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为什么没落了
㈠ 从古至今土耳其都干了哪些恶事,现在的土耳其怎么样了
土耳其国家的前身就是奥斯曼帝国,这个帝国前期是非常强大的,而且也是一个好战的国家,在早期的通过侵略其他国家将自己的领土扩张了许多,其中沙特,伊朗,希腊等地方都是他曾经的领土,而且有01的时候禁止我国的辽宁舰通过其海峡,还要我们交10亿的保证金,现在的土耳其也算是世界的军事强国,但是早就没有昔日那么辉煌了。
现在学术界认为,土耳其是公元七世纪时,被大唐灭亡的西突厥乌古斯布塞尔柱人,在吃了败仗后,被迫迁徙到西亚地区,和当地波斯人及其他民族结合。
㈡ 土耳其为什么会惨遭俄罗斯逆袭
云石:俄罗斯为什么能实现对土耳其的逆袭?
11月24日,一架俄罗斯SU24战机在执行叙利亚空袭任务时遭土耳其战机击落。
因着这事儿,俄土关系一时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而这几日事件的持续发酵,更使二者之间的一举一动,深深牵引着大家的神经。
云石君已对俄土矛盾的深层次原因做了解读。云石君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在俄土交火之初,土耳其是横跨欧亚非的世界级大国,而俄罗斯仅是个小小的莫斯科公国。可在接下来的几百年中,土耳其却被俄罗斯步步蚕食,最终被压制成一个蜗居伊斯坦布尔与小亚细亚半岛的二流国家。
这是很不合理的。毕竟当年土耳其与俄罗斯的强弱对比实在太过悬殊。为什么有着世界级大国地位的土耳其,却被俄罗斯这个屌丝成功逆袭?云石君在这一节中做个分析:
在许多人看来,土耳其之所以会败给俄罗斯,最主要的原因是俄罗斯获得了工业的加持,而土耳其却深陷农耕泥沼,迟迟无法转型。
这种认识其实是有偏差的。毕竟在俄土对抗的中前期,工业革命尚未发生,工业对文明质量的提升作用也还相对有限,单凭于此,是不足以让俄罗斯取得对土耳其的战略优势的。
而即便工业时代来临后,俄罗斯工业水平也长期不过就是个二流末的水平,直到苏联兴起才一飞冲天。而反观土耳其,由于与基督教文明地缘关系十分紧密,所以在伊斯兰世界,它绝对是吸收西方先进技术成果最多的一个。这也就是说,即便土耳其在文明成色上比近代俄罗斯稍有差距,但也并不明显。凭借庞大的体量,土耳其绝不至于这么早就被俄罗斯打垮(俄罗斯真正进入工业时代是在苏联时期,而在那之前,土耳其就已经被俄罗斯打的丢盔弃甲,彻底沉沦。)
关于这一点,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中俄《尼布楚条约》。尼布楚条约的签订时间是在17世纪末,当时的清朝,是一个十分纯粹的农耕国家,但它依然很容易的就将俄罗斯排挤在东亚以外,并将这种地缘平衡维持了一百多年,直到鸦片战争后才被打破。
奥斯曼土耳其的国力,并不逊于清朝,甚至由于地处东南欧,所以它对欧洲技术的吸纳,要远远强过远在东亚的中国。而土耳其从16世纪开始,就已经陷入了被俄罗斯步步蚕食的大坑之中。
那么,还有什么原因,引发了俄土双边关系中,两国地位的颠覆性逆转呢?
在云石君看来,主要有四方面原因:
第一,纵向的内在实力此消彼长
俄罗斯所处的东欧板块,在古代属于远离文明核心区的寒冷边缘草原。以中世纪以前的人类文明发展水平,尚不足以对这种寒冷地带有效开发。
但到中世纪中后期,虽然工业时代依然尚未到来,但欧洲农耕文明的千年积累,已使农业生产技术大大提高,从而初步具备了在较寒冷地区开展农业种植的能力。
当然,光具备农业开发能力还远远不够的。东欧地势平缓,利于游牧武装驰骋,如果不能有效消除游牧武装的侵袭影响,即便出现一些农耕立国的国家,在政治上依然得受游牧势力钳制,难成大气。这也就是说,游牧势力依然在是东欧草原的主宰。
如果东欧一直保持这种游牧主导的形态,那土耳其倒是不怕的。虽然游牧政权的武力超强,但游牧为主的落后生产方式,决定了建立其基础上政权,缺乏强大且稳定的物质保障,这也就导致游牧势力的对外扩张,通常体现为一时性的烧杀抢掠,而不可能有什么长期战略规划。这也就是说,土耳其就算一时在战场上失败,但只要有足够的国力维持持久战,那么游牧势力鉴于己方战争资源有限,天然缺乏持续战争的潜力,所以根本就不可能有大举攻占的企图,甚至会主动寻求以商业贸易的方式来获取稳定收益。
但热兵器时代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热兵器的出现,大大抵消了游牧骑兵的武力优势。而相对于冷兵器,热兵器的制造,又需要更加丰厚的物资基础支撑——这意味着单位创造能力更高的农耕政治势力,凭借热兵器的加持,取代了游牧势力对东欧的主导。具体到现实层面,就是俄罗斯系莫斯科公国的兴起,和蒙古系金帐汗国的没落。最终,莫斯科公国消灭了压在自家头顶的金帐汗国,建立起了农业基础主导的俄罗斯帝国。
当旦东欧在文明形态上完成游牧主导到农耕主导的转型,土耳其的麻烦就来了。东欧地域广阔,可开发土地众多,在排除游牧武装袭扰后,农耕文明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东欧物质基础大幅增长,这为其进行战略扩张提供了保障——换句话说,东欧地缘势力对土耳其的威胁,已经从游牧时代的土匪般烧杀抢掠,过度到了农耕思维下占人领土,纳为己有。
而东欧向农耕主导转型后的另一个战略思维变化,就是开始谋求对商业路径的控制。这一方面是由于农耕生产模式下,物质财富的积累大大增加,带动了商业交换需求的大幅增长;另一方面,物质财富的增长,使得俄罗斯可以承担得起打造、供养商船、军舰的开销;而农耕相对于游牧的高技术含量,也给海船的制造和维护提供了技术支撑。既然已经具备了开展海上贸易的能力,俄罗斯当然要寻求对黑海——地中海这条关键航线的控制,与土耳其的冲突自然也就不可避免。
总而言之,东欧文明形态从游牧到农耕的转型,既增强了其打击土耳其的能力,又激发其打击土耳其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土耳其建立在东欧游牧文明物质层面脆弱性基础上的相对优势被消解,反应到地缘政治层面,就是土耳其与东欧的原有地缘平衡线被打破,俄罗斯凭借近水楼台的优势,夺取了黑海北半部海岸线附近的原土耳其领土,甚至开始渗透至巴尔干地区。
这对土耳其的打击是非常之大的,这些领土的易手,其效应不仅仅体现在双方地盘的此消彼长(以当时奥斯曼土耳其的体量,这点领土实在是九牛一毛),更意味着土耳其对黑海——地中海贸易绝对主导权的丧失。
虽然凭借对伊斯坦布尔这个地缘中枢的控制,土耳其依然能够扼住俄罗斯的咽喉。但俄罗斯挺近黑海后,已对土耳其构成了巨大的战略压力,以致土耳其必须充分考虑俄罗斯的感受——而这种考虑的结果,就是伊斯坦布尔的战略价值无形中相对下降。
如果土耳其不想承担跟俄罗斯全面开战的严重后果,那它自然就会对黑海——地中海航线投鼠忌器。换句话说,黑海——地中海贸易线路,由土耳其单方面主导,变成土耳其——俄罗斯共同主导。
而俄罗斯挺近黑海,也打破了土耳其地缘结构的完整性。以伊斯坦布尔为核心的黑海——爱琴海沿岸,是奥斯曼土耳其的本部核心区。要确保本部核心区的安全,土耳其必须实现对黑海与东地中海沿岸土地的掌控。
东地中海暂且不说。就黑海而言,土耳其必须占领黑海周边海岸线领土,将其变成自家内海,才能有效构筑保卫伊斯坦布尔核心区的外围防线。可当俄罗斯在黑海北半部海岸线站稳脚跟后后,黑海就变成了俄土两家共有,其之于伊斯坦布尔的的北方地缘屏障功能被消解。这使得土耳其在战略上面临巨大的压力。
当黑海作为伊斯坦布尔北方地缘屏障的作用消失后,土耳其为了维护本部核心区的安全,就只能被动扩军,在以伊斯坦布尔为首的黑海沿岸城市大量布防,通过现实武力的增长,来抵消地缘屏障被破后的国家安全风险增加,这意味着土耳其的国力不得不大量浪费在无意义的防御式消耗中——最要命的是,这种消耗还是无止境的。
俄罗斯地缘实力的不断提升与土耳其国力的持续性失血,使二者的强弱对比逐渐发生变化。而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对二者间的逆转构成重要影响:
二、横向的势力范围增益减损。
国家与文明体系的发展壮大,除了纵向的内在实力提升,与横向的势力范围拓展。而势力范围的拓展,除了自身实力这个内在因素外,与外部地缘政治环境也大有关系。
在这一层面,土耳其的地缘政治环境是极为不利的。土耳其是横跨亚欧非三大洲交界,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地缘中枢。这一特殊的地缘价值,曾经给土耳其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只要占住伊斯坦布尔,土耳其就可以从国际商业贸易中雁过拔毛,获得源源不断的财富。
但凡事有利皆有弊,土耳其能够获取这么大的商业收益,很重要一点就是,它地处西方、伊斯兰世界的战略中枢,周边都是当时已大规模开发的优质地缘板块。正因为开发充分,这些板块才与外界开展大规模贸易的资本,土耳其也才有坐地生财的可能。
可是,这也就意味着,土耳其失去了四周继续拓展的战略空间。由于周边地缘板块开发程度较高,当地土着势力也颇具实力,土耳其再想夺人地盘,就不得不面对强势的阻击。
具体来说,土耳其西有欧洲、北有俄罗斯,东有伊朗萨法维帝国,这三者都实力强劲,难以轻辱。至于南面,北非倒是已被土耳其收服,而再往南开拓,就是全球最大的撒哈拉大沙漠,完全杜绝了土耳其继续向黑非洲拓展的可能。所以,到俄罗斯兴起的时代,土耳其的版图开拓已经基本到头,再往前,已没有太大拓展空间。相反,随着欧洲、俄罗斯等文明的兴起,他们还会加大对土耳其的战略压力,使土耳其的势力范围不增反减。
而俄罗斯则不同,虽然在西、南方向,俄罗斯也同样要面对面临欧洲、土耳其等成熟文明体系,但在东方,俄罗斯所面对的,不过是早已落伍于时代的蒙古——突厥系游牧部族。
游牧部族文明形态极端落后,原有的骑射优势又逐渐被热兵器压制消解,再加上它们内部四分五裂,所以征服起来十分容易。这意味着俄罗斯可以用较小的代价,将这片广袤的土地收入囊中。
当然,这片土地上的文明之所以落后,乃是因为其地理环境极端恶劣,可开发程度较低。但是,开发程度的高低,除了地理条件这个基本因素外,又与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密切相关。随着人类缓慢向近代过度,已经初步具备了开发这些高寒带或者内陆荒漠地带的可能,而俄罗斯相对于那些游牧渔猎部族的高文明形态,决定了它在开发西伯利亚和中亚方面,具有更高的能力。所以,当这些地区落入俄罗斯之手后,其创造财富的能力,自然就超过了那些游牧部族。而且不同于曾经四分五裂的小游牧汗国,俄罗斯是作为一个庞大单一政治势力,来这些地区进行控制与开发,这意味着其开发的规划布局更加合理,而且还能减少彼此间冲突消耗的损失,开发的收益可以最大限度的转化为俄罗斯国力。
虽然北亚、中亚的恶劣地理环境决定了,这些地方的开发价值永远不可能赶上欧洲、地中海,但毕竟其体量庞大,聚沙成塔下来,也能赚到不少的资源——而且这种资源获取量,还会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提升。
地缘环境决定了,土耳其难以继续拓土开疆、俄罗斯却可以轻而易举的获得北亚、中亚的广阔领土,双方地缘实力差距的扩大,终究会转化到现实国力层面,成为俄土战争中俄罗斯力压土耳其的根本原因。
第三,国土地缘结构的规整程度。
国土规整与否,对国家安全环境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俄罗斯的国土还是比较规整的,早期局限于欧洲时,呈块状布局,后来虽然不断突破,但总体来说还是呈矩状结构。这种紧密规整,既有利于内部的整合,也减少了俄罗斯国土与外部的接触面,这意味着俄罗斯承担的外部压力相对较小。
当然,俄罗斯的地缘结构也有严重问题,具体来说就是西重东轻,亚洲部分开发程度较低。不过在当时,亚洲的外部邻邦皆深陷农耕泥沼,对俄罗斯的威胁有限,所以这一问题并不明显。
但土耳其就不行了,土耳其的国土极不规整,零散不说,大片国土都位于海岸线的狭长地区。在人类进入大航海时代后,海洋不仅不再是有效的地缘屏障,反倒是海权国家对外扩张的战略通途。
当然,土耳其的海权也曾经强盛过,不然不可能打下这么多的海岸线周围的领土。但随着欧洲国家海上实力的发展,土耳其的海权逐渐被压制,这使得它在地中海、印度洋、黑海等海域周边的领土,实际上已成为本部核心区难以掌控到的边缘地带——而在海上优势不再的情况下,土耳其对此却无可奈何。这也就是说,土耳其空有大片领土,但在海权没落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形成合力(进入19世纪后,这些边缘海岸线领土要么被欧洲占据,要么事实摆脱伊斯坦布尔的控制,成为割据一方的诸侯)。
最后,则是贸易路线的变化。大航海时代的来临,打破了伊斯坦布尔在欧亚贸易线路中的中枢地位。欧洲不仅可以绕好望角、合恩脚,经印度洋、太平洋直接航行至亚洲,还可以开发出苏伊士运河,以直接突破中东陆地的阻碍。甚至,由于俄罗斯对亚欧大陆北部的经营,已经在这片原先的荒蛮之地,开发出的新的东西方交流通道,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中东传统贸易线路的替换。
伊斯坦布尔在黑海——地中海航线中的地位已被俄罗斯部分消解;在东西方交流中的地位又被欧洲人用各种方式替换,这种情况下,土耳其的没落也就由此注定。(作者:云石)
㈢ 同是半殖民地,为何中国复兴了,伊朗和土耳其一蹶不振
中国,伊朗,土耳其,都曾是亚洲老大封建帝国。数个世纪以来,这三个国家疆域辽阔,国力强盛,长期占据着世界头号强国的位置。然而,18世纪以来,西方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近代化运动,新兴欧洲列强凭借着船坚炮利,打垮了这三个老大帝国。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三个老大帝国在欧洲列强的轮番打击下,已经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甚至被欧洲人讥笑为“病夫”。
不过,此后的中国经历了一系列“自救运动”,逐渐摆脱了外来侵略,并努力走上了国富民强的道路,现如今再一次成为世界上不可被忽视的强大国家。而反观伊朗和土耳其,这两国虽然也赶走了外来侵略者,却迟迟无法实现国家的富强,现如今也顶多算一个地区性强国,和往日不可同日而语。同为古代的老大帝国、近代的半殖民地,为何中国实现了复兴,而伊朗和土耳其却走向了没落呢?笔者认为,这与三个国家所处的环境有着密切联系。
从中国内部环境来看
近代中国虽备受屈辱,但大部分国家版图还是保留了下来。疆域的广阔,意味着可以调配更多的资源发展国力,中国面积960多万平方公里,完全可以满足相应的需求。中国自50年代起,便效仿苏联,建立起了完善的国民经济体系,这个体系虽然粗放,但可以生产出各种产品,为将来的发展打好了基础。并且,中国领导人对社会进行了彻底的改造,让社会面貌焕然一新。更重要的是,中国在长期的反侵略斗争中,锻炼出一支战斗力强大的部队,为国家建设提供了保障。
从伊朗、土耳其内部环境来看
相比中国,伊朗、土耳其两国疆域缩水严重,土耳其从550万平方公里减少到79万平方公里;伊朗从600万平方公里减少到165万平方公里。疆域的缩小,意味着可支配人力、物力的减少,所以伊、土两国难以为国家复兴提供动力。伊、土虽然都对社会进行了改革,但改革都非常不彻底,保留了不少封建残余。同时,伊、土两国也都没像中国那样,建立起十分完善的工业体系。总的来说,伊、土两国国内的矛盾比中国要多得多,严重制约了国家的进步。
从中国外部环境来看
从1949年起,中国先实行“一边倒”政策,得到了苏联的大力支持。又进行了抗美援朝、抗法援越、抗美援越战争,粉碎了美英法等国的觊觎。1959年中苏交恶后,中国又通过在珍宝岛和铁列克提的战斗,让苏联不敢对中国轻举妄动。当印度、越南企图“浑水摸鱼”时,中国毫不客气将它们教训了一顿。所以,中国自建国以来,通过一系列“立威”的行动,让大国不敢轻易向中国动手,营造了较为和平的外部环境,在此环境之下,中国可以安心的进行发展和建设。
从伊朗、土耳其外部环境来看
伊朗、土耳其都位于中东。中东本身就是“四战之地”,各方势力错综复杂,战火动乱层出不穷。冷战时期,美、苏等大国不断向中东地区进行势力扩张,对伊朗和土耳其进行拉拢和争夺。美国在中东建立了“北层国家同盟”,试图将伊、土变为自己的附庸;苏联也不甘示弱,积极培植伊、土两国的亲苏力量,意图将两国拉入苏联阵营。苏联解体后,中东的时局更加复杂多变,各国面临的危机更加严重。处在这样一种环境下,是无法安心进行发展和建设的。
总体来说,中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这点令伊朗、土耳其两国望尘莫及。是故,如今的中国实现了国家民族的复兴,而伊朗和土耳其却只能回忆曾经的辉煌。
㈣ 昔日强大的奥斯曼土耳其是如何沦落成为欧洲病夫的
公元1681年,奥斯曼土耳其获得了右岸乌克兰的宗主权。此时的奥斯曼土耳其的疆土面积已到达最大。1683年奥斯曼土耳其与欧洲数个基督教国家开战,围攻奥地利维也纳失败。这是奥斯曼帝国第二次围攻维也纳,上一次围攻维也纳是1529年。不同的是,上一次是围攻无果主动撤退,这一次却是奥斯曼帝国大败。之后奥斯曼军队遭遇了一系列失败,一直到1699年,参战各方均无力再战,奥斯曼帝国与奥地利极其盟邦签署了《卡尔洛维茨条约》,这场战争才结束。
《卡尔洛维茨条约》不仅意味着奥斯曼帝国扩张的终结,还意味着奥斯曼帝国开始走向衰落。条约规定,匈牙利不再属于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因此丧失了大片领土。
这只是开始,之后的两百多年,奥斯曼帝国屡战屡败,领土不断萎缩,直至最终崩溃。19世纪初期,拿破仑就称其为“欧洲病夫”。
之前奥斯曼帝国几乎是吊打欧洲各国,就在第二次维也纳战败前,哈布斯堡还需要向奥斯曼帝国纳贡。黑海是奥斯曼帝国的内湖,大半个地中海也归奥斯曼帝国所有。就连东南亚苏门答腊岛上的亚齐也承认奥斯曼帝国的宗主权。
为什么仅仅过了两年,奥斯曼帝国就从巅峰走向了丧师失地的境地?为什么在之后的两百多年时间,奥斯曼帝国没能再续辉煌,而是苟延残喘直至崩溃?
单纯了解一次战争,或者某一段历史,显然无法回答上面的问题。我们只有了解奥斯曼帝国的整个历史,才有可能理解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然而在西方中心论的话语下,奥斯曼帝国的历史充斥着各种刻板印象。卡罗琳·芬克尔教授试图打破人们的刻板印象,尽量以一种更加中立的角度叙述这段历史,她推出了自己的着作《奥斯曼帝国:1299-1923》。这是英语世界第一本大量运用奥斯曼土耳其语原始材料写成的奥斯曼通史,在土耳其大受欢迎。
卡罗琳·芬克尔是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奥斯曼史博士,奥斯曼研究专家。她在伊斯坦布尔生活了15年之久,对土耳其有着深刻了解。
《奥斯曼帝国:1299-1923》讲述了奥斯曼帝国自13世纪末建国起,至1927年土耳其国父穆斯塔法·凯末尔发表伟大演说之间的悠久历史。为我们展现了奥斯曼帝国登上霸主之位,到一步步沦为欧洲病夫,直至最终崩溃的历史脉络。
纵观奥斯曼帝国六百余年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军制、税制以及认同感,这三样东西与奥斯曼帝国的兴衰有着密切的关联,几乎左右着帝国的兴衰。
一、从帝国支柱到叛乱之源的禁卫军
禁卫军是奥斯曼帝国的一支特色军种,在帝国不断崛起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初,奥斯曼军队只是一支掠夺联盟,其成员很杂,宗教色彩很淡,其中有大量的基督徒。
随着征服疆域的扩大,奥斯曼开始采用少年征兵制度,建立了禁卫军。
奥斯曼人征发十几岁的少年,对他们进行军事训练以及文化教育,灌输效忠苏丹的信念。这些少年大多来自基督教家庭,主要是巴尔干地区。进入禁卫军的少年会被强制改宗。
禁卫军被视为“苏丹的奴仆”,成了奥斯曼帝国的主力,在帝国扩张的事业中功不可没。治理帝国的官员,也基本上来自禁卫军。
然而禁卫军是一把双刃剑。一代苏丹去世后,他的继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就必须讨好禁卫军。通常的做法就是给予赏赐,比如出征前发钱,征服新区域后分战利品。
于是,禁卫军的势力越来越膨胀,甚至能够废立苏丹。
18世纪的时候,禁卫军势力很大,但战斗力却已经很弱了,完全沦为乌合之众。大量闲杂人员混进了禁卫军,领着薪水,但训练几乎没有。而兵变却愈发频繁,只要不合意就发动兵变,禁卫军已成为帝国的痈疽。
此时的奥斯曼帝国,面对北方新兴强敌俄罗斯,毫无抵抗力。苏丹塞利姆三世试图改革,结果却命丧禁卫军之手。
19世纪上半叶,马哈茂德二世终于废除了禁卫军,成立了新军,展开改革,然而为时已晚。
长期以来,为了维持禁卫军的忠诚,帝国的财政已经耗尽,而禁卫军的频繁兵变引发的混乱,更是破坏了经济和国家的统一。
17世纪末,为了应对国内外的危机,获取更多的财政收入,奥斯曼帝国不得不饮鸩止渴,进行了税制改革,结果导致了更加严重的后果。
二、不完善的税制与地方豪强的出现
1683年,奥斯曼帝国与哈布斯堡王朝开战。维也纳围城战败后,奥斯曼遭遇了一系列失败。
此时奥斯曼帝国的财政已经枯竭,财政枯竭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战争开支、用于皇室的奢靡开支、全球商路变化导致贸易垄断收入剧降等等。
为了应对危机,帝国进行了税制改革。所谓的改革就是将包税制的三年期限改为终身制。
所谓的包税,就是将一个地区的税收权拍卖给个人,这个人先掏钱给帝国政府,然后他再向地区征税,以获得差价来为自己谋利。
这种税制本身就很落后,原本的三年期限,还可以稍微防止地方势力坐大。但是为了应对危机,包税变成了终身制后,一些地方势力迅速膨胀,成为地方豪强,拥有了跟中央叫板的实力。
时间一久,地方豪强就可以截留税收,奥斯曼帝国不得不派兵镇压豪强。而用兵就意味着要消耗更多的财政收入,也就不得不将更多地区的包税期限变成终身制,由此陷入恶性循环。
地方豪强实力的膨胀,不仅消耗了帝国的实力,而且导致了分离主义。
19世纪,一些地区独立,跟地方豪强的实力膨胀有着很大的关系。比如埃及、叙利亚、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等地。
财政收入不足以及对外战争的失败,还导致了另一个严重后果。帝国不得不向西方列强借外债,也就给了列强干涉内政的理由。
19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其实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帝国政府欠着大量外债,国内大量产业也都掌控在西方列强手里。地方豪强更是成为列强用来对付帝国政府的工具。比如巴尔干半岛诸多国家的独立背后,就有西方列强的操纵。
奥斯曼帝国之所以还能存续,完全是由于列强之间的矛盾,他们需要在这里维持势力平衡。
三、认同危机
卡罗琳·芬克尔在叙述19世纪的奥斯曼帝国时,强调了认同危机。事实上,从整个叙述来看,认同危机从奥斯曼帝国建立时就存在。
奥斯曼帝国的起始时间被定在1299年,这个时间是奥斯曼人自己定的。这年并没有发生什么重大的有意义的事情,纯粹是因为吉利。按照伊斯兰历法,这一年是700年,一个新纪元的开始。将建国时间设在这一年,就是为了增强认同感。
事实上,奥斯曼人第一次现身史书,是在1301年,奥斯曼军队在一次战役中击败了拜占庭军队。
为了证明建国的合法,奥斯曼帝国史学家在15世纪编造了一个梦:第一任苏丹在圣人家中留宿时,梦见肚脐上长出一棵大树,树荫笼罩了全世界。圣人解释说,这意味着真主将皇帝的宝座赐予你和你的子孙。
14世纪,奥斯曼只是西亚地区诸多土库曼部落中的一支。他们不断吞并周边的其他小国,到了14世纪末,成为最具威胁的力量。为了提高自身血统的高贵,奥斯曼人自称祖先来自土库曼的乌古斯部落,实际上这无法考证。
攻占君士坦丁堡后,奥斯曼帝国以罗马帝国继承者自居,暂时得到其治下的基督徒的认同,但是西方国家是完全拒绝的。
1478年,克里米亚汗国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附庸,带来了一项政治资产,就是克里米亚汗国是成吉思汗的后裔。
但是在伊斯兰世界,奥斯曼帝国依然有很多竞争者,比如伊朗的萨法维王朝,埃及的马穆鲁克。
16世纪,奥斯曼帝国消灭了马穆鲁克王朝后,获得了圣地保护者的称号,算是得到了一半穆斯林的认同。而另一半穆斯林,萨法维王朝依然不认同奥斯曼的领导地位,双方打了几百年。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封建王权逐渐不再被认同。
19世纪,民族主义泛滥,奥斯曼帝国境内生活着许多民族,并没有一个主体民族。由于帝国之前实行宗教宽容政策,虽然伊斯兰教被奉为国教,但穆斯林并不占主体地位。在西方列强的操纵下,地方豪强的怂恿下,奥斯曼帝国境内分离主义愈演愈烈。
为了应对认同危机,奥斯曼帝国先后提出奥斯曼、伊斯兰、泛土库曼等等身份,希望获得民众广泛认同,但全都失败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的领土所剩无几,人口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此时凯末尔提出的土耳其人身份获得了普遍认同,也铸就了现代土耳其国家。
不过,曾经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奥斯曼帝国已经不复存在了。
四、奥斯曼帝国到底因为什么而衰落?
卡罗琳·芬克尔在《奥斯曼帝国:1299-1923》的叙述中,军制、税制以及认同感是驱动奥斯曼帝国扩张的三驾马车,当帝国扩张结束时,这三架马车却没能维持帝国的持续发展。
当奥斯曼帝国走向衰落时,历代苏丹都力图改革,想跟上世界发展的潮流,维持帝国的荣耀,这三架马车已经成了阻碍。
但是,军制、税制和认同感的落后并不是导致奥斯曼帝国衰落的原因,这三者的落后其实是奥斯曼帝国衰落的表现。帝国的衰落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对比一下东方的中国,奥斯曼帝国一直在跟西方接触,而且很早就开始向西方学习,但最终依然沦落到任人宰割的境地。而东方的中国,在19世纪后期才开始学习西方,最终也沦为了半殖民地,结局非常相似。
两国有相似性,经济结构上都是以农业为主体,政治体制上都是专制王朝。无论是早改革,还是晚改革,两国都没有及时触及最根本的经济层面,也就是没有跟上工业化的脚步。这是两国落后的根本原因。
改革仅仅局限于军事技术层面,后期则是全盘照搬了西方政治体制。但是落后的农业经济根本无法支撑这种改革,最终导致了两国都沦为了半殖民地国家。
只是中国相对幸运一些,在认同感上没有太大问题,也就避免了奥斯曼帝国分裂为40余国的下场。
㈤ 土耳其的前世,曾震慑欧洲几百年 强大的奥斯曼帝国,为何最终彻底衰落了
在16世纪,欧洲有个很强大的国家,奥斯曼帝国,就是土耳其的最前身。它以非常快的速度把小亚细亚、拜占庭帝国还有伊朗、埃及等国家都划在自己疆域范围。用武力镇压了欧洲好几百年。为何最后衰落了呢?
传统和守旧让奥斯曼停滞不前。没过多久,后果就出现了。奥斯曼帝国被埃及战败。要知道埃及最开始只是奥斯曼帝国的附属小国。奥斯曼帝国的衰退由此可见。它就是一块待宰的肥肉。无力反抗。
这个曾经有过多么辉煌过去的帝国,终于自己束缚住了自己的脚步,把自己作死。
㈥ 土耳其是横跨欧亚两洲的国家,它为什么没能崛起
因为它的处于政治冲突中心、地理位置尴尬和土耳其宗教化等等原因,都是导致它没有崛起。
三、土耳其宗教化
现在领导土耳其的总统是一个上了年纪同时还是大权都拿在手上的人,还没有军队的压制,他想把土耳其恢复到奥斯曼帝国时期,同时成为伊斯兰世界的领导者,想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要把整个土耳其宗教化。这样做的下场就会导致国家的经济实力后退。
总结一下,土耳其现在最好的做法就是停止激怒其他国家,解决好自己的国家的内部矛盾,不要想一些不实际的想法,想发展成为超级大国,那就慢慢增加自己国家实力吧。
㈦ 为什么奥斯曼帝国崩溃了衰落的原因似曾相识
土耳其人彻底灭亡拜占廷后,建立起奥斯曼帝国,因其既继承了东罗马帝国的文化,又传承伊斯兰文化,东西文明得以在这里融合。
尽管地跨亚欧非三洲,但奥斯曼帝国的各个区域都与亚细亚半岛连在一起,占据大半个地中海,是历史上惟一一个本土与周边异族长期相连的大帝国,以“第三罗马”自居。
于是, 17-- 18世纪的奥斯曼帝国,对外军事接连失败,对内则一片混乱。多瑙河沿岸的土地,整个巴尔干半岛以及北非的所有个省被肢解,沦为西方殖民主义控制下一只会下金蛋的鹅。
1788年,法国驻君士坦丁堡大使舒瓦瑟尔-古菲尔不无得意的宣称“奥斯曼帝国是法兰西最富庶的殖民地之一。”
最终,奥斯曼帝国分裂成土耳其、匈牙利、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波黑、马其顿、希腊、叙利亚、黎巴嫩、以色列、约旦、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联酋、卡塔尔、巴林、阿曼、也门、埃及、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
㈧ 为什么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会衰落
奥斯曼帝国的征服和统治给帝国境内的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阻碍了帝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庞大的军费开支造成国库枯竭和税收不断增加,人民群众负担越来越重,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终于使帝国元气大伤,日趋衰落。其衰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l 、帝国的经济技术停滞不前,缺乏当时西欧国家变革社会、提高生产力的动力。在经济技术领域,无论农业和工商业,17、18世纪的奥斯曼帝国均未发生根本变化。17世纪末一位英国人访问伊斯坦布尔后对那里的萧条和衰落作了十分生动的描写:“在君士坦丁堡,假如哪位远道而来的异乡人需要合身的衣服,需要纸、笔、墨水、餐具、鞋、帽子,总之,需要那些在世界各城市都可以找到的物品,那么,他将会发现,除了一些质量极为低劣、叫人都弄不清可派什么用场的物品外,几乎啥都没有。摆出来待售的少数商品,要么是英国的、不适宜其他任何市场的出口货,要么更糟,是德意志和荷兰仿效英国造的仿制品 …… 只能把它看作世界上最低劣、最贫困的都城。同时代的西欧正先后经历了文艺复兴、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洗礼,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和杜会生产力的提高已将奥斯曼封建军事帝国远远抛在后头。门世纪3O年代以后,英国在近东市场上已占有优势,奥斯曼帝国作为英国的一个庞大的原料、商品市场,在西方资本的原始积累中只好任人盘剥。由于外商的进入,大量欧洲银币涌入奥斯曼帝国,导致本国货币贬值,物价飞涨,奥斯曼社会内部极不安定。有人评论道:“事实上呈现在奥斯曼帝国的解体过程面前的正是西方化的胜利。”
2、 封建专制严重束缚了人们思想的解放,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奥斯曼帝国中央专制政权随着历史发展,越来越产生负面效应。奥斯曼帝国维持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政治模式,保留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框架,实行伊斯兰教政教合一、反对革新和开放的思想禁铜,这些都为帝国的衰落埋下祸根。
㈨ 16世纪后期,土耳其的实力为什么开始走向衰落
双方经过16~17世纪的角逐,奥斯曼帝国已经渡过它的强盛时代。从16世纪后期开始,奥斯曼帝国对西方的威胁的势头逐渐减弱。由于广大农民和被征服民族的反抗,地方贵族的离心倾向和宫廷贵族争夺政权的内讧,以及因侵略扩张政策而引起的与邻国的不断战争,土耳其的实力开始走向衰落。到17世纪中期,土耳其矛盾重重,内外交困,越来越走向衰落。
㈩ 领土广袤的奥斯曼土耳其怎么衰落的,是怎么一步步被肢解的
辉煌的奥斯曼帝国在19-20世纪走到了历史的尽头。当奥斯曼帝国加入同盟国,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意味着它作为砧板上的肉的命运以无法改变。
5、海峡被其他国家管理。黑海海岸基雷松之东、艾尔新疆、木施以西、比特利斯及凡湖以南归亚美尼亚;包括达达尼尔海峡及博斯普鲁斯海峡两旁的“海峡地区”成为非军事区,但协约国拥有对该地区的军事行动权。美、英、法、意、日、俄六国组成“海峡管理委员会”,负责区内航运、灯塔管理及领航等事宜;原属奥斯曼之阿拉伯及伊拉克地区领土割予英、法两国,成立新的保护地。其中卡拉塔施及马尔丁以南归叙利亚,摩苏尔以南归伊拉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