,几乎把领土扩大了一倍,1913年夏季,奥地利秘密地向它的盟国建议采取一些措施来抑制塞尔维亚。可是,德国(1871~1918)和义大利拒绝采取行动。这些都成了1914年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因素。

巴尔干战争导致国际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巴尔干各国在战后矛盾也进一步加深,为大国继续干涉和控制巴尔干提供了可乘之机,为世界战争埋下了导火线。巴尔干战争之后,各国加紧了军备竞赛,大量征集兵员,研制和生产各种新式兵器,军费大幅度增加。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奥两国军事预算达140亿马克,协约国军事预算也达47.6亿马克。两大军事集团各自 召开军事会议,讨论制定作战计划,力图先发制人。德国(1871~1918)总参谋长毛奇过去说:“我们已准备好了,对于我们,战争越快越好。”大战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在巴尔干战争中,火炮的射程和射速均有提高,机枪数量增加,飞机除进行空中侦察外,还用以实施轰炸,以及装甲车和无线电等军事技术装备大量使用,这一切促使陆军改用疏开战斗队形,为了隐蔽而利用地褶和壕沟,同时还必须保护部队免遭空袭;军队在前线数百公里地段上展开。防御强度的增加,又使机动作战更加困难。过渡到阵地战这种作战样式的趋向愈益显着。这些对以后的战争产生了重大影响。

⑵ 为什么土耳其没有把靠近的保加利亚,希腊同化成穆斯林

奥斯曼帝国其实民族政策还算比较开放的,当时巴尔干都有部分自治权的,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前,奥斯曼甚至提倡过奥斯曼主义,认为帝国的臣民,无论为基督徒还是穆斯林,无论是突厥人还是斯拉夫人,都是奥斯曼人,享有平等的公民权力。

⑶ 为什么土耳其和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签订了协定

俄国在支持巴尔干国家的同时,又担心保军进抵伊斯坦布尔不利于自己解决黑海海峡问题。德国和奥匈帝国则认为塞尔维亚和希腊是站在协约国一方的,因此不希望它们强大,却把土耳其看作是自己潜在的盟邦,因此竭力防止土耳其覆灭。在各大国的压力下,1912年12月,土耳其与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签订了停战协定。

⑷ 请详细介绍保加利亚第二帝国的灭亡

保加利亚王国大约在7世纪末建立在多瑙河流域古麦西亚地方。这里的最早居民是印欧人种的色雷斯人。公元初期大部分色雷斯人处于罗马的统治之下。6世纪时斯拉夫人的兄搏一支从东欧平原南迁至多瑙河流域,在麦西亚地方形成“七部落联盟”。保加尔人原为中亚突厥部落的一支,约370年与匈奴人一同来到伏尔加河西部草原。保加尔人的一支约在460年进抵亚速海北部和东部。这支保加尔人时常与黑海西岸的斯拉夫人联合共同进攻拜占廷的北方领土。6世纪60年代,他们受到亚洲来的阿瓦尔人的袭击,不得不寻求拜占廷的援助。从此保加尔人和阿瓦尔人始见于东欧史籍。

7世纪前半期,保加尔人在库尔特(即库布拉特, 605—665年在位)的统治下,建立一个统一的强大的保加尔汗国。拜占廷人称之为“大保加利亚”,地处于库班河以北地区。库尔特死后,保加尔汗国分裂。大部分保加尔部落西迁潘诺尼亚,甚至到达意大利。阿斯巴鲁赫(约644—约700年)率领的一支保加尔人部落,渡过多瑙河,定居在拜占廷的多布罗加一带。在反对拜占廷的共同斗争中,保加尔人与当地斯拉夫人建立联盟。679年联盟军队在阿斯巴鲁赫统率下打败拜占廷,占领多瑙河和巴尔干山脉之间的领土,与北方已有的领土瓦拉几亚、摩尔达维亚、比萨拉比亚连成一片。681年,交战双方缔结和约,拜占廷承认保加利亚为独立国家,首都在普利斯卡。这就是历史上的第一保加利亚王国。这是保加尔人和斯拉夫人联合建立的国家。两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中逐渐融合。保加尔人由游牧转向定居,接受斯拉夫人文化和生活习惯,共同采用斯拉夫语。国家名称仍沿用“保加利亚”,但实际上已成为斯拉夫化的国家。

封建制度的确立 8世纪时,保加利亚正处于封建化的过程中,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相当尖锐。在对拜占廷的关系上时战时和,互有得失。792年,保加利亚人在卡尔达姆大公领导下打败了拜占廷军队;利用拜占廷帝国因圣像破坏运动两派斗争混乱之机,为保加利亚的进一步发展和扩张奠定基础。克鲁姆大公统治时期(808—814年),国势强盛,领土大为扩展。克鲁姆本人可能出身于潘诺尼亚保加尔人,英勇善战,威震四方,曾打败过阿瓦尔人。

保加利亚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农业经济在社会中的作用愈益加强,封建关系也随着发展起来。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克鲁姆的政策也发生微妙的变化。大公竭力贬抑保加尔贵族,抬高斯拉夫贵族的社会地位。大公的权力在新兴贵族的支持下得到不断加强。809年,克鲁姆夺取了拜占廷北方重镇萨尔迪卡(即后来的索非亚)。保拜两国之间又爆发了四年大战(809—813年)。拜占廷军队在809、811年两次攻掠保加利亚首都普利斯卡。811年克鲁姆在山区大败拜占廷军队,皇帝尼基福鲁斯战死。812年,保军乘胜夺取黑海西岸要塞麦森布里亚,并不断向南方推进,抵达君士坦丁堡城下,顺势劫掠了色雷斯和阿得里亚堡。保加利亚在巴尔干崛起,其版图不仅囊括了今保加利亚大部,而且也包括今罗马尼亚和匈牙利的一部分。

克鲁姆之子奥莫尔塔格在位时期(埋羡814—831年),保加利亚向南扩张的势头遭到遏制,拜占廷终于打败保加利亚人,夺回麦森布里亚和阿得里亚堡,迫使保加利亚人退出拜占廷北部地区。817年,双方缔结三十年和约,并在色雷斯边境修筑土垒城墙,以防止保军的进攻。保加利亚开始在普利斯卡西南方修建新都大普列斯拉夫(821年)。双方缔和以后,保加利亚的扩张转向克罗地亚、潘诺尼亚和塞尔维亚等地。9世纪中叶,鲍里斯大公(852—888年)宣布以希腊正教为国教(865年)。部分大贵族反对大公的宗教政策,掀起叛乱,但遭到大公的镇压。885年,继西里尔、美多德之后,正教当局派希腊传教士到保加利亚传教,并用斯拉夫语作礼拜。

9世纪是保加利亚封建关系迅速发展的时期。王公贵族和教会都成为封建大土地所有者,许多农民失去土地,处于依附和半依附状态。在封建关系形成过程中,直接牵动封建贵族和农民之间、新旧贵族之间的利害冲突。这种冲突往往披上宗教外衣。反对鲍里斯的贵族叛乱打的是恢复异教的旗号;反对弗拉基米尔(鲍里斯之子)的贵族集团,依然如法炮制,以恢复异教信仰作号召,再次掀起叛乱。鲍里斯从隐退的修院中复出,迅即平息了贵族叛乱。9世纪保加利亚的激羡液祥烈斗争是封建化过程中阶级矛盾和新旧势力矛盾的集中表现。一次次叛乱被镇压使保加利亚的封建关系得到不断发展。到10世纪初大公西蒙一世时期(893—927年),封建制度基本确立,国势臻于鼎盛。

10世纪的强盛 西蒙也是鲍里斯之子。自幼就在君士坦丁堡受希腊文化教育,喜爱古典学术,奖掖古籍翻译。首都大普列斯拉夫和西蒙皇宫,气势宏伟,富丽堂皇,反映了希腊文化的影响。文化上与希腊兼容并蓄,政治上与希腊兵戎相见,这就是西蒙政策的特点。西蒙在位期间,为争夺贸易权和王位继承曾与拜占廷进行过多次战争。西蒙继位不久,于894年便与拜占廷爆发战争,希腊人战败。拜占廷皇帝立奥六世与普鲁特河流域的马扎尔人勾结,唆使他们从北方进攻比萨拉比亚,使保加利亚腹背受敌。但西蒙先后战胜马扎尔人和希腊人,于897年迫使拜占廷媾和,皇帝被迫纳贡。

拜占廷皇帝立奥六世于912年逝世,因皇位继承问题发生内讧。立奥生前指定其子君士坦丁为同朝共治皇帝(911年),但在立奥死后其弟亚历山大继承帝位,翌年也去世。时年7岁的君士坦丁得嗣大统,称君士坦丁七世,由大主教尼古拉斯摄政。保加利亚大公西蒙,自称罗马人皇帝,于913年进军君士坦丁堡,企图夺取皇位。摄政王尼古拉斯为了安抚西蒙,决定少帝将娶西蒙之女为后。联姻的许诺换取西蒙退兵。宫廷中许多人认为这个许诺无异于出卖国家,因而酿成宫廷政变。母后佐娅夺取了摄政大权,使西蒙的计划遭到挫败。914年,西蒙再次进攻拜占廷,侵入马其顿、帖撒利和阿尔巴尼亚。917年,当西蒙即将在安奇亚卢斯打败拜占廷时,受希腊人策动的佩彻涅格人侵入瓦拉几亚,使这个战争持续多年不分胜负。919年,拜占廷海军司令罗曼努斯·莱卡佩努斯把女儿嫁给少帝君士坦丁;翌年他本人又称帝,与君士坦丁同朝共治。后来罗曼努斯又把摄政太后送进修院,使君士坦丁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919年之后,西蒙利用拜占廷宫廷内争,加紧进攻。他在919—924年的5年间曾4次进抵赫勒斯滂和君士坦丁堡,都因缺乏海军未能夺取首都。924年西蒙再次逼近君士坦丁堡,会见了共治皇帝罗曼努斯,双方决定缔结和约。925年,西蒙自称“罗马人和保加利亚人皇帝”。拜占廷虽提出抗议,但罗马教皇予以承认。随后西蒙又在首都普列斯拉夫设立总主教,取代君士坦丁堡的宗教地位。

波高美尔派的传播 保加利亚是基督教异端波高美尔派(又译鲍格米勒派)的策源地。古斯拉夫语Bogomili,意为“爱上帝者”。这一派于10世纪前半期开始出现于保加利亚,11世纪初传到塞尔维亚和拜占廷。信徒主要是农民。它受流行于拜占廷的保罗派的影响,主张二元论的学说,认为上帝生了两个儿子,即耶稣基督和撒旦。基督是善的代表,撒旦则是恶的化身,善与恶经常斗争,善势力终将消灭恶势力。压迫和暴力是恶的产物,认为有形的物质世界是魔鬼撒旦创造的,因而他们反对教会的特权和剥削,主张没收教会财产分给群众,废除教阶制度。因此该派在教义上否认道成肉身之说,反对关于上帝通过物质施恩于人的基督教教义。他们也反对洗礼、圣餐礼以及正教教会的全部组织体系。在社会伦理方面也是坚持二元论的观点。凡是使人接触物质的活动,尤其是婚姻和酒肉,他们都一概反对。

波高美尔派提出了消灭一切压迫的口号。因此保加利亚农民的反封建斗争多半集结在波高美尔派的旗帜下。波高美尔派运动就是在宗教外衣掩盖下的人民反封建压迫的运动。波高美尔派号召人民积极和压迫者斗争,摧毁压迫和剥削制度,恢复早期基督教公社的普遍平等。很明显,这些主张完全符合农民的要求,因而传播迅速,形成声势浩大的人民运动。10世纪的一个教士说:“他们教导自己的门徒拒绝服从政权,谴责富人,痛恨皇帝,咒骂长老,责备领主,认为替皇帝卖力的人是卑鄙的;他们教各种奴隶不要替自己的领主做工”。波高美尔派运动使保加利亚的统治集团惶恐不安,诬指波高美尔派为异端邪说,施以拷打,处以火刑,并勾结拜占廷进行联合镇压。但是波高美尔派运动并未被消灭。许多人逃亡国外,把他们的教义和主张传播出去。传到西欧成为阿尔比派异端的先驱。

第一保加利亚王国的灭亡 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地方封建主的势力大为加强。在西蒙的儿子彼得统治期间(927—969年),内忧外患与之俱来。贵族之间发生内讧,造成分裂割据;以波高美尔派异端形式出现的农民反封建斗争在国内迅速传播;马扎尔人和佩彻涅格人的入侵直接威胁国家的生存。彼得是个虔诚的基督徒,并娶拜占廷共治皇帝罗曼努斯的孙女为后,在一定时期内与拜占廷保持和平关系,以对付内部的分裂和外部游牧民族的入侵。967年,罗斯大公斯维亚托斯拉夫侵入保加利亚,是应拜占廷皇帝之请从腹背打击保加利亚的。保皇彼得策动佩彻涅格人于968年进攻罗斯首都基辅,迫使斯维亚托斯拉夫立即从保加利亚撤军。在罗斯大公战败佩彻涅格人之后,于969年第二次入侵保加利亚,夺其首都普列斯拉夫,俘获保皇鲍里斯二世(969—972年)及其全家。罗斯人企图长期占领保加利亚。希腊人为之震惊,拜占廷皇帝尼基福鲁斯迅速与保加利亚人媾和,转而与罗斯人作战。拜占廷军队在阿卡迪奥波利斯打败罗斯人(970年)。971年,皇帝约翰·齐米西斯率军队海陆并进,攻打罗斯人。他们从斯维亚托斯拉夫手中夺取普列斯拉夫,并把它摧毁,随后又在德里斯托夫把他包围;斯维亚托斯拉夫兵败负伤,被迫接受以放弃保加利亚为条件,缔结和约。罗斯人撤退后,多瑙河流域的土地尽为拜占廷所有。保皇鲍里斯二世被迫退位,总主教也同时被废。保加利亚作为一个独立国家实际上已经灭亡。

保加利亚西部未被拜占廷占领的地区仍然作为保加利亚国家而存在。西部一总督之子萨缪尔自立为王(976—1014年)。以奥赫里德为中心逐渐将其领土扩展至索非亚,并重建总主教管区。保加利亚的势力到10世纪末又扩张到帖撒利、都拉斯,东端和西端都到达海滨。拜占廷皇帝巴西尔二世(963—1025年)于996—1014年对保加利亚发动了几次大规模进攻。1014年,双方会战于巴拉西斯塔,保军大败,1.4万官兵被俘。巴西尔下令尽行挖出战俘的双目,每百人中只准一人留一目,令其引导失明官兵重返保加利亚。巴西尔因此获得“保加利亚人刽子手”的称号。1018年,保加利亚全境被拜占廷占领,第一保加利亚王国彻底灭亡。

第二保加利亚王国的兴起和衰亡 第一保加利亚王国灭亡后,其国土在拜占廷的统治下将近170年。拜占廷统治集团残酷剥削和压迫保加利亚人,强制推行同化政策。保加利亚人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的斗争连续不断。波高美尔派在这个斗争中起了重要作用。1185年,保加利亚东北部的第诺伐人民,在贵族出身的伊凡·阿森和彼得·阿森兄弟领导下,掀起了大规模反抗拜占廷统治的起义。他们打败了拜占廷驻军。1187年,拜占廷政府被迫承认保加利亚的独立,此即第二保加利亚王国(或后保加利亚王国),首都先在普列斯拉夫,后迁第诺伐。

13世纪,保加利亚的封建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作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的城市有所增加,总数约达70个。它同拜占廷、意大利、波兰、罗斯等国的贸易也有发展。国王伊凡·阿森二世时期(1218—1241年),国势最为强盛,版图最广。它首先打败了拉丁帝国,占领马其顿、色雷斯和阿尔巴尼亚北部,东西方直达于海。阿森二世死后,国势渐衰。1242年又遭到蒙古军的侵袭。1258年阿森王朝被推翻。1277—1280年爆发了伊瓦依洛起义。起义军捣毁贵族庄园,占领地主土地,声威显赫。镇压起义的官军被击败,国王被击杀。起义军拥戴伊瓦依洛为王。1278年占领首都第诺伐。部分贵族乘机钻进起义队伍,使伊瓦依洛与前王王后结婚。起义队伍在分化,矛盾在加剧。1279年2月,拜占廷攻占第诺伐。1280年,起义军失败,伊瓦依洛逃到那海(亦作诺盖)汗处,旋被蒙古人杀害。农民起义失败,封建内讧不止。1330年,保加利亚沦为塞尔维亚的属国。14世纪中叶以后,保加利亚分裂为多布罗加、维丁和第诺伐几个小国,1396年前后全被奥斯曼帝国所吞并,第二保加利亚王国遂亡。它存在约210年(1187—1396年)。
参考资料:奇酷社区

⑸ 奥土战争是怎么回事

到18世纪间,奥地利和土耳其为争夺东南欧和中欧的霸权而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18世纪土耳其军队奥斯曼土耳其人原是一支游牧突厥部落。13世纪末叶,奥斯曼突厥部落酋长的儿子奥斯曼袭封后,宣布成立独立公国,遂不断进行扩张,于1326年建立奥斯曼帝国。14世纪,奥斯曼土耳其乘拜占庭帝国内讧,开始插足欧洲。到14世纪末,巴尔干的绝大部分土地都处于土耳其的统治之下。15世纪,土耳其开始对拜占庭帝国展开新的攻势。1453年5月29日,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占领。奥斯曼帝国迁都君士坦丁堡,更名为伊斯坦布尔。1461年,拜占庭帝国灭亡。到15世纪末叶,奥斯曼帝国已经占有几乎整个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军事封建帝国。

奥斯曼土耳其占领君士坦丁堡和东部地中海后,直接威胁巴尔干邻近的波兰、捷克、匈牙利、奥地利等国。这些国家不断与奥斯曼土耳其发生争斗,以哈布斯堡家族为首的多民族的奥地利国家也在长期争斗中形成。从此,奥地利和土耳其为争夺东南欧和中欧的霸权,双方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战争。

奥斯曼帝国在1453年占领君士坦丁堡后,继续对外扩张。塞里姆一世在位期间(1512—1520年),开始对伊朗的战争,占领南高加索的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一部和库尔德斯坦。苏里曼一世在位期间(1520—1566年),奥斯曼帝国达到鼎盛时期。苏里曼进行多次扩张,1521年,进占贝尔格莱德和罗德斯岛。1526年8月,土耳其军队在摩哈奇附近打败匈牙利和捷克联军。土耳其在匈牙利东部有了立足之地,也就有了向西进一步扩张的跳板。匈牙利王国其余领土归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管辖。匈牙利内部呈现两派,一部分贵族选立斐迪南为王,借以与土耳其对抗。土耳其苏里曼王支持另一部分贵族选立查帕尔亚为王,反对斐迪南,与哈布斯堡王朝发生直接冲突。1529年,土耳其苏里曼向匈牙利中部发起进攻,9月,占领布达,入侵奥地利,并开始围攻维也纳。但是,土耳其屡攻不克,最后由于粮秣匮乏和疾病流行被迫撤退。1530年,奥地利与土耳其进行和谈,但未达成任何协议。1532年夏,双方重又开战,奥军在查理五世统率下,在匈牙利中部地区,阻止了土军的进攻。1533年7月,奥土双方在伊斯坦布尔签订和约。根据条约规定,匈牙利西部和西北部仍归奥地利管辖;奥地利每年向土耳其苏丹纳贡3万杜卡特(古威尼斯金币);匈牙利其余部分归苏里曼控制,奥军保证不对驻军进攻。

1540—1547年,土耳其与法国国王法兰西斯一世联盟,反对哈布斯堡王朝。土军趁奥地利大部兵力被牵制在意大利北部和法国东部边境之际,对匈牙利西部发起攻势,于1541年和1543年先后占领布达和埃斯特格。1544年,奥地利与法国媾和,奥军得以抽出与法作战的兵力阻止土军的前进。1547年,奥土双方签订《亚得利亚那堡和约》,奥地利把匈牙利中部地区割让给土耳其,匈中部地区的政权落入土耳其代理人之手。哈布斯堡王朝承认土耳其对匈牙利大部地区的统治。1551—1562年,奥土双方为争夺特兰西瓦尼亚而展开争斗。土耳其军队获得局部胜利:1552年,攻占特梅什瓦尔(今蒂米什瓦拉);1553年,攻占埃格尔。但是,根据1562年的双方和约,土耳其寸土未得,双方呈胶着状态。在1566—1568年的战争中,土耳其仍无建树。

1592—1606年的战争是由土耳其挑起的,双方各有胜负。根据1606年双方缔结的《席特瓦托罗克和约》,奥地利首次被承认为平等的缔约一方,它无须每年向土耳其苏丹纳贡,但需一次付清20万杜卡特。1660—1664年的战争,是因土耳其大举进犯匈牙利西部地区而爆发的。双方于1664年8月,在拉布河畔的圣戈特哈特附近进行了决战,土军遭奥军迎头痛击失利。根据1664年双方缔结的《瓦什瓦尔和约》,土耳其从特兰西瓦尼亚撤军,但该地区仍属奥斯曼帝国所有。

双方经过16—17世纪的角逐,奥斯曼帝国已经渡过它的强盛时代。从16世纪后期开始,奥斯曼帝国对西方的威胁的势头逐渐减弱。由于广大农民和被征服民族的反抗,地方贵族的离心倾向和宫廷贵族争夺政权的内讧,以及因侵略扩张政策而引起的与邻国的不断战争,土耳其的实力开始走向衰落。到17世纪中期,土耳其矛盾重重,内外交困,越来越走向衰落。

在1683—1699年的战争中,土耳其企图联合对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不满的匈牙利封建主的军队进行对奥的战争。1683年7月,土耳其军队围困维也纳。奥军得到波兰军队的支持,9月,土军被击溃,损失惨重:亡2万余人,损失火炮300门。维也纳一战的败北,迫使奥斯曼帝国转入防御,并逐步撤离中欧。1684年,奥地利、波兰和威尼斯之间建立反土耳其的“神圣同盟”,1686年,俄国加盟。此后,战局发生变化。1686年,奥军攻占被土耳其占领的布达,1687—1688年,先后占领匈牙利东部、斯拉沃尼亚、贝尔格莱德等地。1689年,土耳其海军在多瑙河上的维丁城附近败北。同年,土耳其曾一度扭转败局,迫使奥军放弃原先占领的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特兰西瓦尼亚等地。由于俄国的参战,使奥地利得以恢复原来的态势。1697年9月,奥军在蒂萨河畔泽特一战获胜,土军亡3万余人,损失全部火炮和辎重。根据1699年奥地利、波兰、威尼斯与土耳其签订的《卡尔洛维茨和约》,以及次年俄国、土耳其签订的《伊斯坦布尔和约》,奥地利获得了匈牙利、斯拉沃尼亚、特兰西瓦尼亚和克罗地亚大片领土;波兰获得第聂伯河西岸乌克兰南部和波多里亚;威尼斯获得摩里亚和爱琴海中的土属各岛;俄国获得亚速夫要塞。这是对奥斯曼帝国的第一次分割。

进入18世纪,土耳其利用俄国与瑞典战争的机会,伺机报复俄国,土耳其取得了胜利。1716年,土耳其乘胜向奥地利开战,但告失败。1716年10月,奥军攻占特梅什瓦尔;1717年8月,在贝尔格莱德附近击溃土军,贝尔格莱德守军投降。根据1718年《波日阿雷瓦茨和约》,土耳其又失去包括贝尔格莱德在内的塞尔维亚北部。1735—1739年期间,奥斯曼帝国连战失利,奥军开始取得部分胜利,占领了波斯尼亚、塞尔维亚等地。军事失败加深了奥斯曼帝国的危机。1788—1790年期间。根据1781年奥俄同盟条约,奥军发起进攻,1788年9月,在洛多什城附近被土军击溃。俄军在俄土战争中的获胜使奥军得以整顿兵力,重新转入进攻。1789年10月,奥军经过三个星期的围攻,攻占了贝尔格莱德,接着又攻陷谢苗德利亚、波日阿雷瓦茨等要塞。欧洲形势,尤其是法国大革命后形势的变化促使奥地利退出战争。1790年之后,奥地利和土耳其在解决双方冲突时不再诉诸武力,并且转而相互合作。总之,奥土战争加速了奥斯曼帝国的衰亡,促进了多民族的奥匈帝国的形成。

奥土战争持续近三个世纪。奥斯曼帝国曾盛行一时,在其鼎盛时期,幅员跨欧、亚、非三大洲。早在15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就开始远征欧洲,之后,土耳其与东南欧和中欧各邻国之间一直存在领土纠纷,各国统治者经常进行武力争夺。奥斯曼帝国的对外扩张政策激起了各邻国之间的不满,促使各邻国结成反土耳其的“神圣同盟”,在战略上把自己摆在东南欧和中欧国家的对立面,“失道寡助”,长期的征战使国库空虚,激起了广大农民和被征服民族的反抗,人民愤懑情绪增长。1730年9月,伊斯坦布尔爆发人民起义。到18世纪后半期,奥斯曼帝国境内被压迫民族也掀起争取独立的斗争。这一切都加速了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奥斯曼帝国的日趋衰落,给欧洲各国瓜分土耳其的欧洲领土创造了契机,昔日的奥斯曼帝国已无往日的威风。

⑹ 一战中土耳其,保加利亚为什么要加入同盟国一方作战

土耳其在长期对抗沙俄帝国的过程中,与德国产生很多利益契合点。因此历史上一直有亲徳的政治传统,在情感上本来就偏向同盟国;一战爆发前土耳其在英国购买了一艘战列舰(原为出售给巴西海军的“里约热内卢”号战列舰,后因经济原因停购,转而被土耳其买下),一战爆发时该舰已经海试。但是英国政府担心土耳其会加入同盟国对英作战,于是强行没收了该舰便如英国海军,命名为“阿金库尔”号战列舰。此事彻底激怒了本来还心存犹豫的土耳其,成为土耳其参战的直接导火索。
保加利亚加入同盟国阵营主要原因是分赃不均及自身贪婪所至。
在俄国和奥匈帝国的怂恿下,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等国组成了联军,共同进攻奥斯曼帝国。最终土耳其被迫答应和谈。在瓜分胜利果实的过程中保加利亚获得了马其顿地区的控制权。但这引起了自己盟友塞尔维亚的嫉妒。仅1年后塞尔维亚就联合了希腊、罗马尼亚共同夹击保加利亚。土耳其在这个时候也对保加利亚发动了反击,试图夺回失地。保加利亚无力抵抗,这就是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在这次战争之后,保加利亚仅仅剩下了马其顿地区17%的土地,其余的土地被罗马尼亚和塞尔维亚瓜分。这就是一战爆发前的复杂关系,在一战爆发之后,德国在初期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这深深的刺激了保加利亚,保加利亚决定加入同盟国集团,其实它不想与其他国家为敌,只想全力进攻老冤家塞尔维亚。但是一战的结果让保加利亚很失望,德国一败涂地,保加利亚也丧失了一部分领土。

⑺ 历史上巴尔干战争的背景

巴尔干半岛位于欧洲的东南部,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汇合处,既控制着地中海和黑海的门户,也控制着通往印度洋的航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自14世纪以来,这一地区一直处于土耳其殖民统治和奴/役之下。因而巴尔干各族人民迫切要求摆脱土耳其的奴役,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加上20世纪初,随着土耳其帝国的日益衰落,尚未被瓜/分的土耳其及其统治下的巴尔干半岛,成为帝国主义瓜/分的重要目标。所以这里一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其中既有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也有巴尔干各族人民与帝国主义矛盾,还有巴尔干人民同土耳其封建统治者的矛盾,以及巴尔干各国和各民族之间的矛盾。所有这些矛盾、特别是列强之间的矛盾使巴尔干半岛地区经常发生纠/纷、冲/突和战争。

1912年3月至8月间,已经独立的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4国先后结成反土同盟,即巴尔干同盟。随后帝国主义各国出于自己的侵/略目的,都插了进来。俄、英、法站在巴尔干同盟一边,德、奥则支持土耳其。这样巴尔干的局势更加复杂化。10月,同盟各国相继对上宣战,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战争结束,土耳其战败求和。同年12月巴尔干同盟四国与土耳其在伦敦举行谈判,由于两大帝/国主义集团的插手,使交战双方的谈判断断续续地拖了好几个月,直到1913年5月30日,才签订了《伦敦和约》:土耳其在欧洲的领土除保留伊斯坦布尔及附近的一小块地区外,其余部分分割给巴尔干同盟各国;承认阿尔巴尼亚独立。对于巴尔干各国来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是一次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

欧洲的首脑们企图压下巴尔干危机,然而,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后,由于各帝国主义的挑拨,在分配战果时巴尔干同盟内部产生于严重分歧。塞尔维亚和希腊对保加利亚获得马其顿和色雷斯的大部分土地非常不满,于是塞尔维亚和希腊于1913年6月1日签订了反保加利亚同盟条约,随后罗马尼亚也加入其中。俄国想利用这个同盟对抗德、奥,便对其表示支持。奥匈帝国为了对付俄国,便支持保加利亚。1913年6月29日,保加利亚在奥匈怂/恿下,先发制人挑起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第二次巴尔于战争是一次非正义的争夺领土的王朝战争。结果,保加利亚被塞、希、罗、门、土五国联军打败。8月10日,双方在布加勒斯特签订了和约,保加利亚不仅丧失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从土耳其得到的大部分土地,而且还丧失了一部分原有土地。

两次巴尔干战争中,交战双方的背后都有帝国主义的支持,因此,巴尔于战争实际上反映了两大帝国主义侵/略集团的矛盾斗争。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后,保加利亚为了伺机“复仇”积极投靠德、奥集团;塞尔维亚、希腊和罗马尼亚则加强了同协约国的联系。这样,两大侵略集团对巴尔干的争夺和巴尔干各国之间的矛盾更加剧烈和复杂,终于成为帝国主义矛盾的焦点和欧洲的火/药库。随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由此而起。

⑻ 一战中土耳其,保加利亚为什么要

土耳其是因为之前就依靠德国贷款,同时一战爆发后,英国单方面扣押并使用原本应该买给土耳其的两艘军舰(土耳其当时已经付过钱了,而且是全国捐款付的),土耳其苏丹认为英国在羞辱自己,本来苏丹亲英,并依赖自己的权利和亲德的青年土耳其党抗衡,这件事之后苏丹彻底偏向青年土耳其党,不就土耳其收留德国军舰,不久之后,土耳其参战。
保加利亚比较复杂,简单的说就是想夺回在第二次巴尔干战争时失去的土地,建立大保加利亚,同时,保加利亚沙皇出身德意志地区,比较亲德奥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290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632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763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203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261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914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869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1569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888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