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土耳其 » 土耳其什么时候解除封锁

土耳其什么时候解除封锁

发布时间: 2023-08-08 09:35:20

Ⅰ 土耳其对于加沙地带危机的立场(急)

新华网安卡拉2009年2月7日电(记者 文怡)土耳其总统居尔7日呼吁巴勒斯坦内部实现民族和解并建立联合政府。
新华网大马士革2009年5月15日电(记者拱振喜)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与土耳其总统阿卜杜拉·居尔15日在大马士革呼吁巴勒斯坦各派尽快举行认真对话,以实现巴勒斯坦民族和解。
新华网安卡拉2007年11月13日电(记者文怡)土耳其总统居尔13日表示,土耳其希望看到一个独立的巴勒斯坦国,以推动中东地区早日实现全面、公正和持久的和平。
从以上官方媒体的报道来看,土耳其作为伊斯兰国家,是支持巴勒斯坦民族统一和建国的。

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认为加沙局势不断升级的全部责任应由“挑衅的”以色列来承担,而非象阿拉伯国家政府和国际上的官方文书所指控的那样:是伊斯兰抵抗组织“哈马斯”一再向以色列定居点发射火箭弹而导致了现今的加沙局势。埃尔多安认为,就加沙局势升级的责任而指控哈马斯是“不可接受,也是不允许的。”
埃尔多安表示,为斡旋哈马斯、以色列和安理会,他已经作好了全部准备,力促在加沙停火和解除对加沙的封锁。此外,他还将调停哈马斯和法塔赫,力促双方继续民族和解进程。
1月4日,星期天晚上,埃尔多安在卡塔尔半岛卫视的访谈节目中说:“导致现今的加沙局势,以色列应当承担责任,因为是以方没有遵守停火协议,而不是哈马斯。哈马斯为了能够解除封锁,停止以色列的对加沙的侵犯而遵守了停火的协议,但是以色列一再持续封锁加沙,从不解除对加沙的封锁。”
埃尔多安认为:“让哈马斯承担这样的责任是不可接受的,也是不允许的,因为,正是以色列以其饥饿政策挑衅了哈马斯,逼迫哈马斯宣布终止停火,更何况,哈马斯还因其是民选政府,面临着满足民众需求的巨大压力。”

从以上看出土耳其并不将哈马斯当做恐怖分子,是支持哈马斯的。
tips:巴勒斯坦现在又两个政权,法塔赫控制着约旦河西岸,哈马斯控制着加沙地带。

Ⅱ 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封锁是什么时候打破的

1972年尼克松访华,开始松动,到79年两国建交,正式解除封锁

Ⅲ 急!!有关巴以冲突

资料一

沙龙政府2001年3月上台后,以色列对巴勒斯坦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措施,特别是“9·11”事件后,沙龙借“反恐”之名,不断强化对巴勒斯坦地区的军事打击,指认阿拉法特领导的巴民族权力机构是“支持恐怖主义的实体”,要求改变巴领导层,从而导致巴以和谈陷入僵局。

2002年6月,美国总统布什提出了一个中东和平计划。此后,联合国、欧盟、俄罗斯和美国中东问题四方会议代表在此基础上几经磋商,最终形成了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并在2002年12月华盛顿会议上通过。但由于以色列的阻挠,美国没有及时公布方案的具体内容。

去年3月,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进行改革,设立了总理职位并组成新内阁。4月30日,中东问题四方会议代表分别向巴以双方递交了“路线图”计划文本,并公布了“路线图”计划内容。6月4日,巴以美三方在约旦红海港口城市亚喀巴举行峰会,宣布“路线图”计划正式启动。

“路线图”计划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公布之日至5月),巴以双方实现停火;巴方将打击恐怖活动,进行全面的政治改革,建立新的政治体制,并在安全问题上与以合作;以方则应撤离2000年9月28日以后占领的巴方领土,冻结定居点的建设,拆除2001年3月以后建立的定居点,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使巴勒斯坦人的生活恢复正常。第二阶段(2003年6月至12月)为过渡期,重点是在2003年底,建立一个有临时边界和主权象征的巴勒斯坦国。此后的两年为第三阶段,即在2005年完成巴以最终地位谈判并达成协议,建立巴勒斯坦国。

为落实“路线图”计划,巴以首脑曾多次举行会晤,巴激进组织也一度宣布停火。由于以色列坚持其强硬政策,导致巴激进派别中止停火,巴以冲突再起,和平努力再次受挫。去年9月巴以和谈中断,“路线图”计划搁浅。

资料二
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去年6月正式启动以来,人们一直担心它可能成为一个有图无路的装饰品。一年半过去了,由于各种原因,“路线图”确实仍停止在起跑线上。巴勒斯坦前领导人阿拉法特11月11日去世后,巴勒斯坦和以色列能否在新一年里重启“路线图”,终止暴力冲突,返回和平轨道,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

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由美国、欧盟、俄罗斯和联合国有关中东问题四方提出,其核心目标是建立与以色列和平共处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路线图”计划不仅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也被巴以双方所接受。对陷入僵局近3年的中东和平进程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突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遗憾的是,在过去一年半时间里,巴以双方陷入以暴易暴的怪圈而难以自拔。以色列针对巴勒斯坦的军事打击和“定点清除”逐渐升温,巴勒斯坦激进组织也不断制造针对以色列的袭击事件。以色列以阿拉法特“推进民主改革和打击恐怖活动不力”为借口,称他为“和平的障碍”,并拒绝与其接触。以色列总理沙龙后来抛出所谓的单边行动计划,试图通过撤出位于加沙的所有定居点和约旦河西岸地区的部分定居点来实现与巴方分离,然后再根据以方的主张界定一个巴勒斯坦国。这一计划遭到了巴勒斯坦方面的反对,也遭到了以色列极右势力的抵制,但是沙龙还是设法在10月26日获得以色列议会通过。

阿拉法特去世后,巴以局势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一方面,沙龙的强硬姿态表面上有所缓和,他日前发表讲话称2005年对中东和平来说是“等待多年的历史性突破年”。另一方面,巴勒斯坦方面顺利完成了权力过渡,并表示将通过明年1月举行的巴勒斯坦大选来推动巴方的政治改革。这些变化为重启已搁浅的“路线图”计划提供了契机。包括美国、俄罗斯、欧盟、联合国以及阿拉伯国家在内的国际社会都强调,有关各方应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推动中东地区实现和平。美国总统布什也表示,建立巴勒斯坦国将是他在第二个任期内优先考虑的事情。巴勒斯坦与以色列方面也对重开谈判态度积极。沙龙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委会主席阿巴斯日前在接受美国《新闻周刊》的专访时均表示愿意举行会晤,沙龙还表示将同巴方面讨论以色列从加沙和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撤离的单边行动计划。可以预见,推动巴以恢复和谈、实施“路线图”计划,将在新一年里成为中东和平进程的主调。

然而,“路线图”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仍将面临众多严峻挑战。首先是如何处理好“路线图”计划与沙龙单边行动计划的关系。沙龙政府极力推行单边行动计划,并已闯过数关,这一计划不仅赢得了美国的支持,而且得到了以色列议会的认可,沙龙决不会轻易放弃。而巴勒斯坦以及国际社会一致认为,单边行动计划必须纳入“路线图”计划之内,应以“路线图”计划为主线来实施巴以和平的步骤。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认定和处理好“路线图”计划和单边行动计划的关系,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美国能否摈弃“偏以压巴”政策,在巴以和谈中充当公正、公平的调解人角色,是中东和平能否向前推进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美国“偏以压巴”的政策过去一直制约着巴以和谈,美国支持并帮助以色列孤立和打压阿拉法特是巴以和谈陷入僵局的重要原因之一。阿拉法特“自然离去”,对于早就希望他在巴以和谈中“靠边站”的布什政府来说,重启巴以和谈的机会成熟了。特别是蝉联总统的布什在伊拉克问题上焦头烂额,重启中东和平进程,不仅可以缓解他在伊拉克问题上面临的压力,还可以争取阿拉伯国家支持美国的中东政策。然而,只要美国不放弃一贯偏袒以色列的政策,中东就很难实现全面、公正和持久的和平。

“路线图”计划第一阶段的实施是其成败的关键。根据计划,以色列需要拆除2001年3月以后在约旦河西岸建立的60多个小型定居点,大约有6万名犹太定居者将被迁回以色列境内。沙龙提出的涉及7000多名犹太定居者的加沙撤离计划,已遭到定居者和以国内极右翼势力的强烈反对。“路线图”计划第一阶段还要求巴方进行政治改革,打击恐怖活动、解散激进武装组织。在落实“路线图”方面,巴以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资料三

自4月30日“路线图”推出以来,中东和平进程明显加快,有关峰会接连不断,巴以也都表示出了一定的善意。尤其是5月29日以总理沙龙和巴自治政府总理阿巴斯的第二次会晤,更是在一些棘手问题上取得了进展。这也是巴以爆发冲突两年半来最有成果的一次会谈。如果这种趋势得以继续,中东和平就有希望。

观诸过去一个月的巴以局势,至少在两个问题上有所突破:一是以色列经过长时间的犹豫之后,终于接受了“路线图”;另一个则是巴勒斯坦改革取得进展,与哈马斯等激进武装的停火谈判也峰回路转。

在5月29日的巴以领导人会面时,承接这两大突破,沙龙和阿巴斯还在一些长期扯皮的问题上达成了一致。比如,沙龙承诺解除对约旦河西岸城市的封锁,撤离部分巴控区,允许巴工人进入以色列工作,释放部分被关押的巴勒斯坦人。

相对于以方的“重建信任”举措,阿巴斯也表示出了强烈的和平意愿。他表示,巴方将打击暴力行为,为和平创造良好条件。他并且向沙龙通报了与哈马斯等激进组织的谈判情况。

这些“善意”举措如果能付诸实施,无疑为巴以双方落实“路线图”计划创造了良好氛围,也为下一步和谈奠定了基石。

巴以和谈之所以能在现在这个时刻出现进展,既有外因,也有内因。外因是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最近的压力。作为启动和平关键一步,美国总统布什下星期将前往中东,分别与阿拉伯国家领袖和巴以总理举行高峰会谈,推动“路线图”付诸实施。面对这种大趋势,巴以也必须“表现”出自己的和平意愿。

从巴以内部来看,双方也确实都有实现和平的意愿。在经历了长达两年半的流血冲突后,双方都认识到,暴力不能解决问题,“路线图”确实是一个历史机遇。沙龙此前也曾说,尽管他本人对“路线图”不“热衷”,但“路线图”却是目前最好的一个和平方案。

但也应该看到,盘根错节了50年的巴以问题,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尽管巴以和谈出现了一些转机,但在一些根本问题上,巴以仍然存在着明显分歧。沙龙就为接受“路线图”设置了14条“保留意见”,其中包括巴方必须放弃难民“回归权”,以色列不停止犹太定居点建设。这些保留意见,自然遭到巴方拒绝。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将很可能成为和平进程的“绊脚石”。

同时应该看到,对于“路线图”,巴以内部都有强烈的反对意见,也不排除会有阳奉阴违甚至故意制造事端者。这就需要巴以双方必须有高度的政治智慧、果断的政治决策,放弃“以暴遏暴”的手法,以最大的诚意和努力保持克制,为对方采取有效措施创造条件。国际社会同时也必须建立相应的监督机构,对巴以施加公正而强大的压力,确保“路线图”不再重蹈以前和平计划的覆辙。只有这样,中东初现的和平曙光才能最终转化为和平的果实。

资料四

巴以冲突的历史由来

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古称迦南,包括现在的以色列、加沙、约旦河西岸和约旦。历史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过。公元前20世纪前后,闪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地区,成为巴勒斯坦最早的居民。公元前13世纪未,希伯莱各部落迁入巴勒斯坦,并曾先后建立希伯莱王国及以色列王国。此后巴勒斯坦又先后被亚述人、巴比伦人、波斯人及罗马人占领和统治。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在战胜罗马帝国接管巴勒斯坦后不断迁入,并被当地土着人同化,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世界各地兴起,各地的犹太人大批移入巴勒斯坦。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巴勒斯坦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英国将其分为两部分:即以约旦河为界把巴勒斯坦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称外约旦(即今约旦王国),西部仍称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此后,世界各地犹太人开始陆续移居巴勒斯坦地区。在犹太人纷纷涌入巴勒斯坦的过程中,犹太人与当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发生过多次流血冲突。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第181号巴勒斯坦分治决议。决议规定,在2.7万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领土上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耶路撒冷国际化。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由于这项决议遭到巴勒斯坦人以及阿拉伯方面的强烈反对,巴勒斯坦国却未能诞生。
以色列宣布建国后,阿以之间爆发了5次大规模战争。以色列通过战争占领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大量的巴勒斯坦领土,数百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园,沦为难民。长期以来,以色列在被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实施犹太移民政策,大量兴建犹太移民定居点,力求通过改变其占领领土上的人口结构,建立一个大以色列国。
为了恢复民族权利,重返家园,巴勒斯坦人开始了武装斗争。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 “巴解组织”)成立,其目标就是要在“巴勒斯坦领土上消灭犹太复国主义”。从此,巴勒斯坦开始了反对以色列入侵的武装斗争。多年的战争使双方认识到,谁也无法消灭谁,战争解决不了问题。在国际社会的斡旋下,巴以双方开始寻找政治解决的途径。
1991年10月马德里中东和会召开,阿以间开始艰难的和平谈判。在阿以和谈中,巴以和谈是构成中东和平进程的关键。1993年9月,巴以双方签署了第一个和平协议-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以来,双方还签署了一系列协议,然而这些协议由于以历届政府的有意拖延而未能彻底执行。尽管根据有关协议,1994年5月巴勒斯坦开始自治,但关于巴勒斯坦最后阶段谈判却因双方在耶路撒冷的归属、犹太人定居点、巴勒斯坦难民回归、巴以边界划定等棘手问题上分歧太大,巴以双方至今没有达成永久性和平协议。
2000年9月,以强硬派领导人沙龙强行进入伊斯兰圣地阿克萨清真寺,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巴以流血冲突,特别是2001年3月沙龙政府上台以后,由于沙龙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政策,巴勒斯坦一些激进组织针对以色列人制造了一系列“恐怖活动”,致使以色列采取了强烈打击报复,巴以双方陷入报复与反报复的恶性循环。

资料五

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古称迦南,包括现在的以色列、加沙、约旦河西岸和约旦。历史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过。公元前20世纪前后,闪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地区,成为巴勒斯坦最早的居民。公元前13世纪未,希伯莱各部落迁入巴勒斯坦,并曾先后建立希伯莱王国及以色列王国。此后巴勒斯坦又先后被亚述人、巴比伦人、波斯人及罗马人占领和统治。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在战胜罗马帝国接管巴勒斯坦后不断迁入,并被当地土着人同化,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世界各地兴起,各地的犹太人大批移入巴勒斯坦。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巴勒斯坦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英国将其分为两部分:即以约旦河为界把巴勒斯坦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称外约旦(即今约旦王国),西部仍称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此后,世界各地犹太人开始陆续移居巴勒斯坦地区。在犹太人纷纷涌入巴勒斯坦的过程中,犹太人与当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发生过多次流血冲突。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第181号巴勒斯坦分治决议。决议规定,在2.7万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领土上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耶路撒冷国际化。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由于这项决议遭到巴勒斯坦人以及阿拉伯方面的强烈反对,巴勒斯坦国却未能诞生。

以色列宣布建国后,阿以之间爆发了5次大规模战争。以色列通过战争占领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大量的巴勒斯坦领土,数百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园,沦为难民。长期以来,以色列在被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实施犹太移民政策,大量兴建犹太移民定居点,力求通过改变其占领领土上的人口结构,建立一个大以色列国。

为了恢复民族权利,重返家园,巴勒斯坦人开始了武装斗争。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 “巴解组织”)成立,其目标就是要在“巴勒斯坦领土上消灭犹太复国主义”。从此,巴勒斯坦开始了反对以色列入侵的武装斗争。多年的战争使双方认识到,谁也无法消灭谁,战争解决不了问题。在国际社会的斡旋下,巴以双方开始寻找政治解决的途径。

1991年10月马德里中东和会召开,阿以间开始艰难的和平谈判。在阿以和谈中,巴以和谈是构成中东和平进程的关键。1993年9月,巴以双方签署了第一个和平协议-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以来,双方还签署了一系列协议,然而这些协议由于以历届政府的有意拖延而未能彻底执行。尽管根据有关协议,1994年5月巴勒斯坦开始自治,但关于巴勒斯坦最后阶段谈判却因双方在耶路撒冷的归属、犹太人定居点、巴勒斯坦难民回归、巴以边界划定等棘手问题上分歧太大,巴以双方至今没有达成永久性和平协议。

2000年9月,以强硬派领导人沙龙强行进入伊斯兰圣地阿克萨清真寺,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巴以流血冲突,特别是2001年3月沙龙政府上台以后,由于沙龙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政策,巴勒斯坦一些激进组织针对以色列人制造了一系列“恐怖活动”,致使以色列采取了强烈打击报复,巴以双方陷入报复与反报复的恶性循环。

目前,很多国家都公开指责以色列严重违反国际法一般原则和准则,抨击以色列犹太民族由一个饱受苦难和折磨的民族变成了超级大国在中东地区的刽子手,称其在巴勒斯坦地区的行动是侵略行径。

资料六
巴以冲突的由来

公元前20世纪前后,阿拉伯半岛上闪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成为该地区最早的居民。公元前13世纪末,希伯来人也来此并于公元前11世纪建立希伯来王国。此后巴勒斯坦又先后被亚述人、巴比伦人、波斯人及罗马人占领和统治。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统治该地区后,将犹太人逐出该地并使之流落世界各地。公元7世纪,巴勒斯坦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阿拉伯人在战胜罗马帝国接管巴勒斯坦后不断迁入,并被当地土着人同化,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公元15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开始统治巴勒斯坦。

中东问题涉及巴勒斯坦问题和阿以争端两方面,巴勒斯坦问题是其核心。欧洲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于19世纪末兴起,主张犹太人回到故土巴勒斯坦建立家园,随后许多犹太人开始移民巴勒斯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从统治巴勒斯坦400多年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手中接管了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权”,并以约旦河为界把该地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称外约旦(即今约旦王国),西部仍称巴勒坦(即今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1917年,英国发表着名的《贝尔福宣言》,准许犹太人返回巴勒斯坦建立“犹太人之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纳粹德国的屠犹政策,大批犹太人想方设法移居巴勒斯坦,并不断与英国统治当局和当地阿拉伯人发生冲突。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关于巴勒斯坦地区实行分治的第181号决议,规定在该地分别建立阿拉伯国家和犹太国家,耶路撒冷市为国际城市。犹太人于1948年5月14日建立以色列国,但阿拉伯人坚持反对并最终没有建立国家。阿以矛盾此后不断激化,并于1949、1956、1967和1973年相继发生四次大规模战争。以色列通过战争,不仅占领了联合国决议划分给阿拉伯人的土地,而且占领了西奈半岛、戈兰高地和黎巴嫩南部地区以及整个耶路撒冷市,近150万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沦为难民。

Ⅳ 热气球最高可以升多高

热气球如果不带人的话,可以极限升到2万多米高,目前带人的热气球最高只升到7千多米。

Ⅳ 关于二战的事

二战大记事
(1939年)

9月1日 德国进攻波兰
9月3日 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英国颁布义务兵役法案并建立战时内阁;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对德宣战;德国潜艇击沉英国客轮“雅典尼亚”号
9月4日 日本政府声明不参与欧洲战争
9月5日 美政府声明美国在战争中保持中立
9月6日 南非联邦对德宣战
9月7日 阿富汗声明在战争中保持中立
9月8日-28日 华沙保卫战
9月10日 加拿大对德宣战
9月12日 同盟国在阿贝维尔城召开第一次最高军事会议
9月15日 苏、蒙和日本签订哈勒欣河停战协定;德军占领卢布林
9月16日-17日 波兰政府迁往罗马尼亚
9月17日 苏联红军越过苏波国界,进驻西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9月26日 法国政府禁止共产党活动
9月28日 苏联和爱沙尼亚签订互助条约
9月28日苏德签订划定边界条约
9月30日 波兰流亡政府成立
10月2日 最后一批波兰兵停止抗击德军;泛美会议确定美洲沿海300海里为安全海区
10月8日-12日 德国将波兰西部省份并入德国,并在其余地区建立“波兰占领区总督管辖区”
10月19日 英、法、土签订同盟条约
10月28日 布拉格等捷克城市举行反法西斯游行示威
11月1日-2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决定接受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加入苏联,并与乌克兰、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合并
12月18日 德国战舰“施比海军上将号”在拉普拉塔湾被击沉
(1940年)

2月24日 德最高统帅部批准进攻法、比、荷作战计划
3月21日-6月16日 法国雷诺政府当政
4月9日 德军侵入挪威和丹麦
4月14日 英法远征军在挪威登陆
5月10日 德军侵入比利时和荷兰
5月10日 英国张伯伦下台,丘吉尔组阁
5月13日 德军在色当突破盟军防线
5月14日 荷兰军队投降
5月18日 希特勒命令将比利时的三个区合并于德国
5月20日 任命魏刚为法国战区盟军总司令
5月26日-6月3日 英、法军队敦刻尔克大撤退
5月28日 比利时军队投降
6月3日-7日 英法军队从北挪威撤退
6月10日 意大利对英法宣战
6月14日 德军攻入巴黎
6月16日 丘吉尔建议建立英、法两个国家的统一体
6月18日 戴高乐将军号召进行抵抗并组织“自由法国”运动
6月20日 美国建立两党政府
6月22日 法德签订康边停战协定;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灭亡
6月24日 法意在罗马签订停战协定
6月28日 美国通过国防法
7月1日 法国贝当政府迁往维希
7月19日-8月19日 意大利军队进攻北非
7月4日 法国贝当政府与英国绝交
7月10日 法国民议会将国家全部政权移交贝当
7月16日 希特勒下令准备“海狮战役”
7月18日 英日签订暂时封闭滇缅公路协定
7月22日 英国成立专门作战指挥机构
7月31日 德国军政领导人会议决定准备发动对苏战争,军队增加到180个陆军师
8月13日 德空军开始集中轰炸英国
8月17日 希特勒宣布完全封锁不列颠群岛
9月13日 意大利军开始进攻利比亚
9月25日 德国侵略者取缔挪威行政委员会
9月27日 德、意、日在柏林签订三国协定
10月12日 德军进攻罗马尼亚
10月28日 意大利进攻希腊
11月5日 罗斯福第三次当选美国总统
11月14日-19日 德空军袭击伯明翰、考文垂
11月20日 匈牙利加入法西斯国家三国协定
12月9日-1941年2月10日 英军在北非对意大利军发起反攻
12月18日 希特勒签署关于对苏战争的第21号命令(“巴巴洛萨计划”)

(1941年)

1月22日 英军占领托布鲁克(北非)
2月9日 德国宣布吞并卢森堡
2月11日 德军进入北非
2月17日 保加利亚-土耳其发表互不侵犯宣言
3月1日 保加利亚加入三国协定
3月25日 南斯拉夫加入三国协定
3月27日 通过英、美协同作战报告
3月30日-4月15日 德、意军队在北非发动攻势
4月6日 德国及其盟国入侵南斯拉夫和希腊
4月11日 美海军扩大大西洋巡防区
4月13日 苏、日中立条约签订
4月17日 南斯拉夫军队投降
4月21日 希腊军队投降
4月24日-29日英军从希腊撤退
5月20日 德空运部队在克里特岛登陆
5月27日 英军击沉德国主力舰“俾斯麦”号
5月27日 美国宣布处于“无限期紧急状态”
6月8日 英军进驻叙利亚
6月9日 德国成立特别司令部“东方部”
6月18日 德国-土耳其签订友好互不侵犯条约
6月22日 德国法西斯侵入苏联,苏联卫国战争开始
6月22日 丘吉尔声明在对德战争中英国支持苏联
6月23日 苏联人民委员会和联共(布)中央决定建立苏联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
6月23日 美国政府声明在战争中援助苏联
6月30日-7月1日 德军占领里沃夫和里加
7月7日 塞尔维亚开始反法西斯武装起义
7月10日-9月10日 斯摩棱斯克保卫战
7月12日 苏、英就在对德作战中协同一致问题达成协议
7月21日 德空军第一次空袭莫斯科
8月4日-10月16日 敖德萨保卫战
8月14日 英、美签订大西洋宪章
8月29日 德、意就在欧洲建立“新秩序”发表宣言
9月8日 德军包围列宁格勒
9月30日-1942年4月20日莫斯科保卫战
10月19日 英国军事生产工人全国会议通过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协议
10月30日-1942年7月4日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
11月27日 意大利侵略军被赶出埃塞俄比亚
12月5日 苏军在莫斯科转入反攻
12月6日 英对芬、匈、罗宣战
12月7日 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12月8日 德最高统帅部指示德军在苏德战线转入防御
12月11日 德、意对美宣战。德、意、日缔结共同对英、美作战协定
12月16日-17日 英、苏代表在莫斯科谈判
12月16日 阿根廷进入特别戒严状态
12月19日 希特勒任德军最高统帅
12月21日 南斯拉夫游击队组成第一支正规军
12月24日-1942年1月14日罗斯福和丘吉尔就对轴心国斗争的策略问题进行谈判
12月25日 日军占领香港
12月 巴拿马、古巴、海地、危地马拉、多米尼加、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萨尔瓦多对德、意、日宣战

(1942年)

1月1日 26国《同盟国宣言》在华盛顿签订
1月2日 日本占领马尼拉
1月5日 波兰共产主义组织统一为波兰工人党
1月13日 同盟国代表会议在伦敦通过惩治战犯声明
1月15日-28日 美洲国家第二次协商会议
1月18日 轴心国划分作战区军事协定
1月29日 苏、美、伊在德黑兰签订同盟条约
2月1日 挪威吉斯林傀儡政府成立
2月6日 菲律宾建立全国抗日统一战线
2月15日 日军占领新加坡
2月23日 美英签订在反侵略战争中互助原则的协议
2月28日 日军侵占爪哇岛。
3月7日 日军侵占仰光
3月9日 荷军在印尼投降
3月 菲律宾成立人民抗日军
3月 阿尔巴尼亚建立全国解放委员会
3月 英美建立联合参谋部
4月28日 美空军袭击东京、横滨、名古屋和神户
5月4日-8日 珊瑚海海战
5月5日日军占领菲律宾群岛
5月5日 日军占领瓜达尔卡纳群岛
5月20日 苏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颁布卫国战争勋章命令
5月26日 苏、英签订在战争中结成同盟以及战后合作互助条约
5月30日 苏成立游击运动中央司令部
6月1日 墨西哥对轴心国宣战
6月4日-7日 日本舰队在中途岛战败
6月11日 苏美签订在战争中互助原则的协议
6月28日 德军开始向顿河进攻
7月14日 印度国大党工人委员会要求印度立即独立
7月17日-1943年 斯大林格勒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7月18日-25日英美伦敦谈判
7月25日-12月31日 苏军在北高加索进行保卫战
7月 加拿大军参加欧战活动法案生效
8月9日 英殖民当局逮捕甘地、尼赫鲁等国大党领导人
8月12日-15日 英苏首脑在莫斯科会谈
9月5日 苏发布《关于游击运动的任务》命令
10月14日 苏联政府声明"希特勒侵略者及其同伙应对在欧洲所占领的国家所犯下的罪行承担责任"
10月23日 英国在阿拉曼开始进攻
11月2日 苏设立国家非常委员会调乍得国法西斯侵略者及其同伙的暴行
11月8日 英美军队在德属北非港口登陆
11月11日 德、意军队侵占法国非占领区
11月13日 英军进入托布鲁克
11月19日 苏军在斯大林格勒转入反攻
12月4日 苏波签订互助友好声明
12月18日 苏联政府发表关于阿尔巴尼亚独立的声明

(1943年)

1月13日 德国宣布总动员
1月14日-26日 英美卡萨布兰卡会谈
1月18日 苏军突破列宁格勒封锁线
1月21日 英美联合司令部指示对德国工业设施进行空袭
1月23日 英军进入的黎波里
2月8日-14日 苏军解放库尔斯克、克拉斯诺达尔、顿河罗斯托夫、伏罗希洛夫格勒
2月10日 《阿尔及利亚人民宣言》制订
2月10日 甘地开始绝食三周
3月5日-4月2日 都灵、米兰等城市军工企业举行罢工
3月5日 雅典万人游行示威,抗议德国占领者强迫人民负担劳动义务
3月9日 以苏加诺为首的印尼“人民精神力量中心”建立
3月21日 英美军开始进攻突尼斯
4月7日-10日 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会谈
4月15日 法共《人道报》发表《准备武装起义总指示》
4月25日 苏联政府和波兰流亡政府绝交
5月11日-19日 丘吉尔和罗斯福在华盛顿会谈
5月12日-13日 德“非洲”集团军群在突尼斯投降
5月27日 法国建立抵抗运动全国委员会
5月末 印度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6月3日 法民族解放委员会在阿尔及尔成立
6月10日 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决定解散共产国际的全部组织机构
7月10日 英美陆战队在西西里岛登陆
7月12日-13日 “自由德国”全国委员会召开成立大会
7月24日-25日 意大利法西斯政府被推翻,墨索里尼被捕,巴多里奥政府建立
7月25日-8月3日 英美空军集中袭击汉堡
7月27日 意大利解散法西斯党
8月17日 英美军占领西西里岛
8月17日-25日 英美魁北克会谈
8月23日 苏军解放哈尔科夫
8月25日 以蒙巴顿为首的东南亚盟军指挥部建立
8月 日本宣告缅甸“独立”
9月8日 意大利宣告投降,德军占领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各省
9月23日 墨索里尼宣布成立新法西斯“社会共和国”
9月25日 苏军解放斯摩棱斯克
10月13日 意大利(巴多里奥政府)对德宣战
10月14日 菲律宾傀儡共和国成立并和日本缔结军事同盟
10月19日-30日 苏、美、英外长莫斯科会议
10月21日 日本在新加坡建立“自由印度临时政府”
11月1日 美陆战队在布干维尔岛登陆
11月6日 苏军解放基辅
11月20日 美军在吉尔伯特群岛登陆
11月22日-26日 开罗会议
11月28日-12月1日 德黑兰会议
12月24日 苏军开始进攻乌克兰

(1944年)

1月14日 苏军在列宁格勒和诺夫哥罗德转入进攻
1月24日 苏军解放乌克兰第涅伯河右岸地区、西乌克兰和克里米亚部分地区
1月27日 列宁格勒封锁完全解除
3月15日 法国抵抗运动全国委员会批准抵抗运动纲领
3月19日 德军占领匈牙利
3月 法国爱国战线组织合并为法国内地军
5月11日 英美军队开始进攻罗马
6月2日 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宣布成立法国民族解放委员会
6月4日 盟军进驻罗马
6月6日 英美军队在诺曼底登陆,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6月13日 德国V-1飞弹首次射击英国本土
6月15日 美军在塞班岛登陆
6月20日 罗马尼亚组成民族民主同盟
6月23日-24日 苏军在白俄罗斯开始进攻
6月26日 美军进入瑟堡
7月3日 苏军解放明斯克并在东部包围的中央集团军群部分兵力
7月10日-10月22日 苏军进行利沃夫-散多梅希攻击战
7月18日 盟军进入克恩城
7月18日 日本东条英机内阁辞职。小矶国昭组阁
7月20日 施陶芬博尔格上校谋杀希特勒未遂
7月21日 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成立
8月1日-10月2日 华沙起义
8月2日 土耳其和德国断绝外交和经济关系
8月15日 盟军在法国南部登陆
8月18日 德共主席台尔曼被害
8月19日-25日 巴黎人民起义胜利
8月20日 苏军在摩尔达维亚开始进攻
8月21日-27日 盟军进抵塞纳河并强行渡河
8月23日-24日 罗马尼亚“八?二三”武装起义,罗马尼亚对德宣战
8月26日 美英事实上承认戴高乐政府
8月28日 戴高乐命令解散国内武装力量
9月2日 盟军解放布鲁塞尔
9月14日 苏军在波罗的海转入进攻
9月19日 英苏和芬兰签订停战协定
9月21日 苏联和南斯拉夫就苏对南军事援助进行谈判
10月20日 美军在莱特岛登陆
10月20日 苏军和南斯拉夫军队解放贝尔格莱德
10月23日 苏、美、英政府承认法国临时政府
10月24日-25日 美日舰队菲律宾海战
10月28日 盟国和保加利亚签订停战协定
11月2日 铁托和舒巴希奇签订协议成立南斯拉夫统一政府
11月10日-11日 德国从希腊撤军
11月29日 人民解放军解放阿尔巴尼亚
12月10日 苏法签订同盟互助条约
12月16日-25日德军在阿登反攻

(1945年)

1月2日-5日 苏联承认波兰临时政府并恢复苏波外交关系
1月17日 苏波军队解放华沙
1月20日 匈牙利和盟国签订停战协定,匈对德宣战
2月4日-11日 雅尔塔会议
2月8日-24日 苏军向西里西亚进攻战
2月8日 盟军在莱茵河地区开始进攻
2月13日 布达佩斯解放
2月23日 土耳其对德日宣战
3月9日 日本在越、柬、老撤销法国的殖民行政机关并建立傀儡政府
3月9日-12日 印度支那共产党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通过准备抗日武装起义的方针
3月22日 开罗代表大会签订阿拉伯国家联盟条约
3月27日 缅甸举行反对日本侵略者武装起义
4月1日 盟军在鲁尔区包围德军兵团;美军占领冲绳岛
4月4日 从匈牙利领土彻底驱逐德国法西斯军队
4月5日 苏联政府废除苏日中立条约;捷政府通过“科希策纲领”
4月9日 苏军进入哥尼斯堡
4月11日 苏、南签订友好互助和战后合作条约
4月12日 美国总统罗斯福逝世
4月13日 苏军占领维也纳
4月16日 苏军开始进攻柏林
4月19日 意大利起义者解放波伦亚
4月21日 苏波同盟互助条约
4月25日 苏美军在托尔高会师
4月25日-6月26日 联合国大会在旧金山召开
4月28日 墨索里尼被处死
4月29日 德军在北意大利投降
4月30日 希特勒自杀
5月1日 欧洲协商委员会批准“德国管制机构协定”
5月2日 苏军占领柏林
5月5日-9日 布拉格人民起义和解放
5月7日 德军无条件投降书预签
5月8日 签署德军无条件投降书
6月5日 苏、美、英、法宣告德国战败,由四大盟国掌握德国最高政权
6月26日 签署联合国宪章
6月28日 波兰民族统一临时成立
7月17日-8月2日 波茨坦会议
8月6日 美国原子弹炸毁日本广岛
8月8日 苏军对日宣战
8月9日 美国原子弹轰炸日本长崎
8月14日 日本最高首脑讨论无条件投降问题
8月14日 苏中签订友好同盟条约
8月15日 日本天皇的《停战诏书》正式播发,宣布无条件投降
8月18日 苏军在千岛群岛登陆
9月2日 日本代表外相重光葵和日军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在东京湾内美国军舰“密苏里”号甲板上签署正式投降书

Ⅵ 加沙的历次战争

巴勒斯坦西部地中海岸与埃及接壤的一片土地。1948-1949年第一次中东战争后,由埃及管理。主要城市加沙。该区呈矩形,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6-8公里。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被以色列占领。
加沙地带是位于以色列与埃及之间、面向地中海的一个狭长地区,一个交通要塞。面积365平方公里,2015年约有220万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在1937年的“皮尔方案”中,加沙地带是巴勒斯坦南部阿拉伯区的一部分,在地理上并没有同约旦河西岸分离。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包括加沙地带在内的1.15万平方公里地域划归“阿拉伯国”。由于阿拉伯国家反对,“阿拉伯国”未能成立。1967年“六·五战争”中,加沙地带被以色列占领。
根据巴以签署的相关协议,加沙地带1994年5月成为巴勒斯坦率先实行有限自治的地区之一,并一度成为巴勒斯坦的政治中心。2005年8月15日,以强硬着称的以色列阿里埃勒·沙龙总理实施单边行动计划,开始从加沙地带撤离了8000名犹太人,当年9月12日,以色列军队完成了撤军,包括约旦河西岸的4个地方,结束了对加沙地带38年的占领。加沙真正回到巴勒斯坦人怀抱。但长期以来,由于以色列动辄实行封锁政策,加沙地带民众处于极端贫困状态,60%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以色列从加沙地带的撤离是因为据沙龙判断,根据人口比例继续占领下去是很困难的事情了。包括约旦河西岸,意图是要建造起隔离墙,把占领的土地合并在一起,与巴勒斯坦人分离开来,维持以色列的犹太性,总之,就是要保持以色列的住民大多数是犹太人。 在加沙地带,活跃着众多巴勒斯坦武装派别。巴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巴伊斯兰圣战组织等主要武装派别都集中在这里。随着巴以冲突的持续,巴武装人员不时从加沙地带向以境内目标发动袭击,以色列则加大了对加沙地带的封锁和军事打击,多次进入加沙地带展开军事行动。 2007年6月,哈马斯与巴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在加沙地带发生冲突,哈马斯夺取了加沙地带控制权。自哈马斯全面控制加沙地带后,以色列关闭了加沙地带通往外界的关口。以色列的封锁造成加沙地带生活用品极度短缺,民众生活十分艰难。
2008年12月26日,以色列向加沙地区发动了代号为“铸铅行动”的作战计划,造成至少1414名巴勒斯坦人死亡、5500人受伤。 以色列国防部长巴拉克2010年5月27日向多国外交官解释以方封锁加沙地带的政策时表示,哈马斯一直试图损害以安全利益并羁押以被俘士兵沙利特,因此,以方的封锁还将继续。
然而,近3年的封锁已在加沙地带造成严重人道主义危机。分析人士指出,封锁对正在进行的巴以间接谈判构成负面影响。封锁一日不除,巴以僵局恐难打破。
加沙:城如监狱民不聊生
2007年6月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通过武力夺取对加沙地带的控制权后,视其为主要安全威胁之一的以色列开始对加沙地带实施封锁。
以色列在加沙地带外围修建了十米高的厚重水泥隔离墙,每隔十几米就有一座岗楼,隔离墙以外300米是安全隔离区,闯入隔离区者将遭到无情射杀。此外,根据国际规定,加沙地带西部沿海有15公里的捕鱼区,但目前以色列仅允许加沙地带的渔民在距海岸线3公里的范围内打渔,以军舰随时在海上巡逻,向越线的渔船开火。
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将当下的加沙地带形容为一所巨大的“监狱”。据不完全统计,150多万人口的加沙地带目前有70%以上的居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一半以上的耕田荒废,失业率奇高,大部分居民生活只能靠联合国的救济维持。
以色列对加沙地带实施封锁的主要目的就是打击哈马斯势力,而哈马斯的宗旨是通过武力,抵抗以色列对巴勒斯坦的占领。
2008年底至2009年初,以色列以阻止加沙地带武装人员向以境内发射火箭弹为由实施“铸铅行动”。军事打击共造成1400多名巴勒斯坦人丧生,5500余人受伤,约5万人无家可归,巴勒斯坦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约40亿美元。
由于担心哈马斯利用建筑材料构建军事设施,以色列禁止任何钢筋、水泥等物资进入加沙地带,即使联合国也无法将建筑材料运入加沙地带,当地居民只能把遭战火摧毁的建筑手工拆除,然后用畜力车将废料运送到水泥厂回收再利用。当地遭损毁破坏的建筑无法被修复,断壁残垣只能凄凉地“滞留”原地,各条道路年久失修,坑洼不平。
以方:面对谴责坚持封锁
2010年5月27日,以色列政府的一位人士告诉新华社记者,以方打算强制要求一支由多国民间机构组织、向加沙地带运送人道主义物资的船队接受检查。这一决定反映了以政府现阶段在加沙地带封锁政策上的态度。
以色列一直视控制加沙地带的哈马斯为主要安全威胁之一。但从长期看,封锁政策无法给以色列带来彻底的安全保证。“铸铅行动”后,来自加沙地带方面的袭击活动虽然有所减弱,却没有消失,哈马斯仍坚持武装反抗以色列占领巴方领土的方针。
封锁政策以及“铸铅行动”让以色列面临巨大国际压力。一名未公开姓名的欧盟资深外交官先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暗示,以色列对加沙地带的政策让其成为欧盟地区官方和民间的批评对象,缩小了以色列外交空间。
以色列希伯来大学政治学教授加迪·沃弗斯菲德也对上述看法表示认同。他说,类似强制检查向加沙地带运送人道物资船队这样的行动对以色列来说就像“外交公关上的一次灾难”。以色列内阁多名部长也在2010年5月26日的一次会议上表达了对加沙地带政策损害以方国际形象的担忧。
近一段时期,以政府迫于国际社会压力在封锁加沙的问题上出现些许松动。但按照专家普遍看法,以色列短期内解除加沙封锁的可能性不大。沃弗斯菲德认为,以色列强制检查运送人道物资船队的决定表明,以方将维持加沙封锁政策,即使清楚这一政策将损害自身外交利益和国际形象。
前景:解封不易尚需努力
加沙地带民众深受以色列封锁之苦,不断组织各种集会、游行等活动,一再呼吁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国际社会敦促以色列尽快解除封锁。
阿巴斯多次表示,对加沙地带百姓的封锁令人痛心,应尽快解除对那里的封锁,使加沙地带居民享有正常生活的权利。阿巴斯呼吁哈马斯为巴勒斯坦人民的未来考虑,尽快恢复与在约旦河西岸地区的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举行对话,签署由埃及起草的民族和解协议,实现巴勒斯坦人民的内部团结。
封锁也对正在进行的巴以间接谈判造成严重影响。哈马斯明确表示,以色列在持续封锁加沙地带同时与巴民族权力机构进行的谈判前景令人担忧。
为解除以色列对加沙地带的封锁,联合国付出了不懈努力。2010年3月以来,包括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内的不少联合国官员先后走访加沙地带,对那里的经济、人权、教育、儿童发展等问题进行调查和评估。潘基文3月访问加沙时说,以色列封锁加沙的政策“令人无法接受”。
虽然国际社会将继续致力于解除以色列对加沙地带的封锁,但在以色列的强硬政策下,解除封锁之路依然漫长。 以军袭击救援船队
当地时间2010年5月31日凌晨,以色列军舰向试图驶入加沙地带沿海地区的国际人道主义救援船队开火。
据以色列媒体报道,冲突造成19人死亡,26人受伤,伤者包括4名以军士兵。以色列军方当天下午证实,已将船只拖至以南部港口,并对船上人员和物品进行了检查。
这支船队由40多个国家资助,计划于当地时间31日抵达加沙地带。船队共装载了超过1万吨的食品、药品和建筑材料等物资,船上有来自欧洲和阿拉伯国家的约750名船员。
双方各执一词 一支由6艘船只组成的国际救援船队当天凌晨试图进入加沙地带海域,正在该海域巡逻的以色列海军强行拦截该船队后,登上了其中一艘土耳其货船,随后双方人员发生激烈冲突,并造成多人死伤。
冲突发生后,双方对事件的起因各执一词。
反对以色列封锁加沙地带的国际和平组织“自由加沙运动”表示,以军登船后立即开火,船上平民出于自卫进行了还击。
以色列军方则发表声明,称以军登船后发现部分船员手持武器,并有一名船员试图抢夺以军枪支,枪支走火引发了其他士兵开火。以色列副外长阿亚龙则强调,从救援船只上搜出的部分枪支推断,此次冲突很可能是该船队事先策划好的。
多方反应强烈
以军的袭击行动招致多方强烈反应。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2010年5月31日发表声明,谴责以色列向前往加沙地带运送援助物资的船只开火,并呼吁对这起事件展开彻底调查。
土耳其副总理阿林奇宣布召回土驻以大使,并表示将向联合国安理会发出申请,要求彻查此事。此外,土耳其原计划与以色列联合举行的3场军事演习也被全部取消。同一天,上万名土耳其人上街游行,抗议以军向国际救援船队开火。
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对以方的行为进行了措辞强烈的谴责。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领导人哈尼亚表示哈马斯将举行紧急会议。
埃及外交部谴责以色列军队对国际救援船队的袭击行为,呼吁以立即解除对加沙的封锁和对其他巴勒斯坦领土的限制措施。
叙利亚外交部也发表声明指出,以色列的行为是“血腥的海盗行径”。叙外长穆阿利姆还号召国际社会帮助被以色列拘捕的船员平安返回各自的国家。
阿盟对以军的行径“强烈谴责”,认为这一“恐怖主义行为”是对国际法和人道主义的藐视。阿盟将就此召开紧急会议。
欧盟轮值主席国西班牙的外交部已就此召见以色列驻西班牙大使,要求以方就这一“严重事件”作出解释。 法国外长库什内发表声明,谴责此次事件,并要求立即就此展开调查。
英国政府对事件表示遗憾,并呼吁以方开放所有通道,以便让国际援助物资进入加沙地带。
当地时间2010年6月5日,备受关注的以色列拦截加沙国际救援船一事再生枝节,一艘驶往加沙地带的国际人道主义救援船“雷切尔·科里”号当地时间5号遭到以色列海军拦截,以海军士兵在没有与船员发生冲突的情况下登船。
据当地媒体报道,以色列海军三艘军舰从当日清晨就开始尾随该船,并五次发出令其改道的要求,但最终无果,海军士兵中午时分由舰艇登船,而没有采用像5月31号登船时直升机空降的形式。报道还称,以军是得到对方完全同意的情况下才登船的,登船后船员服从以军命令,以军只用了几分钟时间就控制了船员,并没有与对方发生任何冲突。
“雷切尔·科里”号救援船来自爱尔兰,载有约1200吨物资,其中包括建筑材料和纸张等以色列严格控制运入加沙的物资,船上的19名国际人士包括志愿者、媒体记者以及船员,大部分来自爱尔兰和马来西亚。该船原计划于2010年5月31日被以军拦截的6艘船同行,但因故障取消了行程。加沙地带。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5号拦截行动之后发表讲话说,今天我们看到这两艘船的区别,科里号是一艘和平之船,我们不同意他们的观点,但是尊重他们表达的权利,而土耳其船的背后是一群支持恐怖势力的暴力极端分子,他还表示,以色列将继续行使自卫的权利。
实际上,在“雷切尔·科里”号救援船出发前,就已经遭到以色列外长利伯曼的警告:“任何伤害以色列主权的船只都将被截流,‘雷切尔·科里’号抵达加沙的机会为零”。
联合国人权组织官员当天对以军登船的行为表示不满。
以色列空袭加沙
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秘书长阿拉比于2012年3月12日发表声明,谴责以色列对加沙的持续空袭,呼吁联合国安理会承担起责任,依据国际法采取果断行动,阻止以色列的行为。
阿拉比说,这些敌对行为将产生严重的后果。他表示将继续与巴勒斯坦领导层和其他阿拉伯国家保持磋商,以便采取行动阻止冲突继续。
另据埃及官方中东社报道,埃及驻以色列大使奥斯曼表示,埃及正全力斡旋以促使以色列尽快结束敌对行动,防止事态进一步升级。
2012年3月9日,巴勒斯坦武装组织“人民抵抗委员会”下属军事派别“萨拉赫丁旅”总书记祖海尔·盖斯在加沙城西部遭以军导弹袭击身亡并引发此轮巴以冲突。以色列对加沙地带的轰炸迄今已造成23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另有73人受伤。
2012年11月14日,以色列对加沙地区发动空袭。这是四年来以色列最密集的轰炸行动,到目前为止已造成至少15人死亡,包括哈马斯武装组织一名军事领袖。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178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513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506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094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148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801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721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1308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776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