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土耳其 » 土耳其为什么要打伊拉克

土耳其为什么要打伊拉克

发布时间: 2023-08-10 18:06:49

㈠ 如何评价土耳其军队借演习的名义入侵伊拉克

说明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下面我们分三个角度谈谈土耳其坦克开入伊拉克的影响。从土耳其的角度看:最近被11.24击落俄战机事件搞得焦头烂额。北约盟友已经逐渐表露出不愿掺和这事的意愿,西方舆论也开始批评土耳其过激的做法。假如进入领空就被击落,那土耳其自己的飞机真不知道要被希腊击落多少回。而且北约也觉得现在还真没必要跟俄罗斯撕破脸。另一方面俄罗斯不停公布IS从土叙边境运油的证据,即使这些证据不能证明与土耳其政府高层有关,他的基层边防系统也逃脱不了干系。以至于埃尔多安开始耍赖,声称是俄罗斯买了IS的石油。(如何看待土耳其总统称俄参与is非法运油,并将公布证据? - 黄兔子的回答)因此对土耳其政府来说很有必要转移视线,大国惹不起,我惹小国,反正伊拉克北部也不是什叶派中央政府控制,知不知会没有实际意义,伊拉克政府说是入侵也只能口头抗议,它鞭长莫及啊。上面只是土耳其坦克开入伊拉克的现实原因,还有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切断已有雏形的“库尔德斯坦”。(库尔德人为啥在每个国家都很苦逼的样子?不能独立建国吗? - 黄兔子的回答)对土耳其来说库尔德才是心腹大患,什么IS,俄罗斯都是浮云,有且只有库尔德斯坦才是埃尔多安心头的噩梦。最近一段时期以来,库尔德人已经成为国际舞台的香饽饽,美国人看重他们,大肆培养,援助,国际社会同情他们,不少西方志愿者进入科巴尼帮助抵抗IS,俄罗斯在11.24战机被击落之后也开始向库尔德人空投武器。(土耳其坦克以演习名义开进伊拉克 伊称等同入侵土耳其阿纳多卢通讯社还报道称,俄罗斯空军还于5日早晨为靠近土耳其的库尔德武装空投了约5吨武器,库尔德媒体BasNews也报道了这 一消息。)所有这些让土耳其决策层如坐针毡,视而不见置若罔闻是不可能的,只好咬紧牙关,霸王硬上弓,狠下一条心,豁出老脸去,派军队进入伊拉克,把这种趋势在萌芽里掐死,震慑国内的库尔德工人党,让他们不要以为有机可乘。土耳其这么做还有一个重大好处就是提升自己未来在中东和平进程的话语权,他有军队在摩苏尔就会与美国,伊拉克,俄罗斯讨价还价,当然这些都是土耳其一厢情愿,具体形势如何演变还很难说。从美国的角度看:土耳其这么做其一,可以让他对自己更忠心,因为这样做形同侵犯主权国家,欧洲人的态度不好说,土耳其唯一能仰仗的就是山姆大叔。其二,可以制约俄罗斯在中东势力的扩张,自从9.30俄罗斯进入叙利亚打击IS以来,奥巴马政府一直没有提出有显着针对性的措施,让美国的地区影响力下降。土耳其陆军坦克的参与可以有效弥补北约势力在伊拉克北部的欠缺。趁俄罗斯尚未拓展到伊拉克,先下手为强。其三,可以打压所谓的“什叶派之弧”,利用土耳其这把尖刀深深抵在伊拉克政府的心间上,让他不敢轻举妄动。在同伊朗,叙利亚,俄罗斯的合作中保持冷静。美国人从而可以居中调停,继续控制伊拉克政府。从伊拉克政府的角度看:阿巴迪两手一摊说,我看什么呀,我!那地方我也没控制,被IS占领区和库尔德武装盘踞,我除了耍耍嘴炮,我什么也干不了啊!

㈡ 土耳其到底为什么入侵了伊拉克有五大原因

直白的说就是纯粹的流氓行为!
为了自身的利益,掠夺他人的资源!而且别人挨打不能还手,连防备也不行。
美国人仗这自己财大气粗,称霸与世界,他自己的主观意识给世界各国都划了一个圈,如果谁反对他,谁就要受到制裁。
美国人标榜的美式民主、自由、和平其实的是真实的谎言。
他有能力在一个沙漠地区扶持一个亲美小国家,让其成为变态的军事强国,甚至默认他拥有了核武器,也能花上千亿美圆推翻一个反美国家的政权,在世界各地部署百万大军,却对非洲及其他落后国家人民的苦难视而不见,即使有也是象征性的吝啬表示。
为什么?!!因为非洲那里没有美国人想要的利益。美国人从来不做亏本的买卖,它的强大崛起源自于一战、二战时的投机行为。
为什么要打伊拉克、伊朗,因为美国人要抢他们的利益,而人家不给。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美国一个制造麻烦的国家。每一届总统任期内都要发动一场侵略战争快要写进美国宪法了。

㈢ 伊拉克战争是怎么回事 大侠帮忙呀!

伊拉克战争的硝烟已散去两年多了,但有关伊拉克战争的争论仍不时付诸报端。而伊拉克临时政府在对前总统萨达姆审判开庭后的种种不正常现象,使萨达姆的命运和伊拉克的未来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经济衰退是现代战争的“导火索”

2003年爆发的伊拉克战争,无疑是新世纪中最值得思索的事情之一。全球有史以来最广泛、最大规模的反战浪潮及世界各国政府在战前的种种努力,为何阻止不了小布什的一意孤行,这很值得我们思考。

美国向伊开战的公开理由之一就是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消除后患就只有“先发制人”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打击并毁灭“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就是伊拉克战争是正义的合法战争的逻辑,颇有“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意味,可见美国不但垄断战争,而且垄断了发动战争的理由。小布什在2004年7月4日再次强调,萨达姆是美国“先下手策略”产生的最大效果。此话一出口,在现场听取布什演讲的共和党支持者立刻高喊“请你再干四年,再干四年”。尽管场面很热烈,但布什政府指责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及宣称萨达姆同“基地”组织来往很深的说法都查无实据。伊拉克主要战事结束后,二十万美军把伊拉克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找到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显然就是这个令人质疑的理由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被证明是成立的。而据“纽约时报”报道,战前美国中央情报局就已经得到萨达姆总统已经放弃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计划的情报,但“并未引起重视”。可见,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不过是美国发动战争的一个“莫须有”的借口罢了。

如果仔细考察一个多世纪以来爆发的战争,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每一次较大的经济衰退(或经济危机)之后必然爆发一场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如此,海湾战争如此,伊拉克战争同样如此。这其中必由原因。

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方国家建立后,市场经济逐步取代自然经济而占统治地位。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剩余产品很少。而市场经济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促使参加竞争的每一个商品生产者采用新技术,更新设备,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导致大量的商品堆积。但是,由于资本和劳动的对立,资本的积累和生产技术的改进,却造成劳动力的相对过剩,使社会购买力相对缩小了,而商业和信用的发展反而掩盖了社会购买力的真是情况,产生虚假的社会需求,最终导致商品“相对过剩”。因而,市场经济往往表现为“过剩经济”。经济危机就是这种相对过剩的结果和消除过剩的一种消极办法。衰退期间,社会矛盾突出,商品积压,生产下降,国家必须承担消除过剩、刺激生产的责任。解决这一矛盾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加大军事费用开支。军备及军事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可以消耗大量的“过剩”物资,另一方面则可以加速军事科技向民用企业的转移,顺应衰退期间固定资产大规模更新的要求。国内矛盾的突出和军事力量的膨胀,这两大力量的相互作用必然使某些大国的“鹰派”产生靠战争走出衰退“泥潭”的动机。

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失败使美苏争霸的天平暂时失衡,美国被迫采取守势。随后的“星球大战”计划之所以拖垮了苏联而没有拖垮美国原因就在于二者的经济体制不同。美国是市场经济国家,军备竞赛既可以加强军事力量,又可以消费过剩产品,降低衰退幅度,刺激经济复苏。而苏联实行的是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计划经济也称为“短缺经济”,其特征是普遍地、长期地存在着短缺这样一种经济现象,存在着“投资饥渴”和“消费饥渴”。在这种体制下进行军备竞赛只能使短缺雪上加霜,导致经济崩溃。因此,经济体制不同,军事部门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也截然不同。这就是美国为什么能越打越富,而苏联越打越穷,最终解体的根本原因之一。

不同历史时期,战争的起因和根源各不相同,在古代,一个美女,甚至一句话都可能引起战争,当然,也可以因其“化干戈为玉帛”。在近代,争夺势力范围和销售市场是战争的主导。在现代,经济衰退则成了战争的“导火索”,战争反而成了医治衰退的“药方”。

伊拉克和萨达姆成了美国振兴经济的牺牲品

经历了20世纪七十年代的“滞胀”后,为了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和经济繁荣,美国开始利用美元优势在浮动汇率制下“高息揽储”,即提高银行利率,发行高息国债,吸纳全世界各国的资金,这笔钱既可以用于减轻美国企业的税收,又可以通过增加军备开支来扩大内需。这就是所谓“里根经济学”,它同时采纳需求学派和供给学派的药方,既保持了美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又提高了美元的强势地位,还增强了军事力量。唯一的缺点会产生大量的财政赤字。对于任何一个单独的国家来说,大量赤字是有危险的,巨额赤字逐年递增更是匪夷所思。但是由于美元的强势地位,具有“世界货币”的功能,美国可以多发行美元来购买全世界的商品。日本、欧洲包括中国虽然卖掉了货物,但赚来的却是大把大把的美元。这就意味着:日本、欧洲乃至世界各国在十几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里都是在给美国打工。这样,表面上美国将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债务国,事实上由于美国欠的是美元,当美元贬值时,美国的债务负担也就减轻了,当美元恶性贬值时,美国所欠的债务便有可能一笔勾销。而这时谁敢向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武器装备和军事力量的超级大国要钱呢?实际上,从1971年美元和黄金脱钩时起,美元就已经泛滥成灾,不断贬值了。

到了克林顿时代,美国1992年的赤字总额高达4万亿美元,仅利息支出就高达近2500亿美元。虽然根据高息揽储金字塔原理,继续借债仍然是可能的,而且它也的确是这样做的,但是要靠借债来保持八十年代的繁荣就不那么容易了。幸好这时候美股狂涨,自1991年以来,美国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指数从3000点一路飙升,最高时曾突破11000点。股票涨跌的机制是只要投入股市的钱比撤出股市的钱多,股票价格就会上涨;而股价上涨就会吸引大批的追涨者,进一步推动股价上涨。美国股市长期持续攀升的背后支撑力,是不断流入的国际资本。美国自80年代初期开始,一直是国际资本的净接收国。由于美国军事上的强大,许多国家在政治上、军事上依附或依赖美国,美国霸权大行其道,成了世界政治军事的“平衡器”,客观上促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稳定”的国家,也使美国成为“投资者的天堂”。上世纪末日本经济处于萧条中,欧洲一体化困难重重,东亚爆发金融危机,非洲战火连绵,这样的国际大环境对美国极其有利,大量外资无处可去,纷纷涌入美国。据统计,在1995年—1997年间,从西欧、东亚和拉美净流入美国的资本额分别为3803亿美元、1952美元和76亿美元,合计高达5831亿美元。1997年东亚爆发金融危机后,曾一度形成国际资本涌入美国的狂潮,仅在1997年7月—1998年10月,从所谓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流入美国股市的资金就有7000亿美元之巨。正是这些源源不断流入美国的资本,抬高了美国的股市及其资产价值,成为美国经济和股市异常繁荣的动力,助成了牛气冲天的股市和“新经济”。随着股市暴涨,美国家庭的名义财富大大增加。人们正是通过卖股票或者凭持有的股票借钱来花掉新增加的财富,抵押贷款和住房股本贷款因此成为90年代发展最快的消费贷款形式。

然而美国股市的泡沫是显而易见。美国单独开设的主要以高技术关连股为主的纳斯达克指数,仅在1999年就上升了86%。在此期间,美国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为4%,公司利润增长率为10%,而股市年增值率为17%。许多盈利并不起眼的科技企业,股价却是每股收益的70倍。在2000年标准普尔500种综合指数中,表现最好的前10家公司占了该指数升幅的50%。也就是说,股市增长的一半是靠2%的企业来支持的,而外国投资者最集中购买的正是这类股票。但恶梦开了头,最好还是继续做下去,至少醒得越晚越好。很显然,要使美国经济泡沫不至于被刺破,就必须让国内的资金继续源源不断地注入股市,还要设法阻止国际资本回流,尤其是欧洲的资本不流出美国。1999年欧元诞生,许多人以为欧元可以向美元“叫板”,致使美国股市振动,外资蠢蠢欲动,而由美国主导的科索沃战争起到了阻止国际资本回流欧洲的效应,欧元一蹶不振。

美国经济目前的困境,与企业生产能力过剩导致的投资率下降和公司会计丑闻有关,暴露了“新经济”虚假繁荣的一面,但引起美国经济衰退的最直接的导火索就是“9•11”事件,它暴露了美国“安全体系”的脆弱性,预示着“投资天堂”受到挑战。据OECD报告,“9.11”事件使美国2001—2003年的实际GDP共计减少5000亿美元,相当一年GDP的5%。安全问题导致外国对美投资大减,2001年外国对美直接投资从2000年的2010亿美元减少到1240亿美元,降幅近40%。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国经济衰退是霸权受到威胁所致,而不单纯是经济因素。在这种情况下,仍然依靠“美股经济学”的老药方振兴美国经济显然不行了,布什总统上台后,“战争经济学”终于撕下了以前遮遮掩掩的伪装,浮出了水面。

苏联的解体曾让一些人兴奋不已,认为冷战结束后战争危险减少。现在看来,一超世界比二强争霸更不安宁。世界就好比是一架天平,两边必须有相等重量的东西才能平衡,一方重量的变化也就意味着平衡的丧失。苏联解体后,制约美国的力量削弱了,多级化尚在发展之中,美国一超独大,越来越喜欢用“战斧导弹”讲话。

有人认为,美国攻打伊拉克并除掉萨达姆是想在中东开创建立民主国家的先例,通过中东地区的民主化运动来确保该地区的稳定与和平。这种看法既十分幼稚,也是大错特错的。试想世界上哪一个真正民主的国家会听任美国的摆布呢?美国不会傻到要扶植一个民主稳定的竞争对手出来。二战后,美国为何容忍日本头号战犯天皇的继续存在,为何不铲除日本大家族大官僚统治的根基?本来二战前中东是十分稳定和平的,为何美国要扶持以色列,就是要在有“世界心脏”之称的中东叉上一把刀,通过有意的制造不稳定因素来搅乱中东稳定的政局。如果美国真是为了中东的稳定来攻打伊拉克,当初又何必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扶持以色列这个“中东的捣蛋鬼”呢?可见,美国不需要一个民主的中东,更不需要一个稳定的中东。因为美国政府深谙美国经济繁荣、本国安全与世界安全三者之间的关系,其精髓就是要维持美国经济繁荣,必须确保本国安全,恢复“投资天堂”的地位,同时给全球制造不大不小的麻烦,让世界其他地方“有控制”地不安全。只有这样,美国才能“渔翁得利”。

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恐怖活动逐步代替“无赖国家”成了美国的首要威胁,因而,“遏制战略”对美国维持霸权和经济繁荣远远不够了,“先发制人”战略就有了用武之地。因此,美国要不惜一切代价打击当前对本国威胁最大的“恐怖主义”;封锁不听话的所谓“邪恶轴心”;防范中、俄、欧等潜在竞争对手,重建“安全孤岛”。阿富汗战争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沉重打击了恐怖主义,同时使美国势力渗入到了靠近中、俄的地区。在这一政策的指导和反恐战争取胜的鼓舞下,美国不顾世界人民的强烈反战,攻打伊拉克。这一举动并不是布什总统的感情冲动,也不是纯粹为了石油利益。自从上世纪70年代爆发了“石油危机”,美国经过多年的产业调整,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大为减轻,相反欧俄中等国对中东石油产业的依赖却日益加深。在美国看来,战争是经济复苏的“强心针”,是医治经济衰退的偏方。攻打伊拉克,一方面可以加强美国在中东的势力,分化瓦解欧佩克,维护其石油利益;另一方面则可以打击欧、俄的石油利益,制约其发展。这样看来,伊拉克和萨达姆成为美国霸权的牺牲品也就不足为奇了。

美国利用战争刺激经济,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颇有历史,也是颇有经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美国由一个二流国家跃升为一流强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成就了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海湾战争的胜利促成了美国“新经济”和长达10年的经济繁荣期。由于经济衰退成了战争的“导火索”,因而,美国的经济好坏就和世界安全挂起钩来。可以说,美国“新经济”不依赖于世界的和平稳定,相反不稳定更有利于美国维持经济泡沫。当各国的安宁与美国经济的好坏开始挂钩,战争这一医治美国经济衰退的“偏方”成了“良方”。难怪伊拉克战争还没完全结束,美国的某些“专家”就开始计算这场战争对美国经济复苏作用有多大。

美国快速取胜的“第一功臣”是伊拉克线人

伊拉克战争让世人“欣赏”美军狂轰滥炸本领的同时,也让我们熟悉了一个名词——线人。令人咋舌的是,这个在以往战争中名不见经传的“地下工作者”在伊拉克战争中的威力一点也不逊于美国的“战斧”式巡航导弹。萨达姆在家乡提克里特的地道中被俘,其长子乌代和次子库赛在伊拉克北部城市摩苏尔被美军成功“定点清除”以及众多伊拉克前政府高官被抓获,都是伊拉克线人的重大“杰作”。

线人当然不是美军的“义务劳动者”,他们提供情报也不是因感谢美军占领伊拉克而做出的报答行为。美军为培养线人是花了大力气的,尤其是不吝啬美元。因为美国人早就认准了一个理——重赏之下必有为美军卖命者。这次针对乌代和库赛的“斩草除根”行动再次验证了美军在伊拉克屡试不爽的“超级武器”——美元——的威力。

伊拉克主要战事结束以后,“功成身退”的美中央司令部司令弗兰克斯坦言,美军特种部队在战争爆发前就深入伊境内,其中一项主要任务是用大把大把的美元收买伊拉克的军政高官,而这是美军能够长驱直入巴格达的一个重要原因。美军攻占巴格达后,萨氏父子及前政权的其他高官一齐“人间蒸发”,既是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的一大败笔,又是令美军提心吊胆的心腹大患。为了肃清萨氏政权的“余孽”,美军再次祭起了“有钱能使鬼推磨”的法宝,对55名被通缉的对象实行“明码标价”,效果也真是“立竿见影”。美军机械化步兵师军官雷蒙少校说,“自从我们悬赏后,伊拉克人就开始源源不断地前来提供各种各样的线索。每次我们展开新一轮行动,都会有很多伊拉克人向我们提供情报。” 一位驻伊美军高级军官也向美联社记者感叹:悬赏真是太有效了,在伊拉克,没有用美元办不到的事!

美军并不是只知道大把花钱的“富家少爷”,他们也懂得算经济账。一名美军高级官员曾说,“一枚巡航导弹要多少钱?在100万至250万美元之间!而行贿的威力不逊于精确制导武器,它既达到了目的,又避免了美军流血和伤及无辜。对美军来说,在伊拉克打仗行贿与战斗同样重要,甚至比战斗本身更重要。”为寻找乌代和库赛的行踪,美军曾为二人分别“标价”1500万美元,鼓励人们向美军告密。而美国只不过花费了20枚巡航导弹的价钱就斩杀了萨达姆三个子孙,还捎带着报销了三个保镖。看来,这个3000万美元的悬赏是值得的。要知道,美军仅仅为剿灭萨家“二少”等区区6人(好象还有一个是不满14岁的儿童)的行动,就动用了AC-130“空中舰炮”、“阿帕奇”武装直升机、OH-58D“奇诺瓦人”武装直升侦察机、坦克等重武器,近千名美军“精锐”,经过6小时苦战,损兵折将,仍然“久攻不下”。最后,使出惯用的“狂轰滥炸”绝招,先是2.75英寸火箭疯狂扫射,再追加13枚陶式导弹,直到把一栋数百平米的楼房炸成了废墟,才算解决了“问题”。

线人让伊拉克的未来更加灰暗

从传统意义上说,向美英联军告密的伊拉克人可被称为“伊奸”,告密行为也为广大穆斯林所不齿。但是,只要看看伊拉克的现实,也许就不难理解美元通神的奥秘了。有报道说,成千上万的伊拉克人为60美元月薪而报名参军;越来越多的伊拉克人为重新找到工作而签下“效忠令”,承诺“遵守法律和联军及临时权力机构颁布的各项命令”;很多伊拉克人为1美元的日薪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受雇于各类游行活动的组织者,为其摇旗呐喊,让喊什么就喊什么!从美军拯救女兵林奇,到缉拿萨氏兄弟,到处都闪现着伊拉克线人的“光辉业绩”。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不仅是萨达姆个人的不幸,更是伊拉克整个民族的不幸。

这个具有5000多年历史多灾多难的文明古国,在新世纪的第三年又被来自大洋另一边的外来民族“征服”了。看看这么多的“伊奸”喷涌而出、前仆后继,很难想象这曾经是一个以不屈服外来压迫而闻名的国度。有人说,这说明了萨达姆政权不得人心。但奇怪的是,告密者、变节者没有一个是当年萨氏政权下的“受害者”,反而是清一色的该政权“既得利益者”,他们是萨达姆的“亲信”或“座上宾”甚至是“恩宠高官”。这些人除了称其为“小人”外, 无论如何不是什么“弃暗投明”的义士。如果真是当年萨氏政权下的“受害者”做线人,那还情有可原,但这些人根本不可能接近这些高官,甚至连库赛、乌代长得什么样都不知道的“受害者”即使想告密也没有情报来源。为了苟且偷生或金钱出卖灵魂和同胞的“线人”绵绵不绝的出现,这是一个民族最大的悲哀,是伊拉克永远的伤痛。

那么,这些被美元俘虏的线人,从此是否就可以过上天堂一样的日子了呢?有人预言,怀揣数千万美元“横财”的他,今后过的将是仇人要命、绑匪要钱、良心受谴责、担惊受怕的日子。美军可以暂时保护他,却难保他与家人一世平安。确实,这些“民族奸细”无论是生前还是生后,永远不会抬头了。在美军攻陷巴格达前夕,就有美国重金收买的一批线人,因暴露身份而“殉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幸存的“地下鼹鼠”终有一天会浮出水面,而成“过街老鼠”。不管其生前如何,与那些鬼鬼祟祟的“线人”相比,躲躲藏藏的萨达姆的三个子孙最后“英勇战死”,还是有可圈可点之处的。对伊拉克来说,萨达姆的生死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一个物欲横流、小人得志、告密成风的社会环境下,伊拉克还有希望吗?一个被金钱打败的国家,我们不敢奢想她会有美好的未来。

萨达姆最终命运是世界走向的信号

伊拉克战争的残酷性、对人道的践踏和对文明的亵渎,是世人有目共睹的。数以万计的伊拉克人民被迫离开家园,流离失所,成为难民,更有甚者还要承受美英联军的所谓“误伤”“误炸”;数座大城市被战火摧毁,只留下大片瓦砾和残垣断壁;几千年的人类文明也不能幸免,成千上万件珍贵文物被破坏和洗劫一空。这场战争的残酷性,连随军的美国记者也为之动容,不堪回首。即便是在美国,也有人认为,伊拉克战争造成生灵涂炭、财产毁损、文明遭殃,是一场由进入21世纪的“文明人”发动的大规模的人道灾难和文明浩劫。但是战后为帮伊拉克重建美国只花费了十几亿美元,而且大多用于伊拉克社会安全保障,而在与伊拉克百姓息息相关的医疗卫生、供水和污水处理以及道路和桥梁等建设工程方面则没有任何花费。另外,美国也没有在恢复治安和创造就业机会上投入巨资,这种情况造成伊拉克人生活同过去相比没有丝毫改善,在空洞民主口号掩盖下的社会矛盾逐渐暴露出来,普通人对美国的不满情绪继续升温。

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对伊战争的合法性遭到国际社会也包括本国民众越来越多的质疑,布什政府为平息舆论的压力,竟然把美国“中情局”局长作为替罪羊抛出,全部承担了对伊战争情报的失误。萨达姆并没有发动对美国的战争,却平白无故地成了美国的“战俘”。当然,“享有”战俘的待遇还是好的,可以受到国际公约的保护。可是美国再三权衡后,把萨达姆“交给”了伊拉克临时政府,萨达姆连“战俘”的资格也没有了,改成了“普通犯人”。由于伊拉克临时过渡政府的“高官”们大多是长年流亡海外的反萨达姆人物,很明显,伊拉克临时过渡政府要置“老萨”于死地而后快。但伊拉克临时政府不过是美国的“傀儡”,萨达姆的生死最终决定权其实操纵在美国人手里。于是临时政府千方百计揣摩美国心思的“小丑剧”上演了。先是美国总统布什说,把这位伊拉克前领导人关押在监狱中将让美国更为安全。于是伊拉克临时政府立即表示,不赞成判处萨达姆死刑,更有“高官”信誓旦旦的说,“即使特别法庭判处萨达姆死刑,自己也不会签署命令。”然而余音未消,山姆大叔一番权衡后又改注意了,觉得还是“死萨达姆”更有用。临时政府见风使舵,立即表示,萨达姆不死天理难容。

伊拉克新政府在获得对前总统萨达姆的司法监押权,并宣布将恢复死刑的消息后,法国政府重申了其强硬的立场:反对在“任何情况下”对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判处死刑。国际社会中也有2000多名律师自愿出面替萨达姆说话,其中1000名打算前往巴格达助阵,包括700名非阿拉伯律师(400名来自美国和欧洲的知名律师和200名来自全世界的知名法律顾问)。“萨达姆辩护律师委员会”也收到了大量的捐赠辩护资金。在没有“国际保护”的情况下,这支由律师和自愿者组成的庞大队伍前往巴格达确实要冒着巨大的风险。有报道说,所有自愿前往巴格达的律师和“义士”都得跟萨达姆律师委员会签下“生死约”,因为谁也说不好他们在巴格达会遇到什么麻烦。即使抵达巴格达,为萨达姆辩护的律师团仍将遇到很多可能无法逾越的障碍,例如根据伊拉克现行法律,禁止外国人在伊法庭上为伊拉克人辩护。为此,萨达姆律师团与美国官员多次交涉,美方对此未予理睬。萨达姆的命运确实不妙。

在许多人看来,如何审判萨达姆似乎是国与国之间政治角力的结果,少有法律问题。实际上萨达姆的最终命运对未来国际法的走向意义重大,国际法是一种活的法律,处在不断发展之过程中,国际法中发展最快的要属国际刑法。可以这么说,无论是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看,国际刑法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对国家司法主权的侵害,是对传统国际法上主权原则的挑战。特别是国际刑事法院成立后,已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组织,有着完整的规约条文,深受利益因素和政治因素的影响。萨达姆的最终命运就代表着国际刑法侵蚀国家主权的程度,也预示着国际法发展的方向。

21世纪的世界事务,是美国一国说了算,还是由世界各国平等地商量着办?世界是走向单极化还是走向多极化?这是世人关心的问题。美国屡次尝到军事强大的甜头,下决心保持军事的领先地位,布什总统一上台就宣称要建立一支“无可匹敌”的军事力量。美国2004年度的军事预算高达4013亿美元,比其他20个军事大国的总和还多。据预测,到2010年,美国军费可能达到世界上所有其他国家军费的总和。但是历史的进步和人民的意志已经不允许世界回到“拳头就是真理的石器时代”。迷信高科技武器只会给世界人民和美国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历史需要,使用高科技武器的“不对称战争”是不可能改变世界多极化这一历史方向的。

㈣ 伊朗土耳其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伊朗—土耳其战争指奥斯曼帝国与伊朗萨非王朝进行的掠夺性战争。战争目的是为了争夺阿拉伯的伊拉克、库尔德斯坦、外高加索的所有权以及欧亚两洲间最重要的战略和贸易交通线的控制权。

这场战争自1514年起,断断续续进行到1746年,是打着伊斯兰教的两大流派——什叶派与逊尼派捍卫者之间的斗争的幌子进行的。

得到逊尼派封建贵族上层人物支持的土耳其占领者,遭到了15世纪末产生的以萨非王朝为首的伊朗国家的反抗,萨非王朝宣布什叶派为国教。土耳其苏丹谢里姆一世残酷地镇压了1513年安纳托利亚的什叶派教徒起义,杀死什叶派教徒4万人。从此,开始了对什叶派的伊朗的战争。

伊土战争的第一个时期奥斯曼帝国不仅拥有封建民军,还拥有常备军——土耳其近卫兵和强大的炮兵。

伊朗军队由骑兵弓箭手近卫军、负责保护本部族领导机构并时常携带家小驱赶牲畜远出的游牧民族的骑兵民军和少量的地方封建主的民军组成。库尔奇伊和民军战士的武器是马刀和长矛。在恰尔德兰平原双方首次大战,土耳其苏丹谢里姆一世的军队在军事上各方面都占优势,打败了沙赫伊思迈尔一世的萨非王朝军队并占领其首都大不里士城。

但是,由于给养不足,加之近卫兵内部发生骚乱,谢里姆一世被迫放弃了阿塞拜疆。其他地区的军事行动仍在继续。在科奇希萨尔附近的交战中,伊恩迈尔一世的军队再次大败。土耳其炮兵在这次交战中又一次起了决定性作用。

至1516年前夕,谢里姆一世已占领了西亚美尼亚、库尔德斯坦和包括摩苏尔在内的北美索不达米亚。1516~1517年,土耳其在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埃及、希贾兹建立了自己的统治,1519年又统治了阿尔及利亚的一部分。

1533年,苏丹苏里曼一世与奥地利签订了和约。土耳其在其北陲安全得到保障之后,于同年重新对伊朗采取军事行动。

1536年,土耳其侵占了格鲁吉亚西南部的一部分,该地区成为伊土两国争夺外高加索和美索不达米亚统治地位的主要战场。由于伊朗军队也有了炮兵,所以战争进行到1555年时,双方已不分胜负。1555年5月29日,伊土两国在阿马西亚城缔结和约。

按照和约规定,伊朗保有所占领的外高加索的一些领土。奥斯曼帝国把阿拉伯的伊拉克划入自己的版图。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则由两国瓜分。伊朗得到了萨姆茨赫—萨阿塔巴戈公国的一部分、卡尔特里和卡赫齐亚。土耳其获得了阿布哈兹、古里亚、伊美列丁以及拉济人的领土。两国承认卡尔斯城地区为中立区,全城已遭洗劫,城堡被夷为废墟。伊土战争的第一个时期,就这样以1555年双方缔结和约而结束。

伊土战争的第二个时期,始于1578年,时断时续地持续了约半个世纪。土耳其利用萨非王朝国内封建内讧的机会,再次进攻伊朗。

这期间,土耳其依靠的是他的附庸——拥有强大军队的克里木诸可汗。1578年,土军违反1555年和约,修复了卡尔斯城堡,继而进入外高加索境内,占领了萨姆茨赫—萨阿塔巴戈公国的一部分。1578年8月10日,伊朗沙赫的军队在奇尔德尔附近被击溃,土军侵入东格鲁吉亚和东亚美尼亚,后又侵入北阿塞拜疆并在这里占领了希尔凡。

自1579年起,土军和克里木汗的10万军队共同夺取了整个阿塞拜疆和伊朗西部。沙赫阿拔斯一世在位期间,伊朗恢复了昔日的强盛,不仅夺回了被土耳其侵占的西部领土,而且还吞并了一些新的领土。

然而,由于对乌兹别克封建主进行战争和镇压反封建的起义,阿拔斯一世不得不于1590年3月21日同奥斯曼帝国签订了对伊朗非常不利的伊斯坦布尔和约。按照这项和约,几乎整个外高加索和路里斯坦、库尔德斯坦的颇大部分都划归奥斯曼帝国统治。

16世纪与17世纪之交,阿拔斯一世进行了军事改革。

最初,他建立了一支常备部队,其中包括一个1.2万人的火枪兵军团和一个1万人的骑兵军团;还建立了火炮工厂和由炮手组成的炮兵部队。火枪兵和炮手只从波斯人中招募。至改革完成时,伊朗军队的兵力达12万人,计有常备军4.4万人、封建民军7.5万人,封建民军中有3万克济尔巴希人和由土库曼人、库尔德人、卢尔人及其他游牧部落和定居的伊朗封建主组成的4.5万民军。阿拔斯一世的军队很快增至30万人。伊朗为准备与强大的奥斯曼帝国进行战争,还与土耳其的敌对国——俄国和欧洲诸国建立了政治与外交关系。

1602年,阿拔斯一世对土耳其开战。

整整一个世纪以来,伊朗国第一次成为进攻的一方,而军事组织未作根本改变的奥斯曼帝国却成为防御的一方。1603~1604年,在苏菲安附近的数次交战中,伊军打败了土军,攻占并洗劫了大不里士、纳希契凡及其他城市。遵照阿拔斯一世的命令,有30余万亚美尼亚人从被征服的亚美尼亚被赶往伊朗内地。

在1602~1612年的伊土战争中,伊朗获得全胜。1613年11月20日,交战双方在伊斯坦布尔签订了使伊朗保有全部战果的和约。

由于对1613年伊斯坦布尔和约的条款不满,土耳其于1616年开始对伊朗采取报复行动。

在1616~1618年萨非王朝与奥斯曼帝国的新战争中,土耳其又遭失败,于1618年在谢拉布签订和约,条约基本上重申了伊斯坦布尔和约的各项条款。在最后两次战争中,伊朗大大扩张了自己的领土范围,接着就开始了进一步的征服。

1623~1639年的伊土战争起因于沙赫阿拔斯一世的军队入侵阿拉伯的伊拉克。阿拔斯一世利用伊拉克人反对苏丹穆斯塔法一世统治的起义之机,攻占了巴格达市,随后占领了整个阿拉伯的伊拉克。

阿拔斯一世于17世纪的前25年里,对东格鲁吉亚的几次远征,破坏性特别大。外高加索人民对其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在格鲁吉亚,萨阿卡则领导的广泛的反伊朗起义,动摇和削弱了伊朗在外高加索的统治。

与此同时,土耳其在欧洲的战事中遭数次挫折后,在苏丹穆拉德四世在位期间,便重新致力于征服东方。

1625年,土耳其占领了阿哈耳齐赫,夺取了萨姆茨赫—萨阿塔巴戈公国,将其变为土耳其的一个省。穆拉德四世还进犯了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

同时,他的部队还占领了包括摩苏尔在内的北美索不达米亚。可是他未能占领巴格达,对该城长达9个月的围攻毫无成效。

1630年,土军转攻外高加索和伊朗西部,毁掉了哈马丹城,屠杀了全城居民。1639年5月17日,签订了卡斯列—席林条约。

按照这项条约,伊土两国间的疆界没有变动,但阿拉伯的伊拉克归属土耳其。

伊土战争的第三个时期开始于18世纪初,土耳其苏丹艾罕默德三世对伊朗重起战端。

1723年春,土军乘萨非王朝国家崩溃之机侵入外高加索,占领了第比利斯、整个东格鲁吉亚、东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

与此同时,土军还征服了伊朗西部的路里斯坦省。土耳其人的胜利直接威胁着俄国在高加索的利益。彼得一世远征波斯和土耳其的军事胜利迫使伊朗沙赫塔赫马斯普二世同俄国签订了1723年彼得堡条约。

1724年6月23日,俄土君士坦丁堡条约在伊斯坦布尔签订。

根据这项条约,1723年俄伊彼得堡条约列举的里海沿岸所有地区转归俄国,而外高加索的其余地区和包括克尔曼沙赫、哈马丹两市在内的伊朗西部则转归土耳其。1724年的君士坦丁堡条约的条款有利于土耳其,这是由于法国对它支持的结果,因为法国害怕俄国势力加强。土耳其不满足于已占领的大片领土,其军队又向伊朗东部推进并攻占了加兹温。对土耳其侵略者进行抵抗的只有波斯和阿塞拜疆的人民群众。

18世纪30年代初,统帅纳迪尔成为伊朗的实际统治者。

1730年,他击败了土军并将其逐出哈马丹、克尔曼沙赫和南阿塞拜疆。

然而,当纳迪尔忙于镇压阿富汗阿布达尔部族的霍腊散起义时,唯恐纳迪尔的声望增高的塔赫马斯普二世向土耳其人出征,以期提高个人威望。塔赫马斯普二世的军队在哈马丹城下遭到失败。

1732年1月10日,他被迫与土耳其签订和约。和约使土耳其侵占的阿拉斯河以北的外高加索领土合法化。

1732年底,纳迪尔推翻了塔赫马斯普二世,事先与俄国签订腊什特条约后,便亲自出征土耳其。

按该条约规定,吉兰省立即归还伊朗,而库拉河以北的领土待将土军从外高加索境内驱逐后归还。

1735年6月14日,纳迪尔的7万军队在卡尔斯城下打败了苏丹的8万大军。

1736年,纳迪尔加冕为伊朗沙赫,着手改组军队,以期增加兵员和装备,尤其是炮兵。在这方面他得到英法两国军事专家的帮助。纳迪尔—沙赫在巩固了萨非王朝国家的统一之后,为了从土耳其手中夺回阿拉伯的伊拉克和外高加索,于1743年对土耳其重新开战。3年战争双方未分胜负而结束。

16至18世纪的伊士战争造成了各族人民的大批死亡,交战的任何一方都未获胜。战争阻碍了伊土两国生产力的发展,加速了一些由许多民族和部落松散地拼凑而成的封建国家的崩溃。

伊土战争的非正义性,在被征服的各民族人民中间——特别是在17至18世纪——不断激起民族解放运动和反封建运动,这些运动都为交战国的某一方所利用,以建立自己的统治。伊土战争对外高加索人民来说是他们自古以来的历史上苦难最深重的时期。在血腥的伊土战争中遭到削弱的伊朗和土耳其,日益沦为在近东和中东建立霸权的英法两国的殖民地。

在伊朗和土耳其,武装力量的基本形式是封建民军,武装力量的主要兵种是用矛、盾、马刀、弓箭、短剑和火枪武装起来的正规骑兵和非正规骑兵。伊朗的正规骑兵和土耳其的正规骑兵是军队中灵活机动的部队。常备步兵与骑兵相比则处于从属地位。

㈤ 伊土战争是怎么回事

伊土战争是奉逊尼派为国教的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同以什叶派为国教的伊朗萨菲王朝为争夺阿拉伯伊拉克、库尔德斯坦和外高加索,控制欧亚两洲间重要战略和贸易交通线而进行的掠夺性战争。战争的结果未分胜负,两败俱伤,加速了西亚这一古代文明的衰落,为西欧资本主义强国占领和奴役中近东创造了条件。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萨菲王朝的伊朗都信奉伊斯兰教,是中世纪西亚地区的两个大帝国,但由于派别不同,争夺宗教统治权和争夺两河流域领土的斗争十分激烈。萨菲王朝奉什叶派为国教,土耳其则信奉逊尼派。在土耳其帝国内部有许多什叶派教徒,萨菲王朝利用自己的代理人在安纳托利亚四处活动,鼓动叛乱反对逊尼派奥斯曼人的统治,对土耳其构成威胁。1513年,土耳其苏旦塞利姆一世残酷镇压了什叶派教徒的叛乱,屠杀5万之众,并乘机对伊朗的萨菲王朝发动了战争。

伊土战争共分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从1514—1555年。1514年8月23日,奥斯曼军队在查尔迪兰(南阿塞拜疆)与8万波斯骑兵展开决战。土耳其部队不仅有步兵、骑兵,还有强大的炮兵,伊朗部队则主要是装备马刀和长矛的骑兵。伊朗军队以逸待劳,但军事上不占优势。使用滑膛枪的土耳其耶尼切里兵团在大炮配合下摧毁了伊军抵抗,击败了沙赫伊思迈尔一世,占领了伊朗首都大不里士。1515年科奇希萨尔一战,伊朗军队再次败北,土耳其炮兵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到1516年,塞利姆已占领了西亚美尼亚、库尔德斯坦和包括摩苏尔在内的北美索不达米亚。1516—1517年,土耳其又占领了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埃及、希贾兹和阿尔及利亚部分领土。1533年,苏莱曼一世在同奥地利签订和约使其北翼安全得到保障之后又对伊朗开战。1536年,土耳其占领了格鲁吉亚西南的部分领土。这里是伊土两国争夺外高加索和美索不达米亚统治地位的主要战场。伊朗军队有了自己的炮兵之后,双方的战争互有胜负。1555年5月,两国在阿马西亚城缔结和约,伊朗保有所占外高加索领土,土耳其则把阿拉伯伊拉克并入自己的版图。两国平分了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确认卡尔斯城区为中立区。

伊土战争第二时期从1578年起,延续近半个世纪。土耳其乘伊朗萨菲王朝发生内部争斗之机再次进攻伊朗。这一时期,奥斯曼帝国拥有克里木诸可汗强大军队的支持。1578年,土军撕毁1555年和约,修复卡尔斯城,开进外高加索境内,并占领南格鲁吉亚的部分土地。8月10日,伊朗沙赫军队在彻尔德尔附近被击溃,土军侵入东格鲁吉亚和东亚美尼亚,尔后进入北阿塞拜疆并占领希尔万。1579年起,土军同克里木可汗军队(10万人)联合作战,夺取整个阿塞拜疆和伊朗西部地区。但是在沙赫阿拔斯一世在位期间(1587—1629年),伊朗东山再起,不仅收复了被土耳其侵占的西部领土,而且吞并了一些新的领土如阿富汗等。由于忙于对乌兹别克封建主进行战争和镇压国内民众起义,阿拔斯一世被迫于1590年3月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签订了屈辱性的《伊斯坦布尔和约》。根据条约,伊朗几乎把整个外高加索和卢里斯坦、库尔德斯坦大部领土(伊朗西北部)都割让给了奥斯曼帝国。

16、17世纪之交,阿拔斯一世进行了军事改革,组建了一支由火枪兵军(1.2万人)和骑兵军(1万人)组成的常备军,成立炮兵教练场和炮兵部队。改革后的伊朗军队兵力达12万人,其中常备军4.4万人,封建民军7.5万人。大力扩军之后,阿拔斯一世的军队达到30万人。为准备对奥斯曼土耳其的战争,争取主动地位,伊朗还同土耳其的敌人俄国和欧洲一些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602年,阿拔斯一反一个世纪以来的被动防御地位,第一次主动对土耳其发动了战争。由于军队体制没有作出相应改革,土耳其面对伊朗的攻势有些力不能支。1603—1604年,伊军在苏菲安附近的数次交战中打败了土军,攻占并洗劫了大不里士、纳希切凡等城市,把30余万亚美尼亚人迁往伊朗境内。1602—1612年的10年战争,伊朗大获全胜,1613年11月签订的《伊斯坦布尔和约》肯定了伊朗的全部战果。

土耳其对该条约心怀不满,遂于1616年对伊朗采取报复行动,但在3年的战争中再遭败绩,1618年的《萨拉卜和约》重申了《伊斯坦布尔和约》的内容。伊朗乘战争获胜之机大大扩展了自己的领土,遂准备进行新的战争。1623年,伊朗军队入侵阿拉伯伊拉克,引发了1623—1639年战争。阿拔斯一世趁伊拉克人民反对土耳其苏丹穆斯塔法一世统治举行起义之机,兴兵攻占巴格达,继之占领了整个阿拉伯伊拉克。17世纪前25年,阿拔斯一世对东格鲁吉亚进行了数次远征,遭到外高加索各族人民的顽强抵抗。

苏丹穆斯塔法四世在位期间(1623—1640年),鉴于土耳其对欧洲的征战屡遭挫折,因而致力于征服东方。1625年,土耳其占领了阿哈尔齐赫,从伊朗手中夺得了萨姆茨赫——萨塔巴戈公国,并将它变为自己的一个省。土军还进犯了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占领了北美索不达米亚和摩苏尔,但围攻巴格达9个月未能成功。1630年,土军转战外高加索和伊朗西部,洗劫哈马丹城,全城居民均遭屠杀。1639年5月,伊土签订《席林堡(佐哈布)条约》。伊土边界保持现状,但阿拉伯伊拉克划归土耳其。

伊土战争第三时期始于18世纪初,土耳其苏丹艾哈迈德又对伊朗发动战争。1723年春,土军乘萨菲王朝崩溃之机侵入外高加索,相继占领第比利斯、整个东格鲁吉亚、东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同时,土军还征服了伊朗西部的卢里斯坦省。土耳其的胜利直接威胁到沙皇俄国在高加索的利益。彼得一世1722—1723年对波斯的远征和土耳其的军事胜利,迫使伊朗沙赫塔赫马斯普二世同俄国签订1723年的《彼得堡条约》。1724年6月,俄土《君士坦丁堡条约》在伊斯坦布尔签订。条约规定,1723年俄伊彼得堡条约列举的里海沿岸所有地区转归俄国,外高加索其余地区、伊朗西部和克尔曼沙阿、哈马丹两城转归土耳其。土耳其取得如此有利于自己的条约,主要是由于法国的支持。

土耳其强占大片领土后仍感不足,于是又在1725年进军伊朗东部并攻占加兹温。1730年,伊朗的实权人物纳迪尔率军打败土军的进攻,并将其驱逐出哈马丹、克尔曼沙阿和南阿塞拜疆。塔赫马斯普二世为提高个人声望,令纳迪尔镇压阿富汗阿布达利部族霍拉桑起义,自己亲征土耳其,但在1731年的哈马丹城下一战被土军击败。1732年,他被迫与土耳其签订和约,承认土侵占的阿拉斯河以北外高加索永久归属土耳其。1732年,纳迪尔推翻塔赫马斯普二世,并同俄国签订《拉什特条约》(1732年),答应肃清外高加索土军后把库拉河以北归还俄罗斯,以换回吉兰省。1735年6月,纳迪尔率7万大军在卡尔斯城下打败了8万土军。1736年,纳迪尔即伊朗沙赫王,着手改组军队,扩大军队数量和改善装备,特别注重发展炮兵。他的军队近代化计划得到英法军事专家的帮助。萨菲伊朗重新统一稳定之后,纳迪尔沙赫为夺回土耳其控制的阿拉伯伊拉克和外高加索,于1743年对土再次发动战争。3年的伊土战争未分胜负。

16—18世纪的伊土战争除各族人民遭到大批屠杀外,任何一方均未获胜。战争阻碍了两国生产力的发展,加速了这些落后民族和多部族松散联合而成的封建国家的崩溃。这场长达200余年的战争是伊斯兰教两大封建国家为争霸中东而进行的掠夺性战争,因此在被征服的各族人民中间不断激起民族解放运动和反封建斗争,而双方又对这种矛盾和斗争加以利用,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在外高加索各族人民的命运中,伊土战争是他们许多世纪的历史上苦难最深重的时期。伊朗和土耳其在血腥的战争中两败俱伤,日益沦为正致力于在中近东建立霸权的英法两国的殖民地。

伊土战争时间虽长,但军事学术上却无甚发展。双方军队的主要类型是封建民军,主要兵种是装备矛、盾、马刀、弓箭、短剑和火枪(16世纪末开始装备)的正规骑兵和非正规骑兵,其中前者是军中的快速机动部队。从16世纪(土耳其)和17世纪(伊朗)组建的常备步兵处于从属地位。但到17、18世纪,步兵的作用有所提高,这主要是由于西欧经验的传人。步兵装备了射击武器(前装枪、火枪),并按正规军体制编成。炮兵作为一个兵种在土耳其出现较早,它曾是奥斯曼土耳其向外扩张的有力武器。同时,纳迪尔沙赫的军队中也有战象队,交战时用于突击敌战斗队形中央,减轻步兵压力。使用射击武器之前,战役结局通常取决于大批骑兵的冲击和围歼,因为骑兵能突然而迅速地攻击敌军。随着正规步兵和炮兵的出现,骑兵变成了战斗队形的主体。骑兵掩护侧翼安全,并以骑兵冲击完成对敌突击。军队作战采用疏开队形,到17、18世纪则采用线式战斗队形。对溃逃之敌一般不予追击。夺取要塞多靠长期围攻。军事学术在伊土战争中发展迟缓,这是因为两国处于落后的封建社会而且正走下坡路,两国军队都有大量非正规的、不同部族的封建步、骑兵民军,武器装备以冷兵器为主,五花八门,极不统一。

㈥ 土耳其对伊拉克和叙利亚库尔德武装发动空袭,土耳其掌握了哪些优势

土耳其军队主要由空军和大炮组成,辅之以坦克,步兵人数相对较少。虽然从这些部队中拆除库尔德武装部队的阵地和据点更容易,但显然存在短缺平民区正在执行拆除该市的任务。因此,尽管土耳其军队很容易渗透到库尔德人控制的地区,但他们无法开始拆除平民区库尔德武装部队的进程。在这一点上,土耳其和美国军队的表现差别不大,美国在阿富汗、伊拉克、索马里等国家的表现也很容易到达这座城市,但在这座城市里是为了清除土匪。

与此同时,土耳其希望利用在叙利亚北部的军事行动来促进建立“安全区”,甚至一些仍居住在土耳其的叙利亚难民也将返回自己的国家。自2011年叙利亚战争爆发以来,超过300万叙利亚难民逃往邻国土耳其,而土耳其东部的库尔德地区原本处于不利地位,社会不稳定。此外,该地区还经历了巨大的金融和经济动荡。在过去两年中,大量叙利亚难民的存在也是土耳其政府必须面对的挑战。

㈦ 土耳其为什么派兵到伊拉克

伊拉克北部是库尔德叛军一直闹独立。土耳其以此为借口,出兵伊拉克,搅乱中东局势。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277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619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733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190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248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902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854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1538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875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