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历史有多少年
‘壹’ 土尔其榛子在世界上发展有多少年历史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灭亡,至今767年了
‘贰’ 土耳其的历史悠久吗谁学过西方历史的说下
现代土耳其人原为塞尔柱突厥人的一个分支,11世纪左右由中亚一带迁入小亚细亚,1299年,奥斯曼帝国建立,1453年5月29日,攻陷君士坦丁堡,灭东罗马帝国,16世纪达到鼎盛,统治区域地跨欧、亚、非三大洲,17世纪末期开始衰落。19世纪末,奥匈积极向奥斯曼帝国扩张,加剧了奥匈与俄在中东的争夺。1914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加入同盟国作战,1918年战败。根据《凡尔赛和约》,土耳其丧失了大片领土。1919年凯末尔发动民族解放战争,1923年10月29日成立土耳其共和国。
‘叁’ 详细介绍下土耳其
风俗习惯:
1.土耳其虽是伊斯兰教国家,但作息时间与西方无异,除进入清真寺须脱鞋及肃静外,国内气氛非常自由,与其他中东地区伊斯兰国家迥异。
2.土耳其人好客,亦礼貌周到,小礼物颇能增进初识朋友间的友谊。中层阶级以上的土耳其人,大都自认为欧洲人。
3.土耳其英文并不普遍,除观光旅馆、饭店或商店外,洽商公务最好有翻译同行。
4.土耳其人至今仍极崇敬其国父凯末尔将军,不论公司行号、政府机关均悬挂有凯末尔的相片。
5.土耳其人在自家门口挂几头大蒜,认为会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吉祥。
小费:一流饭店及餐厅的帐单已加算15%的服务费,但习惯上仍支付5%-10%的小费;给机场饭店搬运行李的小费每件约1新里拉;旅馆房间服务员每天给1-2新里拉小费;计程车司机可不给小费。
电源规格: 220伏,50赫兹;插头为二孔圆插头,欧洲大陆标准。
气候、服装:气候方面,地域间有很大差别。高原地带的寒暑之差非常显着,冬天降到零下30℃,相反夏天却超过40℃;人口稠密的爱琴海沿岸,夏天气温会上升,但因北风吹袭,较为舒适,冬天也比较温暖。旅行旺季一般在5-9月月。一般来说,地中海、黑海沿岸为地中海型气候,温和宜人。安纳托利亚高原地区干燥,寒暑差异比较大。在土耳其境内做商务旅行,四季服装皆须携带。
国籍规定:现行土耳其国籍法于1964年生效。其中重要的规定有:
(l)在赋予原始国籍上采取血统主义与出生地主义相结合的原则。第一条规定:“土耳其籍父亲或母亲在土境内或境外所生的子女自出生之日起即为土公民。”第四条规定:“在土出生而不能随父母获得国籍者,自出生之日起即为土公民。”
(2)默认双重国籍,表现在并不笼统规定加入土籍者需脱离外籍和加入外籍者需脱离土籍。但持有双重国籍者如果“在土境外不间断居留七年以上未进行证明其与土保持联系及保留土籍之正式联系”,将丧失土籍。土耳其在德国有200 多万移民,其中多拥有土德双重国籍。
(3)国籍的加入或退出采取自愿申请和政府机关审批相结合的原则。第二十一条规定:“要求退出土籍或加入外籍者,在土境内应向当地最高行政长官或土境外的领事馆提出申请,由该机关将所需的案宗递交内政部”。
治安状况:士耳其社会稳定,社会治安良好。但在伊斯坦布尔这种国际大都市流动人口多、成分复杂,旅行时要注意防盗窃。土耳其东南部地区有少量暴力恐怖活动发生。
医疗条件:土耳其医疗卫生条件较好,各城市均有健全的医院和急救设施,治疗方式以西医为主。没有流行性传染病。具体的医疗保险信息可咨询专业人士。
交通安全和外出旅行注意事项:土耳其交通事故率较高,外出旅行最好选择大型运输公司的交通工具,以确保安全。
自然灾害情况:土耳其北部沿海地区位于地震带,属地震多发地区。
土耳其风俗
婚 浴
土耳其是穆斯林国家,伊斯兰教允许一夫多妻制。凯末尔革命后,法律禁止一夫多妻制。现在是一夫多妻与一夫一妻并存。对正式的、非宗教的结婚仪式不重视,而由教长主持的穆斯林仪式的婚礼则相当隆重。
农村和小城镇买卖婚姻仍然存在。抢来的婚姻屡见不鲜,往往是男青年把自己的意中人抢走藏起来。被抢的姑娘会被人们看作不洁的女人。等到姑娘的父亲成为外公时,两家的关系也就和解了。在土耳其,还有一种“劳役婚姻”,即家境贫困的男青年由于拿不起结婚聘金,常去当“入赘女婿”,在未来的岳父家服二、三年劳役后,再行结婚。土耳其还存在着一种两家互相交换新娘的婚俗。男青年家有已到结婚年龄的妹妹,他所看中的姑娘又有兄弟,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实行换婚,在土耳其农村也流行弟弟娶兄长遗霜为妻的婚俗。因为寡妇再嫁是得不到聘金的,而且也避免寡妇外嫁带走家中的土地、牲畜和财产。在土耳其,有些地方婚礼要持续好几天,另一些地方,结婚仪式又非常简单文雅。前者主要是在农村一些地方。
骆 驼 斗
在土耳其骆驼格斗每年要举行两次,都是在雄骆发情的季节,格斗前,除了用饼喂骆驼外,还要用兑上酒精的水给它们喝。还不能让它接近异性,使其在斗前完全处于疯狂壮态。格斗开始前将一只雌驼带入场内,将要参加格斗的雄驼都想摆脱束缚冲向雌驼。然而雌驼却又被带出场外。使雄驼越发暴怒。在此情况下,两头雄驼相遇,分外眼红,于是互相拼命踢撞,直到一头雄驼把另一头雄驼踩在脚下,不能起来为止。每逢骆驼格斗季节,境内热闹非凡。
土耳其浴风俗
在蒸汽浴罩的浴室里,用毛巾围在腰间,躺在大理石的平台上,让身体出汗。之后会有服务员进行按摩,然后到另一房间,戴上粗毛的手套,擦洗全身的污垢。这就是历史悠久的土耳其浴,游客一定要体验。男女浴室各有男女服务员为您服务。~~
‘肆’ 土耳其在公元前13世纪的历史
摘自:赫梯帝国(古土耳其)一些历史资料
在赫梯文明出现之前,安纳托利亚高地上就有人定居过。考古学家们现在了解到土耳其丰富而复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波斯人、希腊人和罗马人之前的几千年。安纳托利亚高地上的废墟遗址是世界上已知的远古文明之一,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000年甚至更早。
在这一漫长的岁月里,文明不断地兴起,又不断地颓败;这些早期的安纳托利亚文化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兴趣。公元前1950年,巴卡科依废墟遗址上就已经矗立起城堡和定居点了,他的居民称之为汉梯息,意为汉梯人的土地。
公元前18世纪晚期,汉梯人和另一支迁徙而来的好战部落之间发生了战争,汉梯息在战火中被毁灭,现代考古学家仍然不大清楚新来的民族从何处而来;也不知道他们是突然大举迁徙而来,还是一批一批,积少成多的。反正他们中的一支突然向汉梯人发难,将汉梯息夷为平地;他们的领袖诅咒那些还胆敢在这块土地上定居的人们,然而一个世纪的时间不到,新来人民族中的一支就重建了汉梯息,并重新命名为汉梯沙,使它成为自己的首府。这个部落的领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汉梯沙里,意为“汉梯沙的国王”,由此建立了一个王朝,这就是赫梯王国的开始。他的臣民被称为赫梯人。这是一个罕见的事例,即征服者采用了被征服者的名字来奠基立国。与最初的汉梯人不同,赫梯人喜爱征战,他们很快将自己的国王扩展到了安纳托利亚中部的大部份地区,现代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大量他们留下的废墟遗址。赫梯人的军事扩张冒险远不止于这一地区,公元前16世纪中叶,一个赫梯国王先征服了安纳托利亚以南的叙利亚,后又带领军队南下500英里,想征服巴比伦在美索不达米亚的首府。由于安纳托利亚后方出现内讧,赫梯军队才迅速回撤,回到家园中。
在以后的几个世纪中,赫梯人与埃及人之间不断地打打和和:他们之间不时有战争发生,但皇室也有通婚。公元前1246年,国王汉梯沙里三世把自己的一个女儿嫁给埃及的拉美西斯法老。后来发现于埃及卡纳克庙宇墙上的一幅雕刻就描绘了当时埃及法老与赫梯公主的结合。
为了保卫安纳托利亚的家园和对外进行扩张,赫梯历代国王保持有一支人数多达30万的军队,使用短斧、利剑和弓箭,赫梯人在冶铁方面颇具名气,汉梯沙城堡里出土过高质量的铁制工具、武器和盔甲。然而赫梯人打击敌人最有效的武器是战车;在战场上,他们驱赶披着铁甲的马拉战车冲锋陷阵,所向披靡,使来敌闻风丧胆。
汉梯沙的心脏是一个建于山丘上的城堡,由于两面有陡峭的峭崖保护,确实易守难攻。赫梯人在城堡的另外两面修筑了又厚又高的斜墙来防范来敌,城堡同时也是皇室的驻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支由考古学家柯特·比特尔率领的德国考古队在城堡的北角发现了国王和王后的寝官。城堡同时也是王国的档案文件保存地,大多数的陶碑都是在这里被发现的,公元前1400年后的一段时期里,由于修建了一道蜿蜒曲折,长达4英里长的城墙,汉梯沙从几个方向大大扩展了自己的面积,亚塞尼亚卡发现的一个庙宇和墙雕也是大约在那个时代兴建的。赫梯人的社会被严格地分成了几个等级,最上层的自然是国王和王后了。然而,王室的权力并非至高元上,他们的行为由一个贵族组成的委员会来监督。王室之下是贵族阶层;这一阶层下面是将军和朝廷的官吏;再往下则是商人和手工艺者,诸如铁匠和陶匠;他们之下则是那些耕种小麦、大麦、经营蜂蜜和果树,为城堡提供食粮的农民;处于最下层的是奴隶,所有这一切都由一个已形成文字,又极为详尽的法律条文来约束,该条文对谋杀、强奸、叛国和其它罪行的惩罚做了详细的规定。
如果说赫梯人的法律相当严厉,那它也非常公正,反映了社会问的一种平衡。诸如酷刑一类的野蛮惩罚为法律所不容,取而代之的是让大多数的罪犯向他们的受害人提供某一种形式的赔偿。例如,一个谋杀犯必须向受害者家属提供巨额赔偿。与那一时期出现的其它文明一样,赫梯人也蓄用奴隶,通常都是捕获来的战俘。但是在赫梯社会里,奴隶也享有某些权力,他们被允许拥有财产和赎买自身的自由。
在赫梯王国里,妇女享有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妇女所享受不到的权力和自由。赫梯法律充许妇女和男子一样拥有职业;皇家的文件和国宝显示国王和王后共享大权,赫梯王朝的某一时期,曾有王后单独临朝统治的记载。赫梯人信奉神祗,但与历史上其它文明不同的是他们也容忍别的宗教信仰。他们被称之为“万神的民众”,因为他们允许信仰叙利亚、巴比伦和其它国家的神,并把这些神请迸了自己修建起的万神殿里。考古学家在汉梯沙废墟遗址上找到过31座神庙的遗址,其中最宏大的,也是保存最完好的被称之为大殿。它占地5英亩左右,是一座建筑复杂,四通八达的庙宇,可能曾经拥有200多名僧侣、神职人员、乐师以及其他供奉神祗的人。考古学家们曾于1962在大殿的一间贮藏室里发现一块陶碑,其文字显示此庙宇是为供奉风雨雷电之神和太阳女神而修建的。他们是赫梯人供奉的最高神明。在赫梯王国最后的几个世纪里,赫梯的国王也被认可为众神之一。赫梯文明繁荣了5个多世纪,但到了公元前1200年,灾难降临了。科学家们已找到证据证明大约在不长的几年时间内,汉梯沙和其它许多赫梯城市就被夷为平地。虽然说赫梯王朝的覆灭来得迅猛而突然,但致使它遭此灭亡的各种条件因素却已孕育了好几十年。长达一个世纪,影响整个中东地区的干旱,一系列的庄稼歉收,似乎严重地削弱了赫梯王国的实力,学者们相信长时期的旱灾给整个地区带来了不安和骚动,人民开始迁徙,寻找好一些的生活环境。于是,自身臣民的不稳定,再加上北部迁徙而来的掳掠性游牧部落和西部入侵民族的合力,把赫梯王国推向了覆灭的深渊。