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土耳其 » 土耳其人为什么穿鞋

土耳其人为什么穿鞋

发布时间: 2022-06-09 15:51:34

‘壹’ 土耳其人一般穿什么

在土耳其东部大部分城市的人口相对很开放,与西欧人的生活习惯类似,打扮也很开放.只有在东部落后地区的人才比较封闭,一般还保留蒙头巾,穿黑袍的宗教规定.

‘贰’ 土耳其人都有些什麽爱好

土耳其人喜欢文学和诗歌,大多数土耳其人都信奉伊斯兰教,早晨起床先喝茶。


酒,对于土耳其人,也是不可缺的日常用品。土耳其酒类很多,啤酒、葡萄酒、红酒、白酒,应有尽有。其中有一种被称为国酒的狮子奶尤为着名,狮子奶会变色,饮法也特别,必须要和水混在一起喝。

‘叁’ 土耳其的礼仪方式是什么样的

礼仪: 1. 称呼方式 东道主和来访的客人互相打招呼时,彼此要称“某某先生”或“某某夫人”,只有在双方的有所发展时,才可以成对方的名字。数次见面后,外国人可以直呼主人的名字,并带上一个词尾,男子通常称“某某贝”(如梅米特。贝),妇女称“某某哈尼姆”(如贝尔吉斯。哈尼姆),意即”某某女士“如果对方有学衔或职称,最好称呼他为 “某某博士”或“某某教授”等。当碰到一个见过面的人时,可以向他打招呼,说一声“卖哈巴”,意即“您好!”。 2.名片交换 由于有些土耳其的姓名不太容易记住,最好带上足够的名片,同遇到的土耳其人互相交换。接到名片后,要试着把上面的名字的发音念准,然后请别人替自己纠正。 3.守时观念 大多数商务经营者都很重视守时,与政府机关的约会必须严格遵守。在伊斯坦布尔,交通十分拥挤,赴约时必须早二十分钟出发。在鸡尾酒会这样的社交场合,迟到几分钟是不会受到指责的:但应邀出席正式的晚宴不可迟到。 4.交谈 访问者完全可以谈论政治,但应避免发表倾向性意见。世界大事和个人爱好是交谈的合适话题。 5.服饰 参加商务会议时,必须穿礼服。有访问活动时一定要穿外套、系领带。 6.招待应酬 土耳其人及其殷勤好客,所以,招待客人在发展商业关系和友谊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商务招待会通常在餐馆举行,席间还可以观赏歌舞表演。招待会结束后,如能发一封短涵向主人道谢,甚至回谢对方,将是表示领情的一个好方式。 7.小费 土耳其人在为他人服务时,有收取小费的习惯。乘坐计程车,小费一般为10%,行李每件约90里拉,旅馆、饭店出15%的小费已附加入帐单外,还宜另付20%的小费给侍者。其他的小服务,每次可给50里拉左右的小费。 8.馈赠 理想的礼品通常是从免税商店买来的咖啡、烈酒和香烟。要去拜访客户时。可以先将礼物送去。 应邀出席家宴时,通常可带一束鲜花或一盒巧克力作为礼物送给主人,也可以在第二天送一束鲜花去,并附上一张小纸条,表示谢意。进餐时,若能对佳肴表示兴趣,主人将会非常高兴。

‘肆’ 为什么穿土耳其衣服的人说的话没人相信

你好,小王子里面,这句话描述的是土耳其的天文学家“曾经在一次国际天文学

家代表大会上对他的发现作了重要的论证。但由于他所穿衣服的缘故,那时没有

人相信他。”而他是在1909年发现那颗小行星的,并且这位天文学家在“1920

年,这位天文学家穿了一身非常漂亮的服装,重新作了一次论证。这一次所有的

人都同意他的看法。 ”所以说,天文学家在第一次作出论证时在1909—1920之

间。并且因为衣服没有人相信他。这样的话我们可以看看1909-1920间,土耳其

这个国家当时的情况,19世纪末,土耳其有过一些残忍的内战,经济政治都受到

一定程度的影响,而且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土耳其是作为同盟国也

就是战败国收场,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在这一段时间里面,土耳其本国的现状,

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都不怎么好.或者说是相对落后吧,所以我想,之所以

天文学家说的话没有人相信的原因,是因为他的国家(作为国家的象征也就是服

装)弱小、落后;所以作为这样一个落后的国家,我想他说的话定然是没有人会

相信的,因为人是势力的。

这是我个人的想法哦..因为对这个国家不怎么了解..你参考一下下..?

不过话说你好厉害哦,英文版的小王子...?

‘伍’ 土耳其传统服装

土耳其传统服装:

土耳其女性的传统服饰多由花色繁杂的棉质与丝质布料制成,基本款式没有太大变化,各地区之间的差异也较小,最普遍、最具代表性的是一种宽大松垮的无裆裤莎伐。

在土耳其许多地区,常见的女性服装还有高领长袖的夹克配以长可及膝的外套,夹克的下摆分为三片,前面两片,后面一片。为了便于跳舞或工作,有时将后面的一片折进腰带里,或将前面的两片折至背部,固定在臀部。

在北部某些地区,人们还会将前面两片交错成围裙的样子。夹克大多是用有着垂直线条且色彩丰富的布料制成,它与款式宽松色调平淡的沙伐形成了鲜明对比。

(5)土耳其人为什么穿鞋扩展阅读

土耳其男子的红色筒帽一般都附有头巾,有些地区的男子只带头巾,头巾分为单色或多色,佩藏时常常环绕在头部。黑海沿岸的某些地区,男子喜欢戴“巴士里克”,它由条长长的黑 色围巾绕在头上,但在头部两侧会露出像耳朵一样的两端。

土耳其男人大多穿着黑色或褐色的叶梅尼鞋子,在黑海沿岸更常见的是软皮靴再配一.条宽腰带。很多人更喜欢在宽腰带上系上另一条很宽的皮带,便于插置各式武器。

‘陆’ 土耳其的服装是咋样的

土耳其的传统服装,男人戴红色高筒毡帽或呢帽,穿长袍与灯笼裤,妇女则戴黑面纱,穿黑袍与灯笼裤。这种传统服饰如今在一些农村尚可看到,在城市日常生活中已不多见。

土耳其男子讲究蓄须,穿着多为西装革履,而灯笼裤却得以保留;妇女平时穿鲜艳上衣和花俏灯笼裤,但不可以穿无袖上衣和西式短裤。到清真寺做礼拜时,妇女必须包头巾、穿裙子。送给新娘的礼物一般是金手镯,若新娘两个手臂上戴满金手镯,日后即可衣食无忧。

(6)土耳其人为什么穿鞋扩展阅读:

土耳其民族特色:

土耳其人原过游牧生活,改事农业,兼营畜牧。农产品以棉花、烟草、干鲜果类为大宗。奥斯曼帝国时代,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建立共和国后,推行世俗化运动。经济发展迅速,政治趋向民主,教育受到重视,妇女地位得到提高。昔日社会流行的深闺制已不存在,束缚妇女的面罩和黑袍已被废除。妇女可以参加各项生产劳动和政治活动。土耳其人喜爱文学和诗歌。

土耳其造型艺术:

在十八世纪之前,土耳其绘画以绘画为主,通常作为书籍的手工插图。进入十八世纪后,油画越来越受欢迎,最初主要是壁画。从那时起,受欧洲影响,军校开设了一个绘画课程。因此,最早的土耳其画家都来自军队,他们尊重伊斯兰传统,他们沉重而轻盈。

由Osman Hamdibey创立的艺术学校,在土耳其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标志着现代土耳其绘画的开始,人体逐渐成为绘画的主题。 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成立,随后出现了许多当代作家,绘画世界形成了许多学派。在土耳其的各个城市举办了艺术展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购买画作。银行和公司也投资艺术品。

‘柒’ 土耳其风俗

常有人形容土耳其是个万花筒:地理人种有东有西,文化建设有新有旧,随便捡一块石头就是五百年,古迹处处,但它又是如此年轻,矛盾交锋着,渗透出异样的美丽。

清真寺高耸入云的尖塔及五次的祈祷是许多游客对土耳其的第一印象。除此之外,大城市及沿海的土耳其人生活习惯和欧洲并无多大差别。

一般的土耳其公司8点半上班,下午5点半下班,公司机关及银行午休1小时,私营企业不午休,百货公司8、9点关门,许多小商号星期天不开,但大商号则照常营业。

土耳其是个好客的民族,在大城市问个路,好心带你去是有的,在乡村问个路留你喝杯茶甚至吃个饭也是常事。

传统的骆驼斗

在土耳其骆驼格斗每年要举行两次,都是在雄骆发情的季节,格斗前,除了用饼喂骆驼外,还要用兑上酒精的水给它们喝。还不能让它接近异性,使其在斗前完全处于疯狂壮态。格斗开始前将一只雌驼带入场内,将要参加格斗的雄驼都想摆脱束缚冲向雌驼。然而雌驼却又被带出场外。使雄驼越发暴怒。在此情况下,两头雄驼相遇,分外眼红,于是互相拼命踢撞,直到一头雄驼把另一头雄驼踩在脚下,不能起来为止。每逢骆驼格斗季节,境内热闹非凡。

土耳其婚俗

土耳其人有些观念和我们十分接近,如重视家庭、尊敬长者,重男轻女,重视女子贞节。近年来随着农村人口大量移入城市及个人主义风潮的影响,传统观念也逐渐改变中。离婚率低,堕胎在回教也是禁忌,所以乡下女人有5、6个小孩是常事,都市女人则两个恰好,一个不嫌少。在民俗风情这个栏目,我们为大家收集了土耳其文化、艺术以及婚俗等内容,相信你会因此对它有个大概的了解。

土耳其是穆斯林国家,伊斯兰教允许一夫多妻制。凯末尔革命后,法律禁止一夫多妻制。现在是一夫多妻与一夫一妻并存。对正式的、非宗教的结婚仪式不重视,而由教长主持的穆斯林仪式的婚礼则相当隆重。

农村和小城镇买卖婚姻仍然存在。抢来的婚姻屡见不鲜,往往是男青年把自己的意中人抢走藏起来。被抢的姑娘会被人们看作不洁的女人。等到姑娘的父亲成为外公时,两家的关系也就和解了。在土耳其,还有一种“劳役婚姻”,即家境贫困的男青年由于拿不起结婚聘金,常去当“入赘女婿”,在未来的岳父家服二、三年劳役后,再行结婚。

土耳其还存在着一种两家互相交换新娘的婚俗。男青年家有已到结婚年龄的妹妹,他所看中的姑娘又有兄弟,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实行换婚,在土耳其农村也流行弟弟娶兄长遗孀为妻的婚俗。因为寡妇再嫁是得不到聘金的,而且也避免寡妇外嫁带走家中的土地、牲畜和财产。在土耳其,有些地方婚礼要持续好几天,另一些地方,结婚仪式又非常简单文雅。前者主要是在农村一些地方。

‘捌’ 土耳其人的风俗礼仪

土耳其礼仪

热情待客是土耳其人生活习惯中的基本原则。遵循伊斯兰教可兰经的教义和诚恳待人的习惯,土耳其人总是热情诚恳地待人。即使是贫苦的农民也尽可能招待好客人(misafir)。因此,主人摆出非常多的食物和饮料招待客人,客人吃不了又无法回绝,这可能会令客人感到为难。另外,为了确认客人是否满足,土耳其人尽管语言不通,也会努力与客人谈话进行交流。生活在城市的中产阶级的人们,至少能够讲一种欧洲的语言,即使没有受过专门的外语教育,他们也会非常热情的学习,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

土耳其人是个颇讲究的民族,朋友见面先亲左右颊,较不熟的则握手。到人家里做客时要脱鞋。不要公共场合擤鼻子,不要和情人在公共场合搂搂抱抱,这些被视为有碍观瞻。

参观清真寺时要记得脱鞋,女性记得包头巾,着名的清真寺前都有许多头巾借观光客包,夏天并有布巾借穿短裤的观光客包围,穿短裤及不包头巾都被视为衣冠不整。不要随便照穿制服的军人或警察相片,先问许可。

伊斯兰教每年有一个月的斋月(每年提前十天,2000年的斋月从12月开始)。此时至土耳其,请勿在他人面前(餐厅除外)随意进食。

土耳其正从一个传统的父权社会转换到现代的两性平权社会,男士对单身的女性观光客会用语言、眼神、手势来表示他们的好奇与“关爱”。要懂得保护自己,对于土耳其男性的大献殷勤,看你的心情与需要,小心应付。

倘若你在土耳其有熟人,可以真诚地询问其地方礼节,一定要弄清禁忌!!

‘玖’ 鞋的变迁~~~~~~~~~~~~~谢谢

鞋的产生与自然环境、人类的智慧密不可分。远古时代,土地的高低不平,气候的严寒酷暑,人类本能地要保护自己的双脚,于是就出现了鞋:简单包扎脚的兽皮,树叶,便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鞋。古人类保存下来的文献,仍能给我们提供一部精彩的鞋史。

公元前8000年 在密苏里州,发现了美洲土着人的鞋子遗骸。

公元前3300年 一个死在法国高山上的冰商,留下了一双原始的用草编织的鞋子。

公元前3000年 在埃及的神殿,可以发现关于鞋或鞋匠的油画。

公元100年 光着脚丫是希腊奴隶与自由人服装上最根本的区别。

公元200年罗马皇帝马可.奥里利乌斯声明,除他和他的继承人外,任何人都禁止穿红色沙鞋。

15世纪 骑士都穿长鞋头(24英寸长)的鞋,素来提倡节俭的法律明文规定鞋头的长度。

16世纪早期 在达芬奇的影响下,发明了高跟鞋。

16世纪中期 30英寸的高跟鞋风靡了整个欧洲南部。

17世纪早期 作为一种最流行的点缀,鞋带出现了。

17世纪末 由于误译,法国童话故事中的灰姑娘的绒布拖鞋,变成了灰姑娘的水晶鞋。

18世纪中期 花费近百年的时间,才终于取代了传统制鞋方法,第一家鞋厂出现。很快,第一家鞋铺又在波士顿出现。

19世纪早期 扁平鞋与希腊沙滩鞋很受欢迎。

19世纪中期 出现了第一双运动鞋(也称橡皮底帆布鞋)。随后,伊莱亚斯、豪发明第一部针车。

19世纪末 服装不可缺少的装饰品---搭纽扣,也运用到鞋款上,并很快成为时尚标准。

本世纪以前,鞋匠与木匠、铁匠和裁缝一样,是一个低贱的行当。鞋的设计不被认为是一种独立的、具有艺术性的工作,而被看作是整个制鞋工序中的一部分。

着名鞋业设计师主要崛起在欧洲,因为在美国随着现代鞋业大规模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个体鞋匠显得多余。 美国的鞋业起萌于新英格兰的殖民地,那里的农夫冬天在厨房里制作自家用的鞋。整个家庭都参与这项工作。男人割皮革、贴鞋底,女人缝鞋边。殖民时期鞋匠们所用的工作台现在成了收藏家的物品。 由于掌握了制鞋的技艺,一些有胆识的农夫就开办了小鞋作坊,三四个工人一起把当地鞋匠缝好的鞋料进行拼装、上底,然后制成成品鞋。

1750年,马萨诸塞州的利恩建了一个制鞋厂,使当地的制鞋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那里工人不再是独立的做鞋,鞋的每个制作环节都由一个受过训练的专人负责。生产线开始形成。 起初的鞋仍然是订做的,但为了使工人在淡季有事可干,鞋坊老板开始做没有预订的鞋。这些鞋被称作待售鞋,摆在当地商店的橱窗里。哈维两兄弟早期是用马车装待售鞋,到附近的地方兜售。

在1793年,他们在波士顿开办了第一家鞋业零售店,每逢周三和周六出售成品鞋。 十八世纪中叶以来,发明家们一直致力于缝纫机的改进。直到1790年,第一台专用于皮革加工的缝纫机才由一个名叫托马斯·圣特的英国人改造出来。它差不多只是一个垂直向上可在皮革上打孔的锥子。 英国的马克.布朗勒爵士曾任纽约港的总工程师,他发明了一种压力机,可用金属针把鞋帮与鞋底缝起来。为了在英国反拿破仑的战争中尽职,在伤残军人的帮助下,布朗勒一天生产400双鞋子。战争结束以后,英国的制鞋工业又回到了手工操作的方式。

鞋子
鞋有着悠久的发展史。大约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出现了兽皮缝制的最原始的鞋。在新疆楼兰出土的一双羊毛女靴,距今已有4000年,整双鞋由靴筒和靴底两大部分组成,堪称世界第一靴。在3000多年前编写的《周易》上已出现了代表鞋的“履”字。战国时的孙膑因为被庞涓敲碎了膝盖骨,不能行走,就用硬皮革裁成“底”和“帮”,发明了高皮绚,即后来的靴子,中国历史博物馆里就珍藏着一双2000多年前的皮绚。

后来,由于鞋的制作材料、式样、用途越来越多,鞋的种类也开始丰富起来。根据制作材料的不同通常可以将鞋分为草葛、布帛和皮革三种。

其中布帛鞋是指以大麻丝、绫、绸、锦等织物布缝合成的鞋。汉代多呈分叉状,底用麻线编织,又称双尖翘头方履;魏晋时期,则流行在鞋的前端绣上双兽纹饰。

背弃时,屐成为一种时尚,它是有木齿的鞋,由扁、系、齿三部分组成。

皮革、棉毡等制成的皮鞋、皮靴又称“马靴”或“高统靴”,原为北方游牧民族所穿,有旱靴、花靴、皮靴、毡靴、单靴、棉靴、云头靴、鹅顶靴等之分。相传孙膑是靴的始祖,南北朝时期在北方广泛流行,并传至江南,到了唐代已官庶咸宜(直至明清才被朝廷下令禁止百姓穿靴,只有官宦才可穿靴)。

宋代亦普遍流行皮制的皮鞋,男性多穿小头皮鞋,女性多为圆头、平头或翘头,上面也饰各式花鸟图纹。元朝末年开始出现鞋头高耸、鞋底扁厚的女式布帛鞋,这种鞋使人显得格外修长。

到了明清,鞋的制作方法与式样逐渐融合,越发考究起来。明代的鞋多以厚实为主,北方多穿菱纹绮履,江南多着棕麻鞋。

清代满足统治时期,男鞋以尖头鞋为主,夏秋用缎制,冬用建绒,有厚底薄底之分,面作单梁或双梁,鞋帮有刺花或鞋头作如意头卷云式。清代的女鞋最具特色,鞋底多为木质,高一寸至五寸不等,其底形为上宽而下圆,被称之为“马蹄底”,又称“花盆底”。鞋面常以绸缎所制,上施五彩刺绣,贵族妇女有的在鞋面上还镶嵌各种珠宝,穿起来显得身材尤为挺拔。但因行走不便,老年妇女或者身份低下的人多穿木制平底鞋。

就像所有的服饰一样,鞋子在某些时候,也代表了某种你想让别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身分地位;但是,除了对一双罕见的鞋子啧啧称奇之外,我们最关心的,其实是鞋子究竟合不合脚的问题。因此,当你梦见鞋子,往往表示着,在你生活中的某个层面也许浮现出“到底适不适合”的疑虑。梦中的鞋子,也可能就是反映你在现实生活中采取的行动方式,特别是你穿着它四处走动的时候。注意在梦中,鞋子的式样与类型,观察你和鞋子的关系是如何建立起来,你如何使用它,以及你对它的感觉;也许你就能明白,为什么灰姑娘的玻璃鞋不在你的脚上的原因了。

鞋子的发展史

对鞋子的关注,在西方19世纪中后期就得到了学者们的重视,但当时均是把鞋视为脚的附属物来研究的。他们认为,脚是一种色情器官,鞋则是它的性外套。这一事实和人类一样古老,人类的脚具有一种自然的欲望功能,这种欲望功能对各个时代各个国家的人都产生了显着的影响。
鞋和人类的文化息息相关,不仅每一个民族穿鞋示一样,不同历史时期的鞋也各有差异,甚至每个人穿的鞋也是风情各异。虽然鞋的基本功能是为了保护足部,但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鞋除了实用之外,各个时代的美感与风格,也在足下展露无遗。
从鞋子本身的发展历史而言,鞋子与社会地位、气候环境、宗教、性别、时代的文化背景皆息息相关;同时,人们对于鞋子的选择还可以透露出穿着者的品味与仪态。从工艺编年史的角度看,鞋子的样式往往随着社会价值观而不断创新,而且也可看出当时工艺的水准与制作技术。
鞋子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护脚物,也不仅仅是一种想入非非的装饰品。它主要是一种欲望外套,恰好和具有自然的色情意味的脚相得益彰。各种时髦的鞋子都是脚的诱惑艺术品。
几千年以来,鞋子翔实地记录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轨迹。随着时代变迁,东西方文化差异起来起小,人类的价值观也越来越趋于一致。这本《鞋的风化史》正是在这种趋于一致但又有着极大不同的文化宗旨下完成的,相信本书可以为读者提供从不同角度看待西方与东方不同的鞋文化与生活,因而在轻松的观赏中也同时领略到风化史的发展。

最早的鞋子

你是否曾经想过,人类最早的鞋子是什么样的?要追索这个问题,必须上溯到几万年前。在遥远的非洲南部海岸,离印度洋不远处的克拉西斯河河口,有着无数密布的洞穴,据悉那儿曾经是homosapienssapiens(这个拉丁词的意思是“双倍智人”)的第一批社区。为了适应恶劣的环境,早期人类发明了服装——大多是经过腌制的动物皮毛。而为了保护脚底板,他们想出的最简单、快捷的方法,就是一把揪住手边的任何东西(平展的树皮、大片树叶,也许还有一束束的野草),用藤条或坚韧的长草捆在脚下。早期的“鞋子”可能不很美观,但却很实用。

经过长期的实验,人类发明了“凉鞋”。这是人工制作的最古老的一种鞋具,它基本上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棕榈、纸莎草或野草编结并用植物纤维做成环子,套在脚趾上。从北美,到克拉玛斯印第安人、史前期的岩居人那儿,这种鞋子到处都可以找到。早期第二种形式的凉鞋是从经过处理的皮革上切割下一块,沿着边在上面钻孔,然后穿上一根皮带,皮带可像绳子一样拉紧,把鞋子拉到位。在秘鲁帕恰卡马克的安第斯山脉的高山深谷中,曾在一座木乃伊的坟墓中发掘出这种最古老的凉鞋。据估算,这只凉鞋有近千年的历史,其制作用的材料是美洲驼皮。

同样的凉鞋怎么可能在相距如此之遥的地方找到呢?一些人类学家认为,随着地球气候的变化,大规模迁移的原始人在地球各个角落安家落户,他们从沿途遇到的人那儿照搬了做鞋的方式。根据所能得到的原材料,以及随四季变化而体验到的天气情况,从别处借鉴的设计又得到了改进。许多最早的凉鞋都是用植物材料制作而成,遭受风雨侵袭很快就损坏了,那我们还能到哪儿去寻找凉鞋的线索呢?有趣的是,最古老的一张有关凉鞋的图画同时也是已知最早的埃及文字的例证。这块有五千年历史的雕刻石板是在赫拉克勒波利斯这座“雄鹰之城”的庙宇中发现的。石板的一面是国王正在惩罚一个倒霉的下跪的敌人,另一面是国王正大踏步地赤足跨过十个没有头颅的尸体。但无论国王走到哪儿,都有一个侏儒般的仆人跟随着他,手里捧着国王的一双花哨的凉鞋。这双凉鞋也许代表着纳莫国王的权力。

在接下去的一千五百年中,埃及人发展了他们特殊的象形文字。公元前1334年,九岁的图坦卡蒙当上了埃及国王,在有关的记载中就已出现了“凉鞋”的象形字,形如一个椭圆加上两条鞋带。九年后,图坦卡蒙国王去世,他的尸体被制成了木乃伊,在随葬物中,就有距今已三千多年的精美凉鞋。他的臣民相信,这些鞋子会帮助国王继续他来世的旅程。其中一双尖形尖头凉鞋用镶金制作;另一双则以纸莎草做成,脚踝处有皮扣带,绘有一幅想象丰富的尼罗河风景图案。

皮靴的产生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士兵一直用皮靴保护他们的脚和腿。他们穿着皮靴穿过崎岖不平的乡野,涉过冰冷刺骨的河流。在一幅有二千七百多年历史的壁画上能见到这种鞋具是最早的一个记录,此画捕捉了萨根王二世(公元前721年至公元前705年)凶猛的武士乘着战车,扩充亚述帝国版图的场面。画面上所有的人都足登饰有花边的皮靴。几百年后,古希腊的斯巴达战士的鞋具更加富于想象——红得耀眼的皮靴(以及颜色相配的红色短袖束腰外衣),其目的旨在遮掩伤口流出来的血液。这种红皮靴很快在疯狂的斯巴达青年中流行开来。一些历史学家坚信,皮靴的历史要比古希腊和亚述帝国更加久远。也许在四千五百年前,第一批皮靴是鹿皮鞋,人们在穿着时还得另外缠上绑腿挡风御寒,保护腿脚不被荆棘划破。但到后来,绑腿就连在了鹿皮上,成了高及腿肚或膝部的皮靴了。这种皮靴在北亚大量发现,那儿的气候十分恶劣。专家认为,早期皮靴中有许多被携带着越过白令海峡,进入阿拉斯加和北美地区,被因纽特人和美国土着部落加以改造。

皮靴与其他鞋子一样,其设计也随着制靴者和穿靴者的需要和可供利用的资源在变化。野兽也经常为制靴者提供灵感,当生活在北极圈以上的因纽特人注意到,北极熊皮即使在最严寒的气候下也不会冻结时,他们就用巨熊腿皮和熊掌制作皮靴。生活在日本北海道的土着人曾用鹿皮做皮靴。而北美驯鹿和长胡须的海豹的皮革则成了阿拉斯加近海土着居民制作冬用皮靴的最佳材料。为了制作最好的防水皮靴,萨莫耶德人使用了海豹皮,把带毛的一面翻在外面。俄罗斯极东部勘察达尔半岛冬天十分寒冷夏天则凉爽多雾,勘察达尔人用鱼皮做成的皮靴在霜冻情况下穿,这种皮靴在饥荒时还可煮食充饥。

对阿拉斯加的爱斯基摩人和西伯利亚极北地区的萨莫耶德部落的人来说,脚如不能保持干燥,将意味着死亡。为此,爱斯基摩人用两层草垫和鸟皮做短袜。萨莫耶德人则用干草把脚包裹起来,接着是一层兔皮,然后是皮靴里子,再衬上更多的草料,最后才是皮靴的外皮。皮靴的出现促成了短袜的诞生,这种短袜的材料从幼犬皮到草编织物,什么都有。两百年前,英国海盗和早期美国商船上的一些成员喜欢穿顶部很宽的高筒靴。因为有了“高筒”,走私有价值的物品就很方便。“bootlegging”,即“高筒”,后来成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禁酒时期的一个很流行的词汇,因为当时那些穿高筒靴者常非法制作并销售酒类。

鞋子和地位

在古希腊,鞋子象征着奴役和自由之间的区别。希腊哲学家普卢塔克(46——120)写道,“赤脚”,“是下贱奴隶的标志”。奴隶是不许穿鞋的,奴隶被卖掉时,他们的赤脚上盖满了白垩或灰泥,因此他们被叫做cretati,即“白垩人”。希腊的自由人不敢不穿鞋就上街,害怕被人当成奴隶。从历史上来讲,鞋子反映了财富,可以用来确定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甚至宗教信仰。例如二百七十年前,如果一个英国女孩穿了一双牛皮鞋,就会被认为跟一个穿花边高跟鞋的年轻女士很不一样——哪怕她穿的皮鞋很精制。

法国的路易十四国王身高仅五英尺三英寸。从1643年到1715年,他率领法国军队与欧洲的几乎所有国家打了四场大仗,建造了凡尔赛宫。尽管他取得这些成就,但还是心存遗憾,他希望自己能以极其动人的高大的君王形象让世界瞩目。为了解决身高问题,他头戴一顶高耸的假发,足登一双高跟鞋。一到特殊场合,他就穿上这双用软木做的五英寸高的高跟鞋,上面装饰着各种表现法军战斗胜利的袖珍画像。他那高跟鞋的脚踵处的皮革染成了红色,这个色彩后来就象征着贵族的成员。鞋子的颜色常常象征着权力。公元800年,查理曼大帝接受教皇利奥三世加冕,成为罗马帝国的皇帝,在征服了欧洲大部之后,查理曼大帝穿着令人难以置信的红皮鞋,上面缀着黄金和祖母绿,与他镶嵌着珠宝的皇冠相映成趣。紫红色也是一种皇家鞋子的颜色,罗马帝国初期,只有皇帝能穿紫红色皮制的凉鞋,上面绣着金线,脚背上有只金色的雄鹰。根据罗马法律,谁要是敢于穿同样的鞋子,就会遭到流放,失去所有的财产。有些罗马统治者对其臣民穿的鞋子颜色和装饰非常挑剔,奥勒良皇帝就曾宣布,除了他本人和继任人之外,任何人都不许穿红鞋。赫里奥嘎巴鲁斯皇帝禁止任何女性用黄金和珠宝做鞋子的装饰,除了贵族中级别最高的女性之外。

鞋子不仅能够反映地位,而且也很能说明某位领袖的哲学思想。托马斯·杰斐逊(1743——1826)于1801年就任美国第三届总统,他足登结着鞋带的牛津鞋登上总统宝座。“牛津鞋”鞋面很低,早在1640年就由英国牛津大学的学生引进。但那时鞋带还很新鲜——所以杰斐逊一出现便引起了某种轰动。杰斐逊并不想在时装领域独领风骚,他只不过是1785年到1789年任美国驻法公使时受到崭新的革命精神的影响而已。法国人已经放弃了银扣带,转而使用鞋带,因为他们认为这更“民主”。军用皮靴也曾用作象征物,当法国的拿破仑(1769——1821)夺取大权,于1804年自封为皇帝,在教皇庇护七世主持的一场典礼中,他在鞋具方面引导了一场全新的潮流。

拿破仑特别欣赏罗马帝国的艺术和服装,最喜欢皮靴前面高过膝盖,但后面则切割得稍短,便于行走。为了保持必要的亮光,皮靴上面用特殊的油脂和蜡的混合物打光,不允许有一块发暗的斑点。1815年英军在滑铁卢一役大败拿破仑,统领英军的威灵顿公爵曾出人意料地说,他之所以能在军事上取得成功,主要是因为他的士兵属于“欧洲鞋穿得最好的人”。就像拿破仑一样,威灵顿也是一个皮靴迷。

时装鞋与高跟鞋

是谁带头搞起时装鞋的呢?也许是从前那些国王或王后和其他有权有势的人。17世纪,查尔斯二世(1630——1685)号称“快活的君王”,他喜欢跑马、赌博、拥翠偎红,脚上穿的钝头鞋面上总要缀着丝绣的玫瑰花。朝廷的其他富有的男男女女也都效仿这位快活君王的风格,竞相在豪华和色彩上攀比。有时候,最有钱有势的人也会从工人阶级穿过的鞋子上面照抄鞋样。1555年pumps(注:英文中含有“泵”之意)第一次在英格兰被描绘为“薄鞋”,不用系鞋带,但像泵一样紧紧吸附在脚上。这种浅口鞋用软木或皮革做底,专为奔跑的男仆设计,他们在主人的车旁跑动,车子一停下来,就要准备替主人开门。到了1730年,年轻人、富人和躁动不安的人都时兴起这种鞋样来,此时它的料子已经用上天鹅绒了。

鞋跟的发明促成了最戏剧性的时装变化。起先,鞋跟也许产生于一种很实际的需要,为的是不让裙边沾湿雨水、泥水和雪水。近东的妇女也许在五百年前就已经发明了“chopines”(即软木高底鞋)。土耳其的妇女所穿的“超平”就像袖珍高跷,有八英寸高,木制,里面的衬垫是祖母绿和银丝。一根根皮带像凉鞋鞋带一样从周围把脚缚住。16世纪,意大利威尼斯脚穿“超平”的妇女如此之多,以至一位游客说,这个国家好像到处都是会走路的五朔节花柱。很快这种时髦传到了法国和英国,在那儿,“超平”高到了18英寸!

这种踩高跷的鞋子并没有完全吸引住人们。16世纪前期,一位无名的意大利鞋子设计师想出了一个奇妙的解决方法:鞋可以高起来,但却不像“超平”那样笨拙。当凯萨林·德·美第奇从意大利启航,去与奥尔良公爵完婚时,她的行李中带上了一样特别的东西:法国将要见到的第一双高跟鞋。

鞋子的前面是软木楔子,后跟较高,这就让凯萨林有了她需要的身高,能够直接地盯着看她未来的丈夫了。她丈夫后来成了亨利二世国王,高跟鞋跟着火爆起来。鞋匠们开始为左右脚制作不同的鞋底了(而不是像原来那样“直筒的”)。然而,这种软木或木头制作的鞋子跟高三四英寸,甚至达五英寸,穿鞋者的腿常常会肿胀起来,妇女为了不致跌倒,走路时仍不免像走高跷般地晃来晃去。法国人把这种新式高跟鞋具叫做“chaussureaport”,又叫“桥鞋”(因为下面的拱形)或“嗒嗒鞋”(因为鞋子发出的声音)。

一、鞋的历史源远流长

鞋起源于何时?又是由谁发明的呢?现在无从考证,但历史表明,我国不仅是服装文明古国,也是制造鞋的文明古国。大约在五千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原始人在用骨针缝制兽皮衣服时,也缝制兽皮鞋子,用以护脚,追寻措物。鞋,是履、靴、鞋、屐的统称,古时称鞜(音榻)、靸(音洒)或履,也有称为履(屦)、𪨗、屐、鞮(音低)。履、屦为同一物,只是穿着时代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称谓,汉前称屦,多为由麻、葛等制成的单底鞋,如春秋时代编撰的《诗•魏风•葛屦》载:“纠纠葛屦”。后汉称履,它是由麻、丝制成的鞋。𪨗系草鞋。据东汉刘熙所撰《释名·释衣服》记载:“𪨗,草履也……出行着之,𪨗𪨗轻便,因以为名也。”屐也是鞋子的一种,通常指木底,或有齿,或无齿;也有草制或帛制的。《释名•释衣服》载:“帛屐,以帛作之,如𪨗之。不曰帛𪨗者,𪨗不可践泥也,屐可以践泥也。此亦可以步泥而滚之,故谓之屐也。”另据《宋书·谢灵运传》载:“灵运常着木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则去后齿。”古代的“鞮”是指用兽皮做的鞋,高筒称靴。“靴”是指高到踝骨以上的长筒靴,它是随胡服的传入才逐渐普及的,在汉代后才大量出现,到了唐朝才普及。《晋书•刘兆传》:“尝有人着靴骑驴,至兆门外。”靴的特点是保温性强,在泥土、沼泽中行走,便于骑马等。“鞜”也是指用兽皮做的鞋。据《汉书·扬雄传下》载:“躬服节俭,绨衣不敝,革鞜不穿。”“靸”则是指拖鞋。《急就篇》卷二载:“靸革是昂角褐袜巾。”颜师古注:“靸谓韦履,头深而兑,平底者也。今俗呼谓之跣之。”亦名靸鞋。三代皆以皮为之,始皇二年改用蒲制,从晋到唐多甩草制,梁武帝时曾用丝制。据陶宗仪所撰《辍耕录》卷十八“靸鞋”载:“西浙之人,以草为履而无跟,名曰靸鞋。”此时已提出拖鞋也是鞋的一种。据考证,早在四千年前的夏朝,人们已开始穿草鞋。在三千年前的《周易》中已有“履”字记载,并明确履就是鞋。东晋时,着名诗人谢灵运发明了“谢公屐”,屐底有齿,上山时用前齿,下山时用后齿,是理想的登山鞋。为此,唐朝大诗人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下了“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的着名诗句,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登临高耸人云的天姥山,尽情享受“神仙世界”绮丽的乐趣。

南北朝时期,传说有一女子做布鞋,内里用香垫子,鞋底用麻绳纳成莲花图案。这种鞋踏在泥土上会留下美丽的莲花图案,时人称这种鞋为“步步生莲鞋”。在唐代还有人发明了适宜步行的远游鞋。据说,大诗人李白很爱穿这种鞋,尔后,许多文人墨客争相效仿,它的出现要比现在风靡全球的旅游鞋早一千多年。据传说,在古代的齐鲁大地,还流行一种面上用牛皮包的鞋,名日“踢死牛”,可与现代的优良足球鞋相媲美。

至于屐,一般采用木制。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晋文公流亡国外19年,即君位后封赏随从。其中有一个名叫介子推的臣子,他不愿接受晋文公的封赏,于是隐居深山,敦请不仕。晋文公一怒之下,以焚山相胁,而介子推抱树焚死。事后,晋文公甚为哀惜,便以此树制成木屐以作纪念,于是木屐在民间广为流传。据考证,古代百姓穿木屐,一是为了凉爽,行走硬朗;二是为了防湿,尤其是潮湿阴雨的南方,常把木屐作为雨鞋穿用。在明末清初,仕女和小孩多穿红色木屐,而男子则穿黑色木屐,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便鞋。即使是姑娘出嫁,也要漆画彩屐作为妆奁。

在古代,鞋、靴、屐是分得很清楚的,特别是什么场合穿靴,什么场合穿鞋或屐,都有严格的规定。在我国历史上,有关鞋的传说很多,如“郑人买履”(《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至其坐,至三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日:‘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削足适履”(《准南子·说林训》:“夫所以养而害所养,譬扰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寇准背靴”以及“穿小鞋”等等,都是家喻户晓的典故和传说。这些富有哲理的典故和传说给人们带来许多启迪和警示。由此可见,鞋不仅是人类征途上的助跑物,而且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398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743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1043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299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357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1039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993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1854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1018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