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土耳其 » 阿尔巴尼亚为什么打土耳其

阿尔巴尼亚为什么打土耳其

发布时间: 2023-05-25 03:23:47

A. 土耳其在阿尔巴尼亚德地位

土耳其在阿尔巴盯帆山尼亚德地位是战略伙伴关系。“土耳其与阿尔巴尼亚提升到战略伙伴关系土耳其和阿尔巴尼亚在1月6日签署了一项协议,将两国关系提升到战略伙伴关系轿饥的水平。在首都安卡拉与阿尔巴尼亚总理埃迪·拉马会晤后举行的联合新闻发布会上,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强调了两国之间的历史性联系,他说:“我们刚刚签署了凯中关于设立高级别战略合作理事会的联合政治宣言。因此,我们把两国关系提升到了战略伙伴关系的水平。

B. 巴尔干战争爆发的目的是什么

巴尔干战争先后爆发了两次?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是保加利亚?希腊?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4国组成的巴尔干联盟所发起的,目的是反对奥斯曼帝国,使巴尔干各族人民摆脱土耳其的压迫?

1912年8月,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爆发反土起义?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希腊要求土耳其给予马其顿和色雷斯以自治权?土耳其政府拒绝了这个要求,并开始进行军队动员?这就构成巴尔干联盟对上宣战的直接口实?1912年10月9日,门的内哥罗对土采取军事行动?18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希腊也相继行动?这几个同盟国动员的兵力为95万人,展开的兵力为60.3万人,拥有火炮1511门?希腊海军拥有4艘战列舰,3艘巡洋舰,8艘驱逐舰,11艘炮艇?

土耳其动员了85万人的兵力,战争初期派到欧洲战场的约有41.2万人,拥有火炮1126门?土军还可以从小亚细亚抽调一些兵团来加强力量?土耳其海军较希腊海军为弱,共有3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8艘驱逐舰和4艘炮艇?巴尔干同盟各国在兵员数量和武器质量,尤其是炮兵质量和军队战斗训练水平上,均胜过敌军?

这些国家的军队在民族解放斗争目标的鼓舞下,士气高昂?保加利亚军队在伊斯坦布尔方向以3个集团军组成主要集团?塞尔维亚的主要兵力对付土耳其军队在马其顿的集团?希腊的弗萨利亚集团军和伊皮鲁斯集团军分别准备对付萨洛尼卡和亚尼纳?希腊海军应对土耳其海军采取行动,保证盟国在地中海的制海权?门的内哥罗军队的任务是协同塞尔维亚军队在马其顿作战?盟军对土军形成了包围态势,准备在土耳其援军到达之前在巴尔干击溃敌军?土军指挥部则力图在增援部队抵达前采取积极行动阻止盟军的进攻?土耳其认为保加利亚是最危险的敌人,为了对付它而展开主要集团?

门的内哥罗军队与为数2万人的塞尔维亚伊巴尔部队共同对色雷斯北部和阿尔巴尼亚北部的土军进攻?保军越过保土边界向南推进,10月22日与土军交战?位于保军集团右翼的第2集团军,击退土军,开始围困埃迪尔内?

在左翼作战的保军第1?3集团军,在多次遭遇战中击退土军,于10月22~24日在基尔克—基利塞附近击溃土军第3军,开始向南推进?10月29日至11月3日,在卢累布尔加兹发生激烈交战,土军第4军被击溃?土军仓促退却?保军指挥部未能组织对敌坚决追击?土军固守伊斯坦布尔以西35~45公里的查塔尔贾筑垒阵地?保军于11月17~18日企图占领上述阵地未果?这里的战线开始稳定下来?

在马其顿,土军于10月23日对塞尔维亚第1集团军发起进攻,但被击退?次日,塞尔维亚各集团军发起总攻?第2集团军向西南方向实施突击,构成对土军集团右翼的威胁?第1集团军粗盯枝向库马诺沃发起进攻,于10月24日占领该地?第3集团军对斯科普里实施翼侧突击,于26日将其攻克?塞尔维亚军队迅速向南推进,11月18日与希腊部队协同下攻克比托拉?马其顿的土军集团被粉碎?

塞军各兵团进至亚得里亚海沿岸地带,与门的内哥罗军共同包围了斯库台?希军扫荡了伊皮鲁斯境内的土军,包围亚尼纳?在马其顿南部,希军于11月1?2两日在叶尼杰附近获胜,向萨洛尼卡展开进攻,该城守军于9日投降?希海军封锁土海军达达尼尔海峡出口,实施了夺取爱琴海诸岛屿的战役?

11月28日,阿尔巴尼亚宣布独立?但盟军尔后的几次军事胜利并不符合一些大国的利益?俄国在支持巴尔干国家的同时,又担心保军进抵伊斯坦布尔不利于自己解决黑海海峡问题?德国和奥匈帝国则认为塞尔维亚和希腊是站在协约国一方的,因此不希望它们强大,却把土耳其看作是自己潜在的盟邦,因此竭力防止土耳其覆灭?在各大国的压力下,1912年12月,土耳其与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签订了停战协定?

交战各国大使在伦敦就和约条件开始进行谈判?1913年1月23日,土耳其发生政变?新政府拒不接受和约条件?2月3日,巴尔干联盟各国重新开战?3月,土耳其丢失了亚尔纳和埃迪尔内?在接连遭到几次失败后,土耳其才于4月签订第二次停战协定?门的内哥罗不同意这项协定,继续围困斯库台?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以签订1913年5月伦敦和约而告终?根据这项条约,土耳其岩敏丧失了它在欧洲的几乎全部领土?尽管第一次巴尔干则棚战争是为了维护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等国王朝的利益,是出于这些国家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要求,但它使巴尔干各国人民摆脱土耳其压迫的愿望得以实现?这场战争客观上具有进步的民族解放的性质?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是以保加利亚为一方,塞尔维亚?希腊?罗马尼亚?门的内哥罗和土耳其为另一方所进行的战争?它是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原有盟国之间矛盾激化的结果?失去亚得里亚海出海口的塞尔维亚,要求马其顿偿付赔款?希腊也希望牺牲保加利亚以扩大自己的领土?罗马尼亚向保加利亚提出对多布罗加的领土要求?

帝国主义列强力图破坏协约国在巴尔干的影响,从中插手,更加速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爆发?在奥德同盟的唆使下,保加利亚于1913年6月29日夜间对马其顿的塞尔维亚军队与希腊军队采取军事行动?保军各集团军的进攻受阻?塞军进行反击,突破了保加利亚第4集团军阵地?战斗继续到7月6日?保军被迫撤退?10日,罗马尼亚对保开战?罗一个军占领多布罗加,罗军基本兵力向索非亚推进,未遇任何抵抗?21日,土耳其撕毁1913年伦敦和约,与保军作战,占领埃迪尔内?保加利亚在全面溃败的威胁下,于29日宣告投降?

根据1913年布加勒斯特和约,保加利亚不仅失去已收回的大部分领土,而且丧失了多布罗加的南部?1913年保?土签订的君士坦丁堡和约又迫使保加利亚将埃迪尔内归还土耳其?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结果是巴尔干半岛的力量重新改组:罗马尼亚脱离1882年三国同盟,而与协约国靠近,保加利亚则加入德奥同盟?巴尔干战争导致国际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在巴尔干战争中,作战方法发生了一些变化?这种变化是由于作战技术装备的发展而引起的,首先是射击威力?火炮的射程和射速均有提高;也由于机枪数量增加;以及新式武器与飞机?装甲车和无线电等军事技术装备的使用?

所有这一切促使陆军改用疏开战斗队形,为了隐蔽而利用地褶和壕沟,同时还必须保护部队免遭空袭?军队在前线数百公里地段上展开?但显而易见,交战双方均力图把基本兵力部署在主要方向上?巴尔干战争证明了机动作战和向心方向实施突击,以及进行迂回和包围的优越性?军队火力的提高使防御一方得到加强,因此,建立对敌巨大火力优势就成了冲击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同时,防御强度的增加,又使机动作战更加困难?过渡到阵地战这种作战样式的趋向愈益明显?战争清楚地表明,为了取得联合作战的胜利,必须组织好盟军的战略协同?

C. 巴尔干战争简介:巴尔干地区发生的两次战争

巴尔干战争(The Balkan Wars)是指于1912~1913年间,在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发生的两次战争。

20世纪初,欧洲大陆到处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国家之间以及与国家之间矛盾不断加深,斗争愈演愈烈。巴尔干地区,重重矛盾在这里汇聚着、斗争着,1912年终于爆发了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黑山所组成的“巴尔干同盟”反对土耳其的战争。由于欧洲国家在巴尔干地区有着重大利益之争,它们干预这场战争又成为必然。对战争的干预导致欧洲国家之间矛盾进一步激化,于是也就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接上了导火线。

位于地中海和黑海之间的巴尔干半岛,饱经了历史上无数次战争创伤。20世纪初期,曾于14世纪初兴起于小亚细亚半岛西北部的国家土耳其仍控制着巴尔干半岛南部的大片领土和属地,阿尔巴尼亚还没有取得独立;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人民在马其顿、色雷斯一带还受政治压迫和迫害。

1912年3月,南方斯拉夫国家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签订反土同盟条约。5月,希腊和保加利亚订立盟约,黑山也在8月参加。这样就形成了四个巴尔干国家反土同盟,并决定利用意土战争的时机发动对土战争。但欧洲国家图谋巴尔干人民掌握自个的命运,他们各自怀着利益进行干预。 1912年10月8日,门的内哥罗(黑山)首先对土耳其宣战,保、塞、希也相继在17、18日向土耳其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土耳其军队撤出巴尔干。

土耳其 *** 拒绝了这个要求,并开始进行军队动员。这就构成巴尔干联盟对土宣战的直接口实。18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希腊也相继对土采取军事答猛岁行动。

巴尔干同盟各国在兵员数量和武器质量,尤其是在炮兵质量和军队战斗训练水平上,均胜过土耳其军队。这些国家的军队在民族解放斗争目标的鼓舞下,士气高昂。保加利亚军队在伊斯坦布林方向以三个集团军组成主要集团。塞尔维亚的主要兵力(三个集团军)对付土耳其军队在马其顿的集团。希腊的弗萨利亚集团军和伊皮鲁斯集团军分别准备对付萨洛尼卡和亚尼纳的军队。希腊海军准备对土耳其海军采取行动,保证盟国在地中海的制海权。门的内哥罗军队的任务是协同塞尔维亚军队在马其顿作战。盟军对土耳其军队形成了包围态势,准备在土耳其援军到达之前击溃敌军。

1912年10月22日,门的内哥罗军队与为数2万人的塞尔维亚伊巴尔部队共同对色雷斯北部和阿尔巴尼亚北部清睁的土耳其军队进攻,保军越过保土边界向南推进。位于保军集团右翼的第集团军击退上军。在左翼作战的保军第一、三集团军,在多次击退土耳其军队后,于10月22~24日在基尔克—基利塞(洛泽格拉德)附近击溃土耳其军队第三军,开始向南推进。1912年10月29日至11月3日,在卢累布林加兹发生激烈交战,土耳其军队第四军被击溃。土耳其军队仓促退却。1912年10月24日,塞尔维亚各集团军发起总攻,马其顿的土耳其军队集团被粉碎。在马其顿南部,希军于11月1、2两日在叶尼杰附近获胜,向萨洛尼卡展开进攻,该城守军于9日投降。

希海军封锁土海军达达尼尔海峡出口,实施了夺取爱琴海诸岛屿的战役。1912年11月28日,阿尔巴尼亚宣布独立。但盟军尔后的几次军事胜利并不符合一些大国的利益。俄罗斯(1547~1917)在支援巴尔干国家的同时,又担心保军进抵伊斯坦布林不利于自个解决黑海海峡问题。德国(1871~1918)和奥地利(1867~1918)则以为塞尔维亚和希腊是站在协约国一方的,因此不希望它们强大,却把土耳其看作是自个潜在的盟邦,因此竭力防止土耳其覆灭。在各大国的压力下,1912年12月,土耳其与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签订了停战协定。

1913年1月23日,土耳其境内知罩发生政变,新 *** (青年土耳其党)拒不接受和约条件。2月3日,巴尔干联盟各国重新开战。土耳其在接连遭到几次失败后,于4月签订第二次停战协定。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以签订1913年5月《伦敦和约》而告终。根据这项条约,土耳其丧失了它在欧洲的几乎全部领土。巴尔干各国人民摆脱土耳其压迫的愿望得以实现。

这场战争客观上具有进步的民族解放的性质。俄国革命家列宁指出:“巴尔干战争是标志着东欧中世纪社会崩溃的一系列世界事件中的一环。”

1913年6月29日至8月10日,以保加利亚为一方,塞尔维亚、希腊、罗马尼亚、门的内哥罗和土耳其为另一方进行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它是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原有盟国之间矛盾激化的结果,失去亚得里亚海出海口的塞尔维亚,要求马其顿偿付赔款。希腊也希望牺牲保加利亚(当时保加利亚已收回大部分土地)以扩大自个的领土。罗马尼亚向保加利亚提出对多布罗加的领土要求。在奥德同盟的唆使下,保加利亚于1913年6月29 日夜间,对马其顿的塞尔维亚军队与希腊军队采取军事行动。保军各集团军的进攻受阻,塞军进行反击,突破了保加利亚第四集团军阵地。战斗继续到7月6日,保军被迫撤退。

10日,罗马尼亚对保开战,未遇什么抵抗。21日,土耳其撕毁1913年《伦敦和约》,与保军作战,占领埃迪尔内。保加利亚在全面溃败的威胁下,于29日宣告投降。根据1913年《布加勒斯特和约》,保加利亚不仅失去已收回的大部分领土,而且丧失了多布罗加的南部。1913年保、土签订的《君士坦丁堡和约》又迫使保加利亚将埃迪尔内归还。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结果是巴尔干半岛的力量重新改组:罗马尼亚脱离1882年三国同盟,而与协约国靠近,保加利亚则加入德奥同盟。因失去非常多领土而大大削弱了。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王国像扎进奥地利身边的一根刺,几乎把领土扩大了一倍,1913年夏季,奥地利秘密地向它的盟国建议采取一些措施来抑制塞尔维亚。可是,德国(1871~1918)和义大利拒绝采取行动。这些都成了1914年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因素。

巴尔干战争导致国际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巴尔干各国在战后矛盾也进一步加深,为大国继续干涉和控制巴尔干提供了可乘之机,为世界战争埋下了导火线。巴尔干战争之后,各国加紧了军备竞赛,大量征集兵员,研制和生产各种新式兵器,军费大幅度增加。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奥两国军事预算达140亿马克,协约国军事预算也达47.6亿马克。两大军事集团各自 召开军事会议,讨论制定作战计划,力图先发制人。德国(1871~1918)总参谋长毛奇过去说:“我们已准备好了,对于我们,战争越快越好。”大战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在巴尔干战争中,火炮的射程和射速均有提高,机枪数量增加,飞机除进行空中侦察外,还用以实施轰炸,以及装甲车和无线电等军事技术装备大量使用,这一切促使陆军改用疏开战斗队形,为了隐蔽而利用地褶和壕沟,同时还必须保护部队免遭空袭;军队在前线数百公里地段上展开。防御强度的增加,又使机动作战更加困难。过渡到阵地战这种作战样式的趋向愈益显着。这些对以后的战争产生了重大影响。

D. 什么战争是因为土耳其贸易问题引发的

威尼斯土耳其战争
发生威尼斯共和国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之间的为了争夺香料贸易权而发生的一系列战争。战争影响了欧洲传统的香料贸易路线,激发了欧洲人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线。战争对交战两国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威尼斯共和国在战争中陆续的失去其在地中海上的重要基地,因而失去了地中海强权的地位。另一方面,虽然奥斯曼帝国获得了胜利,却也因此长期地消耗了人力物力,其最后占有的地中海航路也失去传统的商业价值,而成为其日后衰落的因素之一。
第一次威尼斯土耳其战争(1423–1430 ), 塞萨洛尼基被土耳其占领。
第二次威尼斯土耳其战争(1463–1479 ), 黑桥(Lordship
of Negroponte), 基克拉泽斯, 利姆诺斯岛
和Albania
Veneta 被土耳其占领。
第三次威尼斯土耳其战争(1499–1503), 更多的爱琴海岛屿和在摩里亚 (伯罗奔尼撒)的威尼斯领土被土耳其占领。
第四次威尼斯土耳其战争(1537–1540 ), 更多的爱琴海岛屿,和全部摩里亚 (伯罗奔尼撒)的威尼斯领土被土耳其占领。
第五次威尼斯土耳其战争(1570–1573 ), 1571年10月,威尼斯、西班牙和罗马教皇的联合舰队在勒班陀海战中击败土耳其舰队,但是第二年土耳其舰队卷土重来,战胜威尼斯舰队。1573年,威尼斯割让塞浦路斯。
第六次威尼斯土耳其战争(Cretan War (1645–1669) ), 克里特岛被土耳其占领。
第七次威尼斯土耳其战争(Morean War (1684–1699), 威尼斯与奥地利、波兰、俄罗斯结成“神圣同盟”,夺回摩里亚 (伯罗奔尼撒)。
第八次威尼斯土耳其战争(1714–1718 ), 1714年,土耳其军队反攻摩里亚,威尼斯与西班牙、葡萄牙和奥地利联合抗击土耳其。1718年,经英国和荷兰调解双方媾和。威尼斯放弃摩里亚,但是获得阿尔巴尼亚和达尔马提亚部分地区。

E. 巴尔干战争的过程:为何巴尔干战争是一战导火索

巴尔干战争(The Balkan Wars)是指于1912~1913年间,在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发生的两次战争。

第一次

第一次巴返型尔干战争(1912.10~1913.5)

巴尔干同盟对土耳其的战争。意土战争(1911~1912)期间,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结成巴尔干同盟,1912年10月9日 ,门的内哥罗首先向土宣战,17、18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希腊先后参战。10月底保军逼近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林)。至11月中旬,土耳其在巴尔干的属地只剩君士坦丁堡等5处。11月初,土耳其请求欧洲列强调停,并于12月3日与保、塞、门三国签订休战协定。在欧洲列强斡旋下,1912年烂携12月16日土耳其与4个交战国在伦敦开始议和谈判。1913年1月23日,土耳其国内发生政变,新 *** 在德国(1871~1918)的支援下,态度强硬,和谈破裂。2月3日,战事再起。3月5日,希军攻克亚尼纳。3月26日饥世伏,保 、塞联军攻陷亚得里亚堡。4月22日,斯库台奥斯曼帝国军队投降。土耳其帝国再次求和。5月30日,土耳其与巴尔干4国签订《伦敦条约》。条约规定,埃内兹至黑海的米迪耶一线以西的土耳其欧陆属地(阿尔巴尼亚除外)和克里特岛割让给巴尔干同盟国家;阿尔巴尼亚独立,但须受俄、英、法、德、奥、意6大国监督;爱琴海诸岛问题则由德、奥、英、俄4国处理。

第二次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1913.6~1913.8)

以保加利亚为一方,希腊、塞尔维亚、罗马尼亚、门的内哥罗和土耳其为另一方的战争。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束后,塞尔维亚由于未得到通往亚得里亚海出海口,要求得地最多的保加利亚划出马其顿的一部分作为补偿;希腊要求领有马其顿的南部和西色雷斯。未参加同盟的罗马尼亚则要求占有南多布罗加。1913年6月1日,塞 、希秘密订立反保同盟,罗马尼亚旋即加入。6月29日,保对塞、希发动突然攻击,遭到猛烈抵抗。土耳其欲乘机收复失地,于7月16日向保加利亚发动进攻。7月29日保加利亚力屈乞和。8月10日签订了《布加勒斯特条约》。依约,塞取得马其顿的大部,希取得马其顿南部(包括萨洛尼卡)、色雷斯西部和克里特岛,罗取得南多布罗加,土收回东色雷斯和亚得里亚堡,门的内哥罗的领土也有扩充。通过两次巴尔干战争 ,塞尔维亚实力大为增强。这就加深了塞与奥匈帝国(1867~1918)的矛盾,终于使巴尔干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地。

F. 哪一个国家抵抗土耳其20万大军,男人大多战死,现在是一夫多妻制

这个国家就是阿尔巴尼亚。当时斯坎德培选择带领军队向土耳其宣战,让阿尔巴尼亚走向富强而不是让国家向土耳其屈服。于是在此期间斯坎德培就疯狂与土耳其军队作战,并且获得了非常多战争的胜利。

等到土耳其与斯坎德培正面作战的时候,发现他们只有武器却并没有子弹,这就让土耳其军队的军事实力大大下降,并且让斯坎德培轻易获得了战争胜利。虽然斯坎德培经常进行偷袭活动并且获得胜利,但是却并没有伤及土耳其的根本,所以对整个土耳其国家产生不了非常大的影响。

等到斯坎德培逐渐老去的时候让阿尔巴尼亚的处境变得越发尴尬起来,当他们有投降意愿的时候土耳其人选择把他们所有人进行全部绞杀。可以说后期的阿尔巴尼亚是非常悲惨的,它现在实行的是一夫多妻制度,并且国家人口增长的速度非常快。在1912年的时候,阿尔巴尼亚才获得独立。

G. 阿尔巴尼亚是为了什么参加二战的

1998年2月下旬以来,前在回科索沃地区用发了塞尔维亚和阿尔巴巴尼亚两族间近半个世纪以来足大的流血冲突,成为继位用战争之后巴尔于半岛新的热点.引起世界广泛关注.1999年3月24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以维护人权为借口、使用大量最新、最先进的空袭兵器,不顾世界各国人民的强烈反对,绕开联合国,悍然对南联目实施了代号为“联田力量”的大规模空袭作战,爆发了科索沃战争.这场以空袭与防空袭为主要作战样式的高技术每件下局部战争历时78天.是继海湾战争之后又一场大规模高技*局部战争.北门集团集中使用高新技术兵器,以空中打击为主要作战样式.自始至签字还了战争的主动权.北约先后有1200架飞机、55艘舰船、3艘航母参战,在50余颗太空卫星和数万地面部队的支援配合下.出动飞机32000架次,投掷各类炸弹2300万枚,对南联盟全境2000个军事和民用目标进行狂轰滥炸,使南联盟遭受了巨大的物质损失.南军在军事实力相差极为悬殊、作战态势极为不利的形势下顽强抗击78灭,并取得了一定战果.这场本来具有冷战后民族矛盾特点的一主权国家内部事务自变动为西方强权于预下的国际纷争,给南联盟和世界带来了深重灾难,空袭造成了1800人死亡,6000人受伤,造成12条铁路被毁.50架桥梁被炸,20所医院被毁,40%油库和30%的广播电视台受到破坏.经济损失总共达2000亿美元。科索沃战争在性质上是一场典型的以强凌弱、以多打少的侵略战争,在样式上是一场典型的以高技术对低技术的“不对称战争”。同时它也是一场广泛动员人民群众、灵活运用战法、以劣装备合击优势装备之敌的人民战争.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一、科索沃战争危机的原因

众所周知,南斯拉夫原是巴尔干半岛上一个最强大的民族青构的联和价统一国家,即“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90年代初,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性民族主义浪潮涌动的背景下,南联邦一分为五:原定联邦中的斯洛文尼亚、克罗地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波黑)、马其顿4个民族共和国于1991年6一11月间相继动立;1992年4月27日,原南联邦的塞尔维亚共和国和黑山共和国联合组成了现在的“南斯拉夫联合共和国”。

科索沃是南斯拉夫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的一个自治省,与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毗邻,面积仅1万多平方公里,首府普里什蒂娜,人口约200万。其中90%为阿尔巴尼亚人,其余为塞尔维亚族和黑山族.历史上,科索沃一度处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直至1912年巴尔干战争结束后,才并人塞尔维亚的版图.二战后科索沃随塞尔维亚加人南联邦。

在二战期间和二战结束初期,科索沃的阿族借助外力企图建立“大阿尔巴尼亚国”的暴力活动就始终没有停止过,1968年科索沃的阿族学生曾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活动。在铁托去世后的1981年,科索沃的阿族人即要求在南斯拉夫国内建立一个独立的共和国.1988年科6000多名塞族人和黑山人指责阿族人对他们进骚扰.举行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1990年7月,科索沃的阿族议员宣布科索沃省脱离塞尔维亚不利,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

国议会即解散了科尔沃议会并收回其自治权,1991年科索沃阿族人举行了“全民公决”,决定成立,“科索沃共和国”,随后建立了自己的政府和议会,柜绝承认塞尔维亚共和国政府任命的合法权力机构,1992年5月鲁戈瓦当选为“科索沃共和国总统”,1994年,激进的同族分裂分子还成立了所谓的“科索沃解放军”.试图通过暴力活动争取达到独立的目的.自此塞阿两族的冲突一直没有间断,直至演化为1998年以来的大规模流血冲突.长用以来,科索沃一直处于民族对立的矛盾之中.是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所致。

(一)国内原因

一是历史原因.主要表现在科索沃的归属问题上.塞尔维亚族和阿尔巴尼亚族各执一词.塞族人认为历史上科索沃是12世纪塞尔维亚王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是他们历史和文化的摇篮.公元1389—1912的500多年时间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占领科索沃,并强制推行伊斯兰教,由于塞族人不愿放弃东正教信仰改奉伊斯兰教,因而遭到迫害,被迫大批迁离科索沃;而阿尔巴尼亚人则改信了伊斯兰教并陆续迁人该地。阿族人则坚持认为,公元前4—5世纪在科索沃居住的原始部落伊利里业人是阿族人的祖先,因此,科索沃自古以来就是阿族人的领土。

二是政策失误是造成矛盾恶化的重要原因.历史愿因固然是塞阿两族矛盾产生的根源,但政策因素却是导致科索沃民族矛盾恶化的重要原因.首先是铁托的民族政策.二战结束后身为在克罗地亚人的铁托在前南推行的“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的政策,曾被誉为是欧洲成功地解决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的楷模.但是为了消除历史上大塞尔维亚主义的影响,铁托的民族政策带有明显遏制和削弱塞尔维亚的倾向,当时流行的一个口号正是“弱塞强南”.在对待科索沃问题上,这一政策表现得尤为明显.1963年,前南斯拉夫在塞尔维亚共和国境内建立了两个自治省,即同族聚居的科索沃自治省和匈牙利、罗马厄亚人聚居的伏依伏丁那丁那自治省。1974年公布的宪法又进一步扩大了自治省的权利,使其地位几乎与南联邦的6个共和国相当。根据“机会平等”(即各共和国和自治省不论大小,以同等名额的代表参加联邦领导机关)和“轮流坐庄”(所有党、国家、政府、群众团体的主席均由各共和国和自治省轮流担任)的原则,科索沃自治省可以向联邦和中央机构派出等额的代表并有否决权,尽管它在联邦中的人口比例很小。它甚至还拥有一个特殊的权利:塞若修改宪法必须征得科的同意,而科省修宪却无须塞首肯。这种“只要平等权利,但不必承担平等义务”的做法,导致民族间对立情绪加剧,多年来塞尔维亚对此一直耿耿于怀。在经济上,铁托为了缩小差距,也提出了一种指导原则,这就是“南各族人民的政治平等必须用经济平等补充完整”。为此南从60年代设立了“援助不发达地区联邦基金”,规定发达地区每年必须将其生产总值的大约1.6%用于无偿或以低息贷款的方式援助不发达地区,其中科省所得比例最大。为了拉平经济发展水平,南平均每天要向科省提供120万美元的援助,而科不是想办法用这笔钱摆脱不发达的地位,而千方百计保住这种地位,同时斥巨资建豪华饭店和壮观的银行与图书馆大楼,“基金”建立了30多年,科一直是前南最贫困的地区。一味强调“无偿援助”而不把建立“基金” 同经济机制和市场规律挂钩,早已引起联邦内其他共和国不满,这也是后来最发达的两个共和国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率先脱离前南的经济原因之一。此外,根据南斯拉夫建国之初的规定,只有在南斯拉夫境外没有建立国家的民族即所谓的主体民族才能建立共和国,因此只有60万人口的黑山族,可以成立共和国,而有200万阿尔巴尼亚人的科索沃却不能建立共和国,因为南境外已有了阿尔巴尼亚共和国,南斯拉夫对这个理论的提法未提供足够论据加以阐述,阿族分离主义分子就利用这一点提出科索沃应成立共和国的要求。其次是米洛舍维奇的政策。对于铁托时代的政策,塞尔维亚人深有不满,但由于铁托个人的绝对权威,在其在世时,塞尔维亚还能完全服从。但是随着铁托这个历史性人物的消失和南斯拉失政治经济危机的不断加深,塞阿两族的矛盾又进一步激化。塞尔维亚领导人米洛舍维奇认为,1974年的联邦宪法和塞尔维亚宪法实际上把塞尔维亚分割成三个部分,塞尔维亚的重大决策自治省不赞成就行不通,致使塞尔维亚丧失主权,与其他共和国处于不平等的地位。1989年后米洛舍维奇两次通过修改宪法收回了科的绝大部分自治权,最后甚至连科索沃阿族人应享有的文化平等权利也被剥夺,这一行为由于过于偏激,客观上又刺激了矛盾的恶化。

三是人口增长因素。据资料记载,1929年阿族人只占科人口的40%,1961年科索沃塞族人占科人口的比例也曾高达25%强,但现在还不到10%。其中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1974年宪法扩大了科的自治权利后,塞族人感到受排挤而不断迁出,同时外来的阿族人则不断迁人,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阿族人从不控制人口增长,致使出生率急剧上升。科索沃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欧洲最高的,达到24.6%。人口比例严重失调,导致科省绝大部分地区几乎成为纯阿族区,客观上也成为科寻求自治乃至独立的重要依据。早在70年代,南就意识到这一后果的严重性,塞尔维亚总统米洛舍维奇曾打算有计划地向科省安排塞族移民(包括后来欲把内战期间逃出克罗地亚的塞族人安置进去),但均未成功。

(二)全面实施酝酿已久的以欧亚大陆地缘战略为主体的“全球战略”,构筑 21世纪美国主导的全球战略体系是科索沃战争的根本动因

美国的全球战略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就提出来了。冷战时期美国的全球战略集中体现为与前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由于美苏大体形成战略均势,美国独霸世界的梦想难以成真。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历史上“惟一的最后一个至高无上的全球性超级强权”,这就为美国实现其领导世界的夙愿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独霸世界的梦想开始复活。特别是90年代中期后,由于经济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一超”地位更加巩固,美国独霸世界的野心随之迅速膨胀。美国决策层认为在于2015年前,世界上其他的战略力量尚难以对美国构成挑战,这是美国构筑其全球战略的“战机遇期”,为此美国要充分利用这一战略间隙,尽快布署其全球战略,以确保美国长时期的霸主地位。

“谁控制了欧亚大陆谁就控制了整个世界”,这是老霸权主义者所坚守的信条。虽已世易时移,而地缘板块没有改变,美国的新霸权主义亦难跳出其巢臼。控制欧亚大陆同样是美国新的全球战略的核心。对于美国来说,北美洲是它的根据地,拉丁美洲是它的后院,非洲尚是一块拎不起来的“破碎大陆”,而惟有处于它左右两翼的欧亚大陆,是它称霸全球的心腹大患。美国新的全球战略部署主要是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展开的,即以夺取世界霸权的独霸地位为中心,以控制欧洲大西洋方向和控制亚洲太平洋方向两个基本点,夺取欧亚大陆这一“世界岛”。这样,防止欧亚大陆出现对其“一超”地位构成挑战的力量则成为美国全球战略构想的主要内容。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早在其所着的《大格局》一书中即指出:美国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依照长期的潮流和人类的根本利益建立一个真正合作的全球大家庭。但与此同时,在欧亚大陆上不出现能够统治欧亚大陆并能够对美国进行挑战的挑战者”。这充分暴露了美国全球战略构想的战略意图。未来在欧亚大陆能够对美国霸主地位构成挑战的国家中,美国认为最有威胁的在欧洲仍然是旧日的死对头苏联的继承者俄罗斯,在亚洲则为正在崛起的中国。为此美国确定了“控制两洋,两面夹击”的战略指导方针。在亚洲以美日军事联盟为基础,推动美日条约“西进”;在欧洲则依托北约军事集团,推动北约“东扩”与“北约任务全球化”。处于欧洲巴尔干半岛腹地的南联盟,是俄罗斯的传统盟友,拒不融人西方体系,从而成了美国抑俄制欧的地缘障碍,关系到美国全球战略部署,这自然使之成为美国在欧洲首先要拔除的“眼中钉”。这样科索沃战争就成为了美国启动其全球战略构想的突破口,是美国打响的为构筑其21世纪美国主导体系的第一枪。它向世界发出了美国独霸世界的全球战略构想开始全面付诸实施的强烈信号。

(三)在更大规模上争夺与控制全球资源是科索沃战争的根本原因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恩格斯曾经说过,暴力不仅仅是手段,相反地,经济利益是目的。自古人类社会冲突与战争的历史,就是一部充满了争夺资源与生存权的历史。从奴隶社会的占地掠奴,到中世纪的十字军东征,从希特勒的“闪击”欧洲,到美苏冷战时期的争夺势力范围,无一不是为了占有资源和更大的生存空间。而今天美国的称霸世界战略以及北约的新战略的终极目标,同样是为争夺全球资源,实现对世界资源的占用和控制能力的最大化。据联合国统计,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可以维持10亿人比较富裕的生活,这个数字被称为“金10亿”,但目前世界人口已接近 70亿,到达 21世纪初将突破 80亿。众多的人口本已使地球资源十分匾乏,而有限资源的分配又极不平衡。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而资源消耗最高的地区却是北美和西欧。特别是美国,每天消耗掉的资源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受资产阶级本性的驱使,它们关心的不是如何使世界公平、均衡地享用地球资源,而是想方设法使本国更多地去争夺和占有资源,实现占有世界资源的最大化,以长期支撑其国家巨大的资源消耗量。因此有人讲,美国庞大的虚拟经济与巨大的能源消耗,对世界市场的严重依赖,是它建立全球霸权以控制世界资金、资源与能源流向,确保美国垄断利益的深刻根源。说到底,美国积极策划和推动北约东扩,就是“冷战”后的一场更大规模的资源争夺战。这场争夺战的目标指向美国和西方盟国在两极体制制约下未能得手或未掌握主导权的地区:中欧地区、前苏联地区、中东和非洲地区以及亚太地区,而科索沃战争则是这场新的资源争夺战的关键一仗。

科索沃战争如能得手,就可以把俄罗斯挤出巴尔于地区,美国和北约国家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占领该地区的经贸和军火市场。中东欧的军火市场对美国极具诱惑力,二战后该地区一直是俄罗斯军火销售的重点地区。冷战结束后,中东欧国家纷纷要求加入北约,并开始按照北约人盟的标准改造军队,导致中东欧军火市场急剧扩大。据估计,首批加入北约的波兰、匈牙利和捷克三国仅更换战斗机一项就需花费100万美元。科索沃战争在扫除北约东扩障碍的同时,也将把大把的军火订单交给西方,主要是美国。战争结束后,美国在该地区军火市场的份额将上涨10%~20%,在该地区的军火市场占据了垄断地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极力打压俄罗斯的终极目标是图谋俄罗斯丰富的自然资源。俄罗斯是个地域辽阔的资源大国。其自然资源的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1/2。现代西方军事理论家认为,要想利用俄罗斯丰富的自然资源,必须首先削弱俄罗斯,把他肢解成数个国家。美国图谋俄罗斯的目标是不断扩大美国消费品和农产品在俄罗斯的市场份额,使俄罗斯充当美国和西方国家的原料出口国,特别是能源出口国的角色。此外通过科索沃战争,西方要达到的经济目的还有向东扼制俄罗斯由黑海进人地中海的咽喉要道,进而保护美国在黑海的石油利益;向南可以加强北约南翼,核制中东北非不驯服的产油国,确保中东石油通道畅通无阻。在科索沃,美国积极发动战争,通过这场战争,美国不仅能巩固美元在世界金融体系中的霸主地位,为美国继续获取更大的和长远的全球垄断性经济利益奠定基础,而且可以为美国军火产品打开市场,带来巨大的战争利润,进而刺激美国内需求,创造就业机会。据称,科索沃战争又可以给美国军火商换来数百亿美元的军火出口,并带来数以万计的就业机会。此外,美国通过科索沃战争可以加大对欧洲经济的控制,突出美国经济的优势地位,巩固以美元为核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确立“经济霸主地位”。科索沃战争再次证明了经济利益是战争的根本动因的这个永恒的真理。

H. 历史上巴尔干战争的背景

巴尔干半岛位于欧洲的东南部,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汇合处,既控制着地中海和黑海的门户,也控制着通往印度洋的航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自14世纪以来,这一地区一直处于土耳其殖民统治和奴/役之下。因而巴尔干各族人民迫切要求摆脱土耳其的奴役,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加上20世纪初,随着土耳其帝国的日益衰落,尚未被瓜/分的土耳其及其统治下的巴尔干半岛,成为帝国主义瓜/分的重要目标。所以这里一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其中既有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也有巴尔干各族人民与帝国主义矛盾,还有巴尔干人民同土耳其封建统治者的矛盾,以及巴尔干各国和各民族之间的矛盾。所有这些矛盾、特别是列强之间的矛盾使巴尔干半岛地区经常发生纠/纷、冲/突和战争。

1912年3月至8月间,已经独立的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4国先后结成反土同盟,即巴尔干同盟。随后帝国主义各国出于自己的侵/略目的,都插了进来。俄、英、法站在巴尔干同盟一边,德、奥则支持土耳其。这样巴尔干的局势更加复杂化。10月,同盟各国相继对上宣战,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战争结束,土耳其战败求和。同年12月巴尔干同盟四国与土耳其在伦敦举行谈判,由于两大帝/国主义集团的插手,使交战双方的谈判断断续续地拖了好几个月,直到1913年5月30日,才签订了《伦敦和约》:土耳其在欧洲的领土除保留伊斯坦布尔及附近的一小块地区外,其余部分分割给巴尔干同盟各国;承认阿尔巴尼亚独立。对于巴尔干各国来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是一次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

欧洲的首脑们企图压下巴尔干危机,然而,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后,由于各帝国主义的挑拨,在分配战果时巴尔干同盟内部产生于严重分歧。塞尔维亚和希腊对保加利亚获得马其顿和色雷斯的大部分土地非常不满,于是塞尔维亚和希腊于1913年6月1日签订了反保加利亚同盟条约,随后罗马尼亚也加入其中。俄国想利用这个同盟对抗德、奥,便对其表示支持。奥匈帝国为了对付俄国,便支持保加利亚。1913年6月29日,保加利亚在奥匈怂/恿下,先发制人挑起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第二次巴尔于战争是一次非正义的争夺领土的王朝战争。结果,保加利亚被塞、希、罗、门、土五国联军打败。8月10日,双方在布加勒斯特签订了和约,保加利亚不仅丧失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从土耳其得到的大部分土地,而且还丧失了一部分原有土地。

两次巴尔干战争中,交战双方的背后都有帝国主义的支持,因此,巴尔于战争实际上反映了两大帝国主义侵/略集团的矛盾斗争。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后,保加利亚为了伺机“复仇”积极投靠德、奥集团;塞尔维亚、希腊和罗马尼亚则加强了同协约国的联系。这样,两大侵略集团对巴尔干的争夺和巴尔干各国之间的矛盾更加剧烈和复杂,终于成为帝国主义矛盾的焦点和欧洲的火/药库。随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由此而起。

I. 高三历史 概括两次巴尔干战争爆发的原因

巴尔干半岛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自14世纪以来,这一地区一直处于土耳其殖民统治和奴/役之下。因而巴尔干各族人民迫切要求摆脱土耳其的奴役,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加上20世纪初,随着土耳其帝国的日益衰落,尚未被瓜/分的土耳其及其统治下的巴尔干半岛,成为帝国主义瓜分的重要目标。1912年3月至8月间,已经独立的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4国先后结成反土同盟,即巴尔干同盟。随后帝国主义各国出于自己的侵/略目的,都插了进来,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以土耳其战败求和,签订《伦敦和约》:土耳其在欧洲的领土除保留伊斯坦布尔及附近的一小块地区外,其余部分分割给巴尔干同盟各国;承认阿尔巴尼亚独立。对于巴尔干各国来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是一次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后,由于各帝国主义的挑拨,在分配战果时巴尔干同盟内部产生于严重分歧。塞尔维亚和希腊对保加利亚获得马其顿和色雷斯的大部分土地非常不满,于是塞尔维亚和希腊于1913年6月1日签订了反保加利亚同盟条约,随后罗马尼亚也加入其中。俄国想利用这个同盟对抗德、奥,便对其表示支持。奥匈帝国为了对付俄国,便支持保加利亚。1913年6月29日,保加利亚在奥匈怂/恿下,先发制人挑起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第二次巴尔于战争是一次非正义的争夺领土的王朝战争
。两次巴尔干战争中,交战双方的背后都有帝国主义的支持,因此,巴尔于战争实际上反映了两大帝国主义侵/略集团的矛盾斗争。

J. 阿尔巴尼亚人的历史

关于阿拦携尔巴尼亚人的民族来源,尚有争议。但阿尔巴尼亚学者认为,其祖先主要是伊利里亚人。伊利里亚人于公元前1000年纪陆续迁至巴尔干半岛西部,并逐步排挤或同化早先在此居住的佩拉斯吉人和色雷斯人,前7世纪形成众多部落联盟,前5世纪合并为若干王国。农业和畜牧业有了进步,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发展,出现一系列大小城市。各城市于前4世纪开始铸造钱币,同腓尼基、希腊和罗马常有贸易往来,经济文化十分发达。然而,各王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互相攻伐,彼此削弱,便利了罗马人的入侵和征服。
伊利里亚人自前168年起受罗马统治。395年以后归拜占庭帝国管辖,并相继遭到哥特人、匈奴人、保加利亚人、斯拉夫人和诺曼人的侵略。这些都对阿尔巴尼亚民族的形成产生了影响。伊利里亚各部落不断吸收外族血统、语言和文化,简扒伏并在长期反抗外敌的斗争中联合起来,逐步形成统一的民族共同体,而以新的族称“阿尔巴诺伊人”载入中世纪史册。1190年,在阿尔巴尼亚中部地区以克鲁雅城为中心建立第一个封建国家──阿尔贝里公国。至14世纪,已出现各封建公国合并为统一民族国家的局面,但不久即被土耳其人的入侵所打乱。
阿尔巴尼亚于1358年开始受到奥斯曼土耳其此大人的进攻,1415年被占领。1443年,阿尔巴尼亚人在民族英雄斯坎德培的领导下举行武装起义,进行了长达25年的斗争。斗争失败后,阿尔巴尼亚人陷入土耳其人的长期统治,被迫改信伊斯兰教;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交往受到阻挠,封建割据更加严重,方言差别日益明显。18世纪后半叶形成南北两大支系:北部称“盖格人”,保持较多固有文化;南部称“托斯克人”,受希腊影响,文化较发达。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运动逐渐高涨,民族意识日益浓厚,并建立起全国性革命组织,经过1910年和1911年的大起义,于1912年获得独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又遭意、德法西斯侵略,直到1944年11月29日始获解放。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183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518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513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098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154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806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726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1315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781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