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什么挡不住土耳其入侵
① 一战协约国为什么不强行制裁土耳其,领土基本上没有任何变化,希腊也没有获得任何好处
首先土耳其抵御住了希腊的入侵,并且战胜了希腊
第二土耳其爆发了革命,开始进行凯末尔改革
首先,凯末尔牢牢地把握住军权,这是他改革得以推行的有力后盾。凯末尔曾经给阿富汗国王阿马努拉以忠告,在建立起一支可以信赖的军队之前,不要推行任何招致社会不满的激烈改革。正是凯末尔一手创建的军队的强力支持,使得凯末尔渡过了一次次难关。
军人出身的凯末尔个性坚强,意志坚定,常以军人的雷厉风行来推行改革。如在进行字母改革时,总理伊斯梅特·伊诺努认为在6个月内根本无法完成从阿拉伯字母过渡到拉丁字母的任务,要求最少给他7年时间。但凯末尔以军人的刚毅,要求必须在6个月内完成。他亲自向议员们介绍新的字母,巡视各地时,他当场将官员叫到黑板前测试他们对新字母的熟悉程度。政府开办了大量国民学校,教会人民新字母。在凯末尔所要求的6个月内,果然完成了向新字母的过渡任务。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打击保守力量,推行改革措施,避免国家分裂,凯末尔在世的时候实行的是“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领袖”的威权政治。但就个人而言,凯末尔极度反感专制,在他去世之前,曾有人要求他指定一个接班人,被他坚决拒绝,并声称继承人必须由人民选举而出。
其次,凯末尔左右逢源的外交政策为土耳其赢得了和平的国际空间,并获得了大量外国援助。凯末尔当政之后,通过谈判,使英、法等国放弃了在土耳其的特权,并成功收回了海峡。和世仇希腊也通过谈判,以人口交换的方式,使土耳其境内的150万希腊人离开,解决了困扰双方的领土和民族争端问题。
土耳其推行多方位外交政策,与各个大国进行交往,但又保持一定距离。如凯末尔虽对法西斯深恶痛绝,认为希特勒的《我的奋斗》一书“语言卑鄙,极端疯狂”,却又保持并发展与德国的经济贸易关系。对于强大的旁邻苏联,凯末尔既保持警惕,却又从苏联获得了大量优惠贷款。30年代初,当全世界被经济危机所困时,凯末尔从苏联得到了第一笔800万美元的贷款,对土耳其渡过危机、开展工业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凯末尔多方位的外交政策,使得土耳其获得了和平的国际环境,能专注于国内的全面改革和建设。
再次,凯末尔在改革中推行了一系列利于民众的政策,得到民众拥护,这是改革得以推行的坚实基础。在多年战乱之后,土耳其国内民生维艰,提高民众生活质量成为凯末尔关注的重点。在奥斯曼帝国时期,农民被教会征收的什一税和兵役所困。凯末尔当政之后,大力打击宗教势力,废除什一税,缩减了农民的兵役时间。同时凯末尔控制农产品进出口价格,确保提高农民收入,得到农民的广泛欢迎和支持。
凯末尔政府既对重要的工业部门和外贸加以控制,同时又鼎力扶持私人经济的发展,使土耳其在短期内走向繁荣。在凯末尔担任总统的15年里,土耳其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每年经济增长都保持在10%左右。1923年,土耳其连面粉、糖、布这样的生活必需品都要靠进口,到了1938年时,土耳其已经兴建起了完备的工业体系,能生产各种生活必需品,初步完成工业化。
在领导土耳其取得巨大成就之后,1938年11月10日,凯末尔在伊斯坦布尔逝世,享年57岁。凯末尔曾说过,我终归于尘土,而共和国却将永存。凯末尔领导土耳其15年,身后给土耳其留下了一只精锐强大的部队,一个根除了专制的共和国,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一个文明有序的社会,一个崭新的土耳其民族。
② 13世纪蒙古为何没有打拜占庭与土耳其
因为土耳其还小,没有成型!拜占庭用两个私生女贿赂了大汗!结成了友好婚亲关系。而且大汗他们也不想打了,想好好享福下了!
③ 维也纳之战的历史背景:土耳其企图入侵奥地利
从十六世纪初起,法国外交政策的核心之一就是联合奥斯曼帝国,来牵制身兼西班牙国王,神圣拍梁罗马帝国皇帝和奥地利国王三个王位的哈布斯堡家族。路易十四继承了这一政策,不断鼓动土耳其人进攻奥地利,土耳其人却忙于内乱,无法响应。一直到1680年代初,奥地利统治下的匈牙利人造反,并向土耳其人求援,土耳其苏丹 *** 四世认为时机已到,决定入侵奥地利。
土耳其近卫军在阿德里安堡集结后于1683年3月31日出发, *** 四世带着他的整个朝廷和后宫(光宫女就装了一百辆大车),与军队一起开到贝尔格莱德。更多的军队源源不断地从东西方各个省赶来,最后达到了24万之众,包括土耳其人,斯拉夫人,摩尔达维亚人和克里米亚的鞑靼人,另有7万托克力亲王(Tokoly)指挥下的匈牙利叛军,袭燃运这是自1529年苏莱曼一世率领30万人围攻维也纳之后欧洲基督徒所面对的最大威胁。当时只有法国陆军超过40万,但路易十四显然不会为他的死敌哈布斯堡家族的命运担心,相反,一只法军被派往法德边境,对外宣称是防范土耳其人的威胁(法国和土耳其人之间隔着整个神圣罗马帝国,直线距离超过800公里),但更可能是想在奥地利崩溃时和土耳其人分赃。
苏丹本人留在贝尔格莱德,由大宰相卡拉.穆斯塔法帕夏率领主力沿着多瑙河向维也纳进发,一路上只遭到零星的抵抗。他们的目标将是维也纳,布拉格,罗马,最终饮马莱茵河。其中一位土耳其将领向部下许诺,占领罗马后,骑兵们可以将圣彼得大教堂做为他们的马厩--这将是世界上最豪华的马厩。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欧洲各国除了联合起来别无它法。奥地利的皇帝开始四处寻求盟友,结果出声的多,出力的少。与奥地利同属哈布斯堡家族的西班牙正和法国在南佛兰得段启交战,无法脱身,出了点钱意思一下,罗马教皇,葡萄牙和意大利各邦也出钱不出人。波兰国王索别斯基和德意志的一些公国,其中实力较强的有巴伐利亚公国和萨克森公国,答应派出军队。但也有很多选择坐壁上观,保持中立的,包括正在崛起的勃兰登堡选侯。
④ 清朝与同期的“西亚病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相比,谁更弱
我们都知道我国自进入近代开始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内一直饱受列强欺负,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晚清政府腐朽无能,封建制度落后于世界潮流,可清朝统治者不想着怎么富国强民,而是想着怎么压榨百姓,维持统治,致使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一落千丈,成为一只软弱的任人宰割的羔羊。1896年一个英国人在上海的《字林西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其中称中国人为“东方病夫”,1936年柏林奥运会中国惨败而归抵达新加坡时当地更是以一副名为“东亚病夫”的漫画讽刺国人,自此中国人就被广泛的成为“东亚病夫”,简直是奇耻大辱。
其实不止中国人在当时被称为“病夫”,相较于东亚,还有一个“西亚病夫”,那就是跟清朝一样曾经无比强大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灭掉东罗马帝国后就定都于君士坦丁堡,自称是罗马帝国继承人,视自己为天下之主。长期以来都认为自己的文明最优越,这一点倒是跟晚清统治者有些相像。但是从18世纪末开始,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就逐渐落后于欧洲,到了20世纪初更是比不上那些西欧列强,最终也沦为半殖民地,西方殖民者称其为“西亚病夫”。这与清朝还是有些相似的,那么清朝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相比,谁更弱呢?
真要说的话恐怕还是晚清更弱一些。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下文简称奥斯曼)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比清朝要严峻多了,奥斯曼地跨南欧和西亚,正好隔开了欧洲与东亚的联系,占据如此要地,也使得奥斯曼几乎与所有列强都有瓜葛。自维也纳之战后奥斯曼的扩张脚步就停了下来,欧洲各国也开始着手应付奥斯曼对陆路贸易通道的控制。新航路的开辟使得海运越来越重要,欧洲也因此崛起,奥斯曼的贸易垄断也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